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鼠巴贝虫裂殖子表面蛋白的筛选、克隆表达及其免疫保护力评价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guoha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贝虫是一种寄生于人或其他哺乳动物红细胞内经媒介蜱叮咬传播的顶复门原虫,可引起人兽共患巴贝虫病。巴贝虫感染多呈隐匿性,亦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自发性溶血疾病,在老年人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临床症状明显,重症患者可危及生命。田鼠巴贝虫是引起输血途径感染巴贝虫病的主要虫种,且经输血途径引起的巴贝虫病致死率更高。目前巴贝虫病常用治疗药物是克林霉素和奎宁,阿托伐醌和阿奇霉素可作为二线药物,以上药物为提高疗效可联合使用,但毒性较大,且对于重症患者可能由于阿托伐醌-阿奇霉素耐药性的出现而使药物治疗不能奏效。因此,筛选设计安全有效的疫苗对巴贝虫病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部分田鼠巴贝虫裂殖子表面蛋白筛选、克隆表达及抗原性分析目的:田鼠巴贝虫裂殖子表面蛋白44(Babesia microti merozoite surface protein 44,BmSP44)的筛选功能预测及其重组蛋白克隆表达优化、细胞定位并检测其对田鼠巴贝虫不同感染时期血清的抗原性。方法:1)利用生物信息软件分析预测田鼠巴贝虫裂殖子分泌蛋白结合前期蛋白芯片结果,筛选得到田鼠巴贝虫裂殖子表面蛋白BmSP44。通过PCR技术扩增BmSP44的基因片段,原核表达纯化得到重组蛋白BmSP44(rBmSP44),分别用考马斯亮蓝染色和Western Blot验证其分子量大小。2)体外培养田鼠巴贝虫,至虫浓度较高时收集巴贝虫培养液,采用IFA法观察BmSP44在红细胞内的定位情况。3)ELISA法评价rBmSP44对不同感染时期小鼠血清的免疫反应。结果:1)从田鼠巴贝虫基因组数据库中筛选得到55个分泌性蛋白并结合蛋白芯片结果,得到候选分子BmSP44表面蛋白,该蛋白预测分子量大小为24kDa,含1个跨膜区、存在信号肽剪切位点以及抗原表位。通过分子克隆构建了重组质粒pGEX-6p-2-BmSP44,原核表达纯化后获得重组蛋白BmSP44。2)IFA法实验显示rBmSP44主要定位在田鼠巴贝虫细胞膜和感染红细胞的细胞质中,与预测该蛋白为分泌性蛋白特性一致。3)ELISA法检测该蛋白与感染1W、2W和3W田鼠巴贝虫小鼠血清特异性结合显示较强的免疫反应,与前期蛋白芯片结果一致。结论:利用生物信息软件分析预测田鼠巴贝虫裂殖子表面蛋白的分子特性,含有信号肽剪切位点且具有抗原活性。成功克隆表达纯化得到rBmSP44,分子量为24kDa。IFA显示该蛋白为裂殖子表面蛋白,与生物信息预测结果相同。ELISA结果分析rBmSP44能识别感染田鼠巴贝虫不同时期血清,可作为诊断巴贝虫病的候选抗原。第二部分田鼠巴贝虫裂殖子表面蛋白在巴贝虫病小鼠模型中的功能鉴定目的:rBmSP44抗血清被动免疫和rBmSP44蛋白主动免疫后对小鼠感染田鼠巴贝虫免疫保护力评价及其诱导相关免疫应答特征。方法:1)rBmSP44蛋白兔源性多克隆抗体(200μl)和正常兔血清(200μl)腹腔注射BALB/c小鼠体内后24h分别攻击感染田鼠巴贝虫,感染后第3天、第6天、第9天外周血涂片和qRT-PCR检测田鼠巴贝虫虫浓度与虫载量以及小鼠体重、体温变化趋势,同时用高铁氰化钾法检测血红蛋白浓度变化。2)rBmSP44蛋白(20μg)和等量弗氏完全佐剂首次主动免疫BALB/c小鼠,第二次和第三次分别使用40μgrBmSP44蛋白与等量弗氏不完全佐剂主动免疫小鼠,共免疫三次,末次免疫后1周测血清中rBmSP44蛋白抗体滴度评价主动免疫效果。免疫成功小鼠攻击感染田鼠巴贝虫,血涂片染色镜检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田鼠巴贝虫感染情况,同时观察小鼠体重、体温和血红蛋白浓度变化。3)ELISA法检测感染田鼠巴贝虫后第3、6、9天免疫组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的水平变化,评价rBmSP44诱导的免疫应答特点。