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大运河作为明清时期全国主要河运通道流经多个州府,贯连政治、经济、文化要地,其特殊的地理范围造就了流域内特色区域文化——大运河文化的诞生。大运河的输送交通功能促进了南北各地之间的往来交流,为流域内市镇的发展壮大提供了积极支持,其中以江南流域的发展最具代表性。江南流域涵盖了明代“江南十府一州”,包含数个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当地繁荣的商品经济与宗教文化发展推动了手工业、文艺行业的进步,更孵化出早期资本主义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运河作为明清时期全国主要河运通道流经多个州府,贯连政治、经济、文化要地,其特殊的地理范围造就了流域内特色区域文化——大运河文化的诞生。大运河的输送交通功能促进了南北各地之间的往来交流,为流域内市镇的发展壮大提供了积极支持,其中以江南流域的发展最具代表性。江南流域涵盖了明代“江南十府一州”,包含数个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当地繁荣的商品经济与宗教文化发展推动了手工业、文艺行业的进步,更孵化出早期资本主义经济与新式文化思想的萌芽,为后来江南流域乃至全国的发展奠定了潜在基础。服饰作为文化的载体凝合了时代背景与地域风格,其形制、色彩、质料、工艺及装饰方面的艺术表达,反映着其所在地区内社会各因素的特色与影响,是抽象文化的直观具象化表现。尤其是装饰服饰的纹样,相比于服饰具备更连续的发展演变过程及传承性。作为可信度最高的实物案例,出土于墓葬的服饰纹样具备更多元的文化内涵,除时代内涵、地域特色、个性审美外,还涉及到墓葬文化、民间习俗等内容,且数量及墓葬信息分散性突出,具备更全面的研究概括性。大运河江南流域内至今发现600余座明墓,墓葬聚集性与出土文物完整性、多元性、民俗性表现较为突出。大运河江南流域明墓出土各类服饰品千余件,服饰纹样千汇万状,应用丰富,意蕴吉祥,实现了人们对于审美的构想与追求,寄托着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反映着社会各方面客观条件的发展与变化,展现出明代大运河江南流域服饰及纹样极高的艺术成就。墓葬服饰纹样自身记录的艺术与文化信息对于研究历史时代风格、造物理念、审美内涵等方面内容的学者而言,是不可或缺的论证资料,其重要性对等甚至超过了史书古籍一类文字记述资料。本文以大运河江南流域明墓出土服饰纹样为研究对象,在理清大运河江南流域社会背景、理解明代该地区墓葬文化与习俗表现的基础上,归纳纹样实物案例并展开深入研究。首先整理大运河江南流域明墓所有出土服饰纹样案例的题材元素的取用,对所有纹样案例包含的元素形象进行提取、归类、罗列,分析其设计题材的类型及取材对象、组合形式特点及主要类型;其次对大运河江南流域明墓出土服饰纹样的艺术表现展开阐述,从纹样构成形式、布局应用的内在规律角度进行归纳讨论;另外,根据织绣的种类与技法特征,对大运河江南流域明墓出土服饰纹样在服饰上的表现工艺与风格进行论述,进而总结明代江南流域服饰纹样的题材选用及构成艺术特色。最后,综合考量大运河江南流域明墓出土服饰纹样所处的时间与空间背景,从出土服饰纹样的时代特征及其文化内涵角度,剖析明早期与明中后期的时期审美转变,以及明代服饰纹样在元清两代间起到的承上启下作用;从出土服饰纹样的地域特征及审美意蕴角度,探究江南流域审美特色的共性与个性,以及江南流域明墓出土服饰纹样与其他地区出土纹样间的艺术异同、审美共识与差异。
其他文献
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经济增长动力发生着深刻变革。党的十九大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虽然过去几十年来我国取得的经济成就举世瞩目,但也必须清醒的看到,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过去大水漫灌发展方式的后遗症加剧显现,诸多行业产能过剩、产品竞争力不强等情况依然存在,如果不妥善应对,将对“
