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盟佤族自治县反贫困问题研究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nswang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严重困扰着人类社会,已成为当前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普遍而又十分紧迫的问题。在我国,贫困现象的存在已成为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严重障碍,在少数民族地区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研究贫困和反贫困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界十分关注的课题,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加强对少数民族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理论意义。本文以居住在云南省西南部西盟佤族自治县境内的佤族为研究对象,在吸收借鉴发展经济学与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民族社会学的角度对佤族的贫困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认为佤族的贫困不仅仅是一种收入贫困,更是一种人类贫困,并从制度层面对佤族的收入贫困和人类贫困的成因作了进一步探讨。在此基础上,对多年来政府主导的对佤族的扶贫工作进行梳理。重点研究了在资源与环境约束下开发式扶贫模式在佤族聚居地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而分析并指出了开发式扶贫模式效率低下的制度原因。在佤族反贫困中,适宜的制度不但要与该地区的硬环境相适应,更重要的是与当地的软环境——非正式约束相适应,最后指出佤族反贫困的路径创新——构建以反人类贫困为主,反经济贫困为辅的扶贫新模式。
其他文献
山东省是典型的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相当大的比重,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完善,农村老年人口不断增加,与此同时,传统家庭养老的
退耕还林工程自1999年启动以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改善了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使局部地区地貌恢复了原本的绿色状态;改变了土地利用与农业产业结构,使广大西部地区人民的生产生
作为人口大国的中国,其资源保有量丰富但人均占有紧缺,人地矛盾引发了“三农问题”、“城乡二元经济”、“民工潮”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在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农地数量有限且
全面深入地认识耕地生态因子的空间结构及其分布规律及其在资源利用过程中的协同效应是解决农业生产与农业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前提和基础。针对镇域农田的分异性管理而言,土
目的探讨微信个案管理对社区糖调节受损患者生活方式改变及转归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9月至11月在镇江市3个社区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确诊为糖调节受损的89例患者作为研究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当前,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农业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及我国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不断推进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高度重视新农村的建设,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积极的探索,从农业基础地位、农业合作化、农业机械化与电气化、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农村的医疗卫生
<正>今年是中越建交60周年。8月25日的广西凭祥友谊关前,中越青年大联欢活动仪式正式启动。中越两国官员共同推动时光轴,时光轴的指针从1950缓缓指向2010,寓意中越建交已走过
安顺市探索出邀请典型上讲堂、开设实训大课堂、组织干部返学堂、跟踪评议问实效&#39;三堂一评&#39;的村干部管理教育模式,有效提高了村干部的能力和素质。&#39;村庄要发展,
农地流转是实现农地规模化与集约化经营的前提,是解决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利用细碎化及撂荒、闲置的有效途径,对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效率的提高以及农民增收与农村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