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3N纳米点抑制Aβ1-42的聚集并缓解APP/PS1小鼠症状的作用及机理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xingshuai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俗称老年痴呆症,是最常见的痴呆症之一。目前尚无有效的AD防治药物,因此研发AD防治药物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AD的主要病理表现为细胞外老年斑(senile plaques,SP)以及细胞内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这种病理改变导致突触功能受损,最终引起神经元死亡。老年斑的主要成分是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eptide,Aβ)。Aβ毒性假说是目前最被广泛认可的一种AD发病机理的假说。该假说认为Aβ异常自组装是引起神经毒性的关键,同时它还引发了下游Tau蛋白过度磷酸化、激活胶质细胞诱发神经炎性、增加氧化应激损伤等。该假说在近年的研究中得到不断地深化和验证。因此,抑制Aβ的聚集过程是预防和治疗AD的重要途径之一。在针对抑制Aβ聚集的研究上,尽管目前已报道的小分子和肽类抑制剂虽已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仍然存在着毒性高、合成工艺复杂并难以进一步修饰改造等缺陷。随着纳米科技的迅速发展,纳米材料易修饰、易穿透血脑屏障等优势给AD防治药物研发带来新的思路和策略。碳纳米材料如富勒烯、碳纳米管、石墨烯等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这些碳纳米材料所具有的特殊效应,如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等,在生物医学方面展现出良好的应用价值。但是上述传统纳米材料本身存在生物毒性较大等问题,导致了它们在临床药物研发中受限。相对而言,新型纳米点原料易于获得,成本低廉,合成步骤简单,易于修饰和改性,具有低细胞毒性、生物相容性好、易于大规模合成及官能化修饰等优势。但找到一种具有显著抑制Aβ聚集功效,能够有效缓解AD症状的纳米点依然具有较大挑战。研究目的:已有研究表明,Aβ在AD多个病理损害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AD的关键致病因子。本课题选择了一种分子量小、生物相容性好的碳纳米点——C3N,以Aβ1-42和 APP/PS1[B6C3-Tg(APPswePSEN1dE9)/Nju]转基因小鼠为研究对象,研究C3N在抑制Aβ聚集、缓解APP/PS1小鼠症状中的作用,探讨其抑制Aβ聚集、改善AD模型鼠认知的作用机制,为新型碳基纳米点抑制Aβ多肽聚集的应用提供相关实验和理论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在分子层面,本研究使用了硫磺素T(Thioflavine-T,ThT)荧光动力学、点杂交实验检测体外C3N对Aβ1-42自发聚集的影响,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和圆二色谱(Circular Dichroism Spectrum,CD)检测形成的聚集体的形貌和二级结构的变化。通过全原子分子动力学(Molecular Dynamics,MD)模拟,本文检测了 C3N与Aβ1-42二聚体的相互作用,以及对Aβ1-42二聚体结构的影响;在细胞层面上,通过CCK-8、LDH释放、Live/Dead实验检测了使用C3N预处理后,Aβ寡聚体对神经元的毒性作用,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了 Aβ寡聚体对神经元突触的损伤作用。最后,在动物层面上,以APP/PS1双转基因AD小鼠和C57BL/6小鼠为研究对象,经C3N和生理盐水溶液腹腔给药6个月后,通过水迷宫和新物体识别实验这两大经典行为学实验检测小鼠的认知状况,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荧光(Immunohistochemical Fluorescence,IF)和蛋白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WB)、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检测小鼠脑内淀粉样蛋白的沉积情况和不同溶解度的Aβ聚集体的含量以及突触功能相关的SNAP25和VAMP2蛋白表达水平。研究结果:1、C3N与Aβ共孵育后,用ThT和点杂交实验检测到形成的淀粉样纤维含量下降,通过AFM、TEM观察到形成的聚集体形态发生变化,CD检测和MD模拟结果表明C3N改变Aβ的二级结构,Aβ不再形成原本的β-片层构象。2、Aβ寡聚体对神经元有很强的毒性作用,C3N预处理的Aβ寡聚体的神经毒性降低,对突触的损伤作用减弱。3、APP/PS1小鼠表现出学习记忆衰退、脑内老年斑沉积、突触损伤等典型AD表现,C3N给药组的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脑内老年斑的数量和面积显著减少,脑内不同溶解度的Aβ含量下降,突触功能相关的SNAP25和VAMP2蛋白表达含量升高。结论:C3N通过疏水、氢键、π-π、静电和范德华相互作用(其中,范德华作用起主导作用)将Aβ1-42肽链完全吸附到其表面,从而抑制Aβ的聚集进而减轻Aβ的神经毒性和保护突触结构完整。C3N可以显著降低APP/PS1小鼠脑内Aβ的含量,减少Aβ沉积,有效改善APP/PS1小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C3N表现出来的这种能力,使其成为一种潜在的AD防治药物。