当今社会就业压力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成为自由职业者,于是居家办公的SOHO族群体逐渐壮大。近年来SOHO族亚健康人群的数量增长迅速,致病原因主要是工作特殊性导致的不健康生活方式。SOHO族的亚健康状况与公司白领的亚健康不同,由于他们居家办公且工作时间弹性大,容易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身心的亚健康问题;另外相较于公司白领,SOHO族不再享有公司福利和保障,工作环境的封闭性也容易造成心理负担,另
六朝的会稽是当时除京都建康外的文学中心,是玄言诗、山水诗的发祥地。东汉末年,北方战火频仍,会稽因其优渥的自然、人文条件,吸引了大量北方移民迁居于此,促进了以会稽为中心的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融合,生发出了与中原不同的文化走向。本文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出发,立足于六朝会稽文人的作品及相关史料,探讨六朝会稽文学的发展情况。第一部分从会稽的地理位置、山水环境、庄园别业三个方面来探讨地域与文学的关系。首先对
致使移动构式是论元结构构式的一种,其构式义反映了人类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致使移动现象:在某致使者的直接影响和作用下,某被致使者的位置发生改变,并沿着一定的路径移动。其句法表现形式为NP1+V+NP2+PP,其中NP1是致使者,V是致使动词,NP2是被致使者,PP是表示被致使者移动路径的介词短语。Goldberg(1995)对致使移动构式进行了明确定义,提出了该构式的原型意义和四种延伸意义,并在构式语法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对象性活动”原则。然而,关于“对象性活动”的理解,多数人可能将其视作“实践”的某种替换形式而忽略,却不知道这个看似简单的原则其实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可以说,“对象性活动”原则在马克思的思想变革中具有关键作用,它表明了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开启,是奠定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石。对于经常被人混淆的“对象性活动”与“实践”,严格而言,“实践”是“对象性活动”的逻辑后
目前教育史研究主要从思想、实践、制度等传统领域开展,形成教育思想史、教育制度史、教育活动史三足鼎立的研究态势。然而,教育物质也是切入近代教育的重要角度。近代中国首次全国性展览会——南洋劝业会,设置了教育展区,并面向国内征集教育展品。这些教育展品主要来自各层各类学校、教育仪器公司、教育会等与教育息息相关的机构和组织,它们或是教学用具,或是师生的成绩品。对教育展品背后的教育文化信息挖掘,可以更直接了解
“服皆有带”,腰饰是我国传统服饰配饰品中具有代表性的组成部分。腰饰的起源可追溯到兽皮衣时代,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脉络与深厚的文化价值底蕴,与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服饰文明息息相关。腰是人体的重要装饰部位之一,作为人体结构力量支撑的核心点,凭借连贯躯干与各部位之间的协调,发挥着过渡上下身比例的分界线作用。腰饰系结在整体服饰中居于视觉中心,具有直观而醒目的结构特点,能够突显腰部区域作为装饰配饰的重要性。清代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的终极使命是培养人才,而教师在其中起关键作用。信息时代教师更是被社会各界寄予了更高的希望,然而除了社会期望的教师角色之外,教师又是怎样认识自己的,怎样看待自己身份的?教师是怎样的一个灵魂,才能去唤醒另一个灵魂呢?这就涉及了教师身份认同发展的系列问题。目前,关于教师身份认
《浮生六记》是清代沈复的自传体散文作品,文章语言风格不加雕饰,质朴清新,通俗易懂。这一作品受到了林语堂的高度评价,而后又由他翻译成英文。《浮生六记》共有四个英译本,本文选取的是林语堂、白伦夫妇的两个译本,两组译者文化背景不同,生活的年代差距较大,具有一定的可比价值。目前,国内学者大多关注的是《浮生六记》的传统文化价值和译者主体性研究,对原作风格翻译再现研究的少之又少。风格是一种模糊性的概念术语,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