结果:1)被动免疫实验两组小鼠攻击感染后分别在第3、6、9天的血涂片计数iRBC百分率,rBmSP44抗血清被动免疫组(n=3)分别为(12.67±1.45)%、(60.33±2.60)%和(28.00± 1.16)%而正常兔血清对照组(n=3)的虫浓度分别为(17.33±0.88)%、(69.67±0.88)%和(34.33±1.20)%,rBmSP44 抗血清组小鼠外周血虫浓度低于正常兔血清组(*P<0.05)。qRT-PCR鉴定小鼠外周血中巴贝虫18s核糖体与小鼠GAPDH拷贝数相对比值,结果显示rBmSP44抗血清被动免疫组小鼠在感染田鼠巴贝虫第3、6、9天的巴贝虫相对虫载量低于正常兔血清组(*P<0.05,***P<0.001),与血涂片虫浓度计数一致。此外,分别在未感染田鼠巴贝虫和第3、6、9天收集小鼠外周血,检测不同时间点小鼠血红蛋白浓度,结果显示rBmSP44抗血清被动免疫组(n=3)小鼠血红蛋白浓度分别为(87.88±8.60)g/L、(104.2±5.74)g/L、(73.17±8.28)g/L、(65.82±6.26)g/L,正常兔血清对照组(n=3)血红蛋白浓度分别为(108.8±10.91)g/L、(93.27±1.73)g/L、(66.8±7.46)g/L、(37.51±3.61)g/L,提示在不同感染时期rBmSP44抗血清免疫组小鼠外周血血红蛋白浓度均高于正常兔血清组(*P<0.05)。而在未感染田鼠巴贝虫和第3、6、9天rBmSP44抗血清组(n=3)小鼠体重分别为(19.34±0.44)g、(18.37±0.46)g、(17.53±0.25)g、(16.98±0.31)g,正常兔血清组(n=3)体重分别为(19.67±0.0.43)g、(18.04±0.27)g、(17.40±0.23)g、(16.85±0.18)g,两组小鼠体重变化无明显差异。同时在未感染田鼠巴贝虫和第3、6、9天rBmSP44抗血清免疫组小鼠体温分别为(36.63±0.13)℃、(34.5±0.21)℃、(33.9±0.36)℃、(33.8±0.61)℃,正常兔血清对照组体温分别为(36.2±0.35)℃、(35.0±0.31)℃、(34.2±0.40)℃、(33.87±0.72)℃,两组体温变化无明显差异。2)主动免疫两组小鼠分别在攻击感染后第3、6、9天小鼠外周血血涂片计数iRBC 百分率,rBmSP44 免疫组(n=5)虫浓度分别为(13.4±1.08)%、(63.4±2.90)%和(26.0±1.41)%,佐剂对照组(n=5)的虫浓度分别为(20.2±1.28)%、(75.2±1.72)%和(33.4±1.21)%,提示rBmSP44蛋白主动免疫组小鼠外周血虫浓度低于佐剂组(**P<0.01)。qRT-PCR鉴定小鼠外周血中巴贝虫18s核糖体与小鼠GAPDH拷贝数相对比值,结果显示rBmSP44蛋白免疫组小鼠在感染田鼠巴贝虫第3、6、9天巴贝虫虫体载量低于佐剂组(***P<0.001)。同时,分别在未感染田鼠巴贝虫和第3、6、9天收集的小鼠外周血进行血红蛋白浓度检测,结果显示rBmSP44 蛋白免疫组(n=5)分别为(122.1±9.02)g/L、(94.20±1.93)g/L、(65.97±2.55)g/L、(53.10±1.32)g/L,而佐剂对照组(n=5)血红蛋白浓度分别为(127.7±3.49)g/L、(80.31±3.02)g/L、(47.29±1.80)g/L、(40.52±1.63)g/L,提示不同感染时期rBmSP44蛋白免疫组小鼠外周血中血红蛋白浓度均高于佐剂组(**P<0.01,***P<0.001)。在未感染田鼠巴贝虫和攻击感染后第3、6、9天rBmSP44蛋白免疫组(n=5)小鼠体重分别为(22.10±0.84)g、(21.38±0.79)g、(20.78±0.85)g、(20.50±0.78)g,佐剂组(n=5)体重分别为(21.58±0.52)g、(21.14±0.49)g、(20.68±0.48)g、(20.04±0.45)g,免疫组与佐剂对照组体重变化无明显差异。在未感染田鼠巴贝虫和第3、6、9天,rBmSP44蛋白免疫组(n=5)体温分别为(36.82±0.15)℃、(36.74±0.17)℃、(36.2±0.10)℃、(36.04±0.13)℃,佐剂组(n=5)体温分别为(37.44±0.25)℃、(37.72±0.10)℃、(37.12±0.30)℃、(36.44±0.22)℃,显示rBmSP44蛋白免疫组小鼠在第3天和第6天的体温略低于佐剂组(*P<0.05,**P<0.01)。