产酶溶杆菌新株Lysobacter enzymogenes LE16的促生防病作用及机理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youqianlo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化肥的平均用量是美国和欧盟的2.5~2.6倍,农药用量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5倍,肥料和农药利用率远远低于世界均值。长期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一系列生产、环境和安全问题,如土地生产力下降、重金属积累(主要源于化学磷肥)、水体富营养化、病原菌耐药性增强、药效降低(或失效)、生物多样性减少、食品农药残留超标等。在连作高产条件下,仅依靠传统技术减施化肥农药远远不够,亟待开创新思路、发展新技术、研制新产品。
  微生物生物技术是活化土壤养分、促进植物生长、增强作物抗逆性、提高肥效药效、减施化肥农药的重要手段之一。微生物制剂安全无毒、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但种类较少、效果欠佳、成本偏高,急需增加种类、降低成本、提高肥效药效。本项研究以云南省长期轮作的土壤为对象,自主筛选获得兼具促生防病功能的产酶溶杆菌新株LysobacterenzymogenesLE16,利用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和植物病理学等手段,研究了相关效应及机理,为减施化肥农药等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潜在手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产酶溶杆菌LysobacterenzymogenesLE16(以下简称菌株LE16)能分泌磷酸酶、蛋白酶、溶菌酶、植物生长激素(IAA)和铁载体,可能具有活化土壤有机氮磷和拮抗作物病原菌等生物学功能;在液体培养条件下,菌株LE16会发生自溶,最终形成无菌发酵液。分子鉴定和全基因测序结果表明,菌株LE16不同于已知的产酶溶杆菌OH11、C3、3.1T8等,为产酶溶杆菌新株。利用生物信息技术研究后发现,该菌株的核基因序列上存在指导合成分泌蛋白酶、磷酸酶、铁载体、IAA和多种抗菌物质的结构机构和调节基因,具有一定的植物促生防病潜力。
  (2)液培试验表明,菌株LE16能分泌酸性、中性和碱性蛋白酶,水解牛血清白蛋白产生NH4+;培养温度从12℃升高至28℃,菌株水解有机氮的能力逐渐增强;在pH4.0~10.0范围内,菌株水解牛血清白蛋白产NH4+能力无显著变化。此外,该菌株还能分泌酸性、中性和碱性磷酸酶,在12~28℃和pH4.0~10.0条件下均能水解卵磷脂;等量的硝态氮、铵态氮和尿素对该菌株水解有机磷的能力无显著影响,适量的外源氮和无机磷能显著提高该菌株水解有机磷的效率。
  (3)土培试验表明,菌株LE16能在供试紫色土中成功定殖,并分泌蛋白酶和磷酸酶活化土壤有机氮磷;培养30d后,接菌土壤中的碱解氮、铵态氮、Olsen磷和水溶性磷含量均显著增加,比未接菌处理分别提高17.82%~22.26%、46.54%~47.86%、64.33%~81.67%和48.82%~55.88%。
  (4)盆栽试验表明,接种菌株LE16能提高生菜和辣椒根系活力,显著促进植株生长和养分吸收;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化肥配施LE16菌剂使生菜和辣椒分别增产6.43%~11.30%和43.82%~70.33%,品质改善。其主要机理可能是菌株LE16活化了土壤有机氮磷、增加了土壤有效养分含量。
  (5)在50mL等体积培养条件下,培养温度从12℃升高至36℃,LE16菌体全部自溶所需时间由336h缩短至96h;在28℃等温培养条件下,培养体积由50mL增加至400mL,菌体全部自溶所需时间由120h增加至216h;但培养pH5.0、7.0、9.0和接种量1%、2%、5%对该菌株的自溶过程无显著影响。因此,菌株LE16可能通过群体感应诱导菌体发生自溶,并通过细胞间的接触进行传播,最终形成无菌发酵液。
  (6)平板拮抗试验表明,菌株LE16能显著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烟草野火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abaci)、柑橘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意大利青霉(Penicillium italicum)、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e)、松立枯丝核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瓜类蔓枯病菌(Didymella bryoniae)、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烟草疫霉(Phytophthora nicotiana )和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的生长。其发酵液经100℃高温处理30min或在常温下储存1年后,仍能显著抑制植物病原真菌和卵菌的生长、导致菌丝畸形,其抑菌机理可能是分泌蛋白酶、磷酸酶、溶菌酶、铁载体和热稳定性抗菌物质等。
  (7)抗病试验表明,盆栽土壤施用菌株LE16发酵液能诱导植株产生获得性系统抗性,对烤烟黑胫病和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4.96%~75.67%和86.20%~93.10%;叶面喷施该发酵液能有效抑制瓜类蔓枯病菌侵染黄瓜,对黄瓜蔓枯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分别为50.65%和53.67%,类似农药甲基托布津。该发酵液经100℃高温处理30min或常温储存1年后,均能显著抑制白粉病孢子萌发并有效防治烤烟和黄瓜白粉病,温室防治效果分别为92.25%~100%(烤烟)和91.30%~96.78%(黄瓜),优于常用农药三唑酮;此外,该发酵液对田间烤烟白粉病的治疗效果较好并具有持续作用。
