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致使移动构式是论元结构构式的一种,其构式义反映了人类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致使移动现象:在某致使者的直接影响和作用下,某被致使者的位置发生改变,并沿着一定的路径移动。其句法表现形式为NP1+V+NP2+PP,其中NP1是致使者,V是致使动词,NP2是被致使者,PP是表示被致使者移动路径的介词短语。Goldberg(1995)对致使移动构式进行了明确定义,提出了该构式的原型意义和四种延伸意义,并在构式语法理论框架下对致使移动构式的句法特征和语义类型进行了分析。Fauconnier和Turner(1996)基于概念整合理论,在概念和语言层面上分析了致使移动构式生成过程中的整合操作。构式的能产性特征源于Langacker(1987)对图示范畴理论的研究,Goldberg(1995,2006,2011,2016,2019)进一步发展了图示范畴理论,提出了“构式的部分能产性机制”这一概念,论证了构式的使用在某种程度上是能产性的,但又不具备完全能产性,构式的能产性受诸多因素的限制。此后,基于构式语法理论,学者们对致使移动构式意义建构的认知基础、英汉跨语言对比致使移动构式的表达异同、致使移动构式中的动词以及动词与构式的互动等进行了研究。但以往学者们对于致使移动构式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共时层面的构式义和成分义的互动研究等,缺少对其历时变化和定量统计方面的实证支持。致使移动构式作为规约性与能产性兼备的构式,对该构式在历时层面上分析其语言演变规律,有利于整体把握致使移动构式的历时演变规律和整个致使移动构式家族的扩张路径。为此,本文聚焦致使移动构式的部分能产性,以美国历史英语语料库(COHA)为数据来源,采用定量语料库方法,考察致使移动构式的历时演变情况。本文将从致使移动构式经历的历时发展阶段、致使动词的语义变化、致使移动构式的意义扩张几个方面来剖析致使移动构式部分能产性的具体表现。具体来说,本文尝试回答以下几个研究问题:(1)致使移动构式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该构式的历时发展是否具有部分能产性?(2)在不同的时间段中,哪些词素与致使移动构式的动词槽位具有吸引关系?(3)致使移动构式的部分能产性是如何实现的?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构建了基于用法的理论、构式化与构式演变、构式压制和概念整合理论相结合的综合理论框架,以表示方向性的动态介词into为个案研究,在COHA中收集1810s-2000s年间出现的符合目标构式的动词共352个。运用近邻聚类分析法和历时区别词素分析法,划分致使移动构式演变的年代区间,归纳出目标构式中的动词类别和分布,进而根据不同历时聚类时期内,致使动词的语义变化和致使移动构式的意义扩张,剖析该构式的历时演变规律和趋势。研究发现:(1)由近邻聚类分析法的结果可知,英语致使移动构式在1810s-2000s近200年的历时发展中一共经历了四个聚类阶段,依次是1810s-1820s,1830s-1890s,1900s-1960s和1970s-2000s。针对致使移动构式的四个发展阶段,分别对构式的形符频率和类符频率进行计算,以了解致使移动构式的演变的总体情况。结果发现,就形符频率而言,1810s-1820s间出现的致使移动构式数量较少,仅有580例,而后在1830s-1890s构例数量陡增,总量达第一个阶段的近二十倍,在随后的两个阶段一直维持着较高的构例数量。就类型频率而言,其变化趋势与形符频率大致相同,在1900s-1960s间致使移动构式的类型最多,达496种。Goldberg(1995)提出了类型频率是构式能产性的主要表征,类型频率越高则构式越能产。致使移动构式的类型频率在历时发展阶段中虽略有起伏,但总体仍呈增加趋势,印证了该构式的部分能产性特征。除此之外,各个时期中一次频词的数值高低,也侧面反映了该构式的部分能产性。(2)根据四个聚类时间段对出现在致使移动构式中的动词词素进行划分,发现1810s-1820s的动词词素为78个,1830s-1890s中为232个,1900s-1960s为325个,1970s-2000s为287个。而后对四个时间段中的动词词素进行历时区别词素分析,结果发现与致使移动构式有强烈吸引关系的动词词素分布存在差异,四个时间段中与目标构式呈吸引关系的动词数分别为78,230,322和285。依据陈俊芳(2011),骆蓉(2015)对致使动词的分类,加之Levin(1993)的动词分类标准,本研究将出现在目标构式中的动词分为六类,分别是物理致使力、(生理)行为力、言语力、心理力、泛力和其他类别的力(后五种统称为非物理致使力)。剖析各时间段中不同类型的致使力的发展趋势,可以得出在1810s-1820s间致使移动构式的使用意义主要集中于“引导类”致使力,在1830s-1890s间转向为“派遣运送类”致使含义,在第三阶段构式的主要使用范围扩大,派遣运送类、塑型类、言语力和(生理)行为力的意义占主导地位。在1970s-2000s间,由其他类别的动词充当致使力的比例增多,构式的语义类别随之扩大。(3)致使移动构式的部分能产性表现为动词语义的变化和构式意义的扩张。致使移动构式中动词语义变化的原因和特点与致使者、被致使者、致使力和方向性的位移或路径四个因素相关,通过构式压制使得动词中蕴含的致使概念得到凸显而成功进入致使移动构式。随着构式的历时演变,进入致使移动构式的物理力不断增加,而非物理致使力的使用频率也有所增长。从物理致使力到非物理致使力的扩展,表明了致使移动构式是一个由表征原型图式的语法构式向规约化程度较低的非典型构式延伸的连续体。非典型致使移动构式的产生是原型致使移动构式与真实位移事件概念整合的结果。非物理力通过隐喻,扩展出非常规的临时致使语义,同样可以影响被致使者的状态。以非物理力为致使力的非典型致使移动构式的增加,为整个致使移动构式家族的能产性增添了动力。但是因其频率有限且构式语义受真实社会语境的制约,导致了致使移动构式出现部分能产性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