3)ELISA法检测攻击感染后第3、6、9天中rBmSP44蛋白免疫组(n=5)细胞因子 IFN-y浓度分别为(49.51±1.71)pg/ml、(352.6±30.56)pg/ml、(44.12±2.33)pg/ml,佐剂对照组(n=5)分别为(47.58±2.27)pg/ml、(70.21±8.75)pg/ml、(39.65±0.73)pg/ml,表明免疫组小鼠在田鼠巴贝虫感染第6天产生的IFN-γ明显高于佐剂组(***P<0.001);在攻击感染后第3、6、9天中rBmSP44蛋白免疫组(n=5)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IL-10浓度分别为(63.60±3.81)pg/ml、(206.3±32.14)pg/ml、(38.09±2.23)pg/ml,佐剂对照组(n=5)分别为(54.86±2.19)pg/ml、(102.7±10.82)pg/ml、(29.44±0.74)pg/ml,提示免疫组小鼠在田鼠巴贝虫感染第6天和第9天的IL-10浓度明显高于佐剂组(*P<0.05)。而在攻击感染后第3、6、9天中rBmSP44蛋白免疫组(n=5)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TNF-α浓度分别为(61.49±3.63)pg/ml、(64.71±6.87)pg/ml、(68.67±6.17)pg/ml,佐剂组(n=5)分别为(58.0±1.67)pg/ml、(52.44±1.04)pg/ml、(59.26±1.75)pg/ml,数据显示免疫组小鼠在第6天和第9天中TNF-α浓度略高于佐剂组。结论:通过被动免疫和主动免疫两种免疫方法评价rBmSP44蛋白对田鼠巴贝虫入侵红细胞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rBmSP44被动免疫血清和主动免疫蛋白抗体均可部分抑制田鼠巴贝虫对红细胞的入侵,同时,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显示rBmSP44蛋白较佐剂对照组可诱导小鼠产生较高的IFN-γ、IL-10和TNF-α,呈现Th1/Th2混合性免疫应答进而抑制田鼠巴贝虫的入侵。综上,田鼠巴贝虫表面蛋白rBmSP44可诱导一定的免疫保护力,具有一定开发为巴贝虫病防治疫苗靶标的潜力。
其他文献
微马达通常是指能够将周围环境中各种形式的能量转化成机械能,实现自身在溶液中运动的微观装置。近年来,微马达因其在药物递送、生物传感、环境治理及软物质物理模型系统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经过众多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微马达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然而,目前常见的微马达制备方法通常需要借助昂贵的设备,且工序复杂、产率较低。而且,这些制备方法主要关注的是微马达的化学组成,形状作为影响
学位
手性离子液晶是一种特殊的含有手性基团的液晶材料,它由阴阳离子组成。它能够很好地结合手性液晶和离子液体一些性质,因此在有机光电材料、不对称电化学聚合、电解质和作为不对称反应溶剂方面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国内外对手性离子液晶研究主要集中在阴离子和长碳链方面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液晶核结构的精细变化对手性离子液晶的相变行为的影响,初步建立了手性离子液晶核的结构与液晶相中分子堆积结构以及相变行为之间关系
学位
本论文以3-二芳基吲哚丙醇和3-二芳基吲哚乙醇为底物,N-溴代丁二酰亚胺(NBS)为试剂在温和反应条件下实现了吲哚醇底物的分子内氧迁移多步串联反应,构建了不同吲哚骨架的官能化产物。研究内容主要包含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了 N-溴代丁二酰亚胺(NBS)介导下3-(γ,γ-二芳基)吲哚丙醇的环化-内开环的分子内氧迁移串联反应。机理研究表明,NBS两次参与了底物分子的转化,促进3-(γ,γ-二芳基)
学位
圆偏振发光(CPL)材料由于在信息存储、3D显示、化学传感、不对称光催化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得到广泛关注。相比于目前研究较多的有机小分子,CPL活性聚合物材料由于具有易加工、易成膜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通过偶联反应制备了五种四苯乙烯(TPE)基共轭聚合物,并研究了它们的自组装行为及在聚集态和薄膜状态下的CPL性质。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通过Sonogashira偶联聚合反应制备了两
