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针对前人工作中所留的一些薄弱的环节,如岩浆成因、蚀变分带等,着重对该矿区的岩石类型及分布特征、热液蚀变作用类型与特征及矿化地质特征等进行了深入的野外调查和详细的室内研究。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取得一些有价值的成果,得到一些新的认识:
(1)阐述了研究区内中生代火山一次火山岩的类型、空间展布及其岩石学等特征。通过微量元素SiO2-Nb/y和SiO2-Zr/TiO2岩石系列的划分,认为本区岩浆岩具有典型的英安流纹岩系特点。La/Ce与Rb/Ti比值基本不变,表明岩浆岩均来自同一岩浆房。利用Zr、Ti等微量元素的花岗斑岩成因分类认为龙头山的成岩物质为壳幔混合源。稀土配分曲线为向右倾斜的相对富轻稀土型,同时铕亏损强烈,显示出岩浆岩在形成过程中有部分地壳物质混合。Nb-Y和Rb-Y+Nb构造环境分析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为火山弧型一同碰撞型。
(2)矿区出现电气石化、硅化、绢云母化、高岭石化等多种热液蚀变类型。根据蚀变矿物的分布特征表明电气石化、硅化与金矿化关系最为密切。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浅成热液型金矿类型,所有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一金矿床的产出深度略大于一般所报道的大多浅热液金矿床。
(3)通过K-Ar同位素年龄测定等推断电气石化、硅化为早期热液蚀变与流纹斑岩、角砾熔岩有关;而高岭石化、绢云母化等与后期花岗斑岩以及黑云母花岗斑岩脉等岩浆活动关系密切。
(4)对龙头山金矿原生金矿石中自然金的赋存状态进行了详细研究,金主要为自然金,其成色平均为888。它们多呈单体被包裹或充填于黄铁矿裂隙中,少量分布于石英中。金-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黄铁矿阶段为金的最主要形成阶段。
(5)同位素地球化学、包裹体特征等揭示了成矿物质来源于壳幔,成矿流体为岩浆水与大气降水混合,并具有高盐、富卤素和碱质特征。
在阐明金矿成矿地质条件,矿床成因和成矿作用及演化的基础上,建立了龙头山矿床成矿模式,对龙头山金矿床做了更加具体、全面的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