其他文献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引发了日益严重的能源短缺以及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开发利用高效环保且可持续的新能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小分子的电催化转化反应,比如燃料电池反应中的阳极醇类氧化反应和阴极氧气还原反应、水分解中的析氢反应等,由于可以实现较高的能量输出以及绿色能源的生成而受到众多研究人员的关注。贵金属铂(Platinum,Pt)通常在这些电催化反应中展现出高效的催化性能,
学位
本论文从氰基二苯乙烯/三苯胺基团出发,设计了一系列荧光分子,并将其通过多重氢键作用引入聚合物侧链,形成侧链型超分子聚合物,系统地研究了所合成的荧光分子及其超分子聚合物在溶液和固体状态下的荧光行为和刺激响应行为。论文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由三苯胺基团和氰基二苯乙烯基团构成的电子给-受体(D-A)结构分子TPA-2、TPA-3、TPA-4-1、TPA-4-2和T-CN,利用核磁
学位
微马达通常是指能够将周围环境中各种形式的能量转化成机械能,实现自身在溶液中运动的微观装置。近年来,微马达因其在药物递送、生物传感、环境治理及软物质物理模型系统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经过众多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微马达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然而,目前常见的微马达制备方法通常需要借助昂贵的设备,且工序复杂、产率较低。而且,这些制备方法主要关注的是微马达的化学组成,形状作为影响
学位
手性离子液晶是一种特殊的含有手性基团的液晶材料,它由阴阳离子组成。它能够很好地结合手性液晶和离子液体一些性质,因此在有机光电材料、不对称电化学聚合、电解质和作为不对称反应溶剂方面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国内外对手性离子液晶研究主要集中在阴离子和长碳链方面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液晶核结构的精细变化对手性离子液晶的相变行为的影响,初步建立了手性离子液晶核的结构与液晶相中分子堆积结构以及相变行为之间关系
学位
本论文以3-二芳基吲哚丙醇和3-二芳基吲哚乙醇为底物,N-溴代丁二酰亚胺(NBS)为试剂在温和反应条件下实现了吲哚醇底物的分子内氧迁移多步串联反应,构建了不同吲哚骨架的官能化产物。研究内容主要包含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了 N-溴代丁二酰亚胺(NBS)介导下3-(γ,γ-二芳基)吲哚丙醇的环化-内开环的分子内氧迁移串联反应。机理研究表明,NBS两次参与了底物分子的转化,促进3-(γ,γ-二芳基)
学位
圆偏振发光(CPL)材料由于在信息存储、3D显示、化学传感、不对称光催化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得到广泛关注。相比于目前研究较多的有机小分子,CPL活性聚合物材料由于具有易加工、易成膜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通过偶联反应制备了五种四苯乙烯(TPE)基共轭聚合物,并研究了它们的自组装行为及在聚集态和薄膜状态下的CPL性质。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通过Sonogashira偶联聚合反应制备了两
学位
放射治疗是治疗癌症的主要方法之一,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大剂量的辐射在杀伤肿瘤组织的同时也会伤害正常组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放射增敏剂受到了研究人员的关注。纳米放射增敏剂由于其独特的理化性质,更是成为了肿瘤放射治疗的强有力工具。其中,金纳米放射增敏剂由于具有强的X射线吸收、易于修饰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优点,被广泛地应用于肿瘤的放疗。然而,金纳米放射增敏剂在肿瘤部位渗透/滞留的困境以及肿瘤细胞对
学位
金属纳米材料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飞速发展,它是指在纳米级的三维空间中具有至少一维或以其为基本单位的金属材料。这些不同维度的纳米材料因其具有较小的尺寸、独特的性质、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优势而被应用于各种目标分析物的检测。在本论文中,我们主要采用荧光分析的手段,选用金银纳米簇和二氧化锰纳米片这两种金属纳米材料直接或间接与目标物结合,利用荧光信号的变化构建了多巴胺及酪氨酸酶的高灵敏检测探针。多巴胺(DA)是人
学位
研究背景: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位居全球第三。近十年来,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上升,并且5年生存率低,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长链非编码RNA(lncRNA)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然而有关lncRNANONHSAT062994在肿瘤尤其结直肠癌中的作用及其潜在调
学位
放疗是一种临床广泛使用的肿瘤治疗策略,约65-75%的实体瘤需要进行局部放疗。然而,与辐射相关的免疫抑制微环境常诱使原发肿瘤产生辐射抗性,并无法有效控制肿瘤的远端转移,从而导致不良预后和死亡。因此,建立安全有效的免疫微环境调控策略对增强肿瘤放射治疗效果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的:为了有效解除放疗诱发的免疫抑制并增强抗肿瘤免疫响应,本论文拟合成一种负载小分子免疫调节剂R848的新型射线响应性纳米药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