  总之,产酶溶杆菌LysobacterenzymogenesLE16能活化土壤有机氮磷,促进植物生长,拮抗多种病原微生物,预防和治疗植物病害,高效防治作物白粉病,表现出较好的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载培稻(oryza sativa L.)灿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障碍是杂种的半不育现象.广亲和品种的发现及其广亲和理论的提出对于克服这一障碍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故引起中国育种家广泛的关注.水稻品种Dular普遍被认为具有较宽的亲和谱和较高的亲和力.为了弄清楚Dular高广亲和性的遗传基础,并进行广亲和基因的定位,研究中用RFLP标记对Dular广亲和性进行了全基因组分析.该研究构建了水稻广
学位
柑橘类柠檬苦素是一种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四环三萜类物质,对人体有重要的保健作用。类柠檬苦素在柑橘果实和种子中的分布规律已有较多研究,但其生物合成的遗传调控机制鲜见报道。本研究基于不同柑橘品种叶片在不同发育时期类柠檬苦素含量的差异,对宽皮桔类、橙类、金柑、柚类品种进行类柠檬苦素含量表型的系统分析和评价,明确了柑橘品种和叶片不同发育时期的表型特征。并对前期获得的21个与柠檬苦素含量相关的候选基因的表达
从人们消费的角度来看,目前马铃薯是仅次于小麦和水稻的第三大作物。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国,其产量9000万吨,几乎占全球马铃薯产量的四分之一,并且其种植面积约占总耕地面积的28%。然而,由于马铃薯是营养繁殖作物,病毒可在植株中世代积累并通过引起块茎内部和表面坏死而影响品质。单个病毒就可使马铃薯潜在总产量损失50%以上,而混合病毒则可损失80%以上。因此,病毒是马铃薯生产中最重要的经济性生物限
学位
油菜素内酯(BRs)在植物生长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园艺作物中,BR信号介导的植物生长调控的分子生物学证据仍然不足。BR信号转导与其他植物激素之间的互作共同调控植物生长发育。激素、环境信号和发育过程之间具有复杂互作机制,共同调控植物生长发育。本研究将有助于了解BR信号在植物生长发育调控中的作用。在本研究中,为了阐明BR信号传导对番茄生长发育的可能影响,我们基于CRISPR系统创建了BR不敏感
学位
葡萄(Vitis vinifera L.)是世界上种植最广泛的水果之一,全球种植面积740万公顷,产量7780万吨。中国葡萄以每年1170万吨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生产面积(875,000公顷)排名第二。葡萄的种植具有多种用途,包括鲜食葡萄、果汁、葡萄干和生产葡萄酒。近年来,无籽葡萄需求的迅速增长,推动了无籽葡萄品种的发展。在此之前,大量的研究集中在无籽葡萄种子败育的潜在机制。然而,关于调控种子败育
学位
晚熟脐橙是柑橘中成熟期较晚的一类脐橙品种,如伦晚脐橙(Citrus sinensis Osbeck‘Lanelate’ Navel),其品质优良,适合在我国三峡库区种植,为优化我国柑橘品种结构和延长柑橘鲜果供应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该品种在果实成熟期间出现了严重枯水现象,汁胞枯水为一种生理性病害,大大降低了果实的食用品质和商品价值。因此,汁胞枯水发生原因和机理的研究成为晚熟脐橙生产的关键问题
学位
枳(Poncirus trifoliata (L.)Raf.)是柑橘中最常用的砧木,具有优良的抗寒性和抗病性,但是,枳抗旱性和抗盐性相对较弱,影响了其在生产上的应用范围。研究表明,多倍体植物常常表现出更强的抗逆性,倍性育种可作为培育柑橘抗逆种质的重要手段。此外,基因工程作为生物技术的核心,也是培育抗逆种质的重要技术。因此,在枳中发掘多倍体资源,筛选重要的抗逆基因,对柑橘的生产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位

柑橘类水果是全世界广泛栽培和食用的水果,其口味宜人并且富含维生素,纤维,矿物质,类黄酮以及其他营养物质。同时柑橘属含有不同类别的次生代谢物。甜橙是最常食用和栽培的柑橘之一,拥有丰富的次生代谢物。然而,部分次生代谢物的调控机制仍不清晰。我们前期的转录组数据显示,一个CYPOCHROMEP450基因和一个UDP-GLUCOSYL转位酶基因和代谢物积累以及响应不同非生物胁迫(强光和干旱)是正相关关系。因
学位
该文研究了赞皇大枣和胜利枣采后在0℃条件下的生理生化变化规律以及采前CaCl和6-BA处理对采后枣果生理生化变化和贮效果的影响, 并对大枣果肉组织的Ca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赞皇大枣和胜利枣属于非呼吸跃变型果实;采后果肉硬度逐渐下降且与贮藏时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G活性在贮藏期间呈起伏变化,与枣果软化无显著相关性.贮藏过程中赞皇大枣果肉组织相对电导率逐渐升高,胜利枣相对电导率呈起伏状变化; 枣果
学位
该研究于1998年-2000年山东农业大学蔬菜无土栽培温室及营养实验室进行,以叶用莴苣(生菜)为试材,采用深液流循环水培(DFT)法,进行了叶用莴苣硝酸盐积累的变化规律及生理机理,碳氮代谢物与硝酸盐积累的关系,营养液中氮素水平对硝酸盐积累的影响,以及二氧化碳施肥对降低硝酸盐含量的作用效果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