学位
放射治疗是治疗癌症的主要方法之一,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大剂量的辐射在杀伤肿瘤组织的同时也会伤害正常组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放射增敏剂受到了研究人员的关注。纳米放射增敏剂由于其独特的理化性质,更是成为了肿瘤放射治疗的强有力工具。其中,金纳米放射增敏剂由于具有强的X射线吸收、易于修饰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优点,被广泛地应用于肿瘤的放疗。然而,金纳米放射增敏剂在肿瘤部位渗透/滞留的困境以及肿瘤细胞对
学位
金属纳米材料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飞速发展,它是指在纳米级的三维空间中具有至少一维或以其为基本单位的金属材料。这些不同维度的纳米材料因其具有较小的尺寸、独特的性质、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优势而被应用于各种目标分析物的检测。在本论文中,我们主要采用荧光分析的手段,选用金银纳米簇和二氧化锰纳米片这两种金属纳米材料直接或间接与目标物结合,利用荧光信号的变化构建了多巴胺及酪氨酸酶的高灵敏检测探针。多巴胺(DA)是人
学位
研究背景: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位居全球第三。近十年来,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上升,并且5年生存率低,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长链非编码RNA(lncRNA)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然而有关lncRNANONHSAT062994在肿瘤尤其结直肠癌中的作用及其潜在调
学位
放疗是一种临床广泛使用的肿瘤治疗策略,约65-75%的实体瘤需要进行局部放疗。然而,与辐射相关的免疫抑制微环境常诱使原发肿瘤产生辐射抗性,并无法有效控制肿瘤的远端转移,从而导致不良预后和死亡。因此,建立安全有效的免疫微环境调控策略对增强肿瘤放射治疗效果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的:为了有效解除放疗诱发的免疫抑制并增强抗肿瘤免疫响应,本论文拟合成一种负载小分子免疫调节剂R848的新型射线响应性纳米药
学位
研究背景: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俗称老年痴呆症,是最常见的痴呆症之一。目前尚无有效的AD防治药物,因此研发AD防治药物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AD的主要病理表现为细胞外老年斑(senile plaques,SP)以及细胞内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这种病理改变导致突触功能受损,最终引起神经元死亡。老年斑的主要成分是β
学位
目的了解苏州市学龄前儿童孤独症样行为的流行病学现状,探讨孤独症样行为与家庭养育环境之间的关系,找到可能与学龄前儿童孤独症样行为的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儿童孤独症样行为及制定科学的家庭养育策略提供参考,也为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早期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江苏省苏州市10所幼儿园的在园儿童中开展问卷调查,收集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资料:人口统计资料包括学前儿童的性别、年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