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毒死蜱降解特性的植物内生菌的分离筛选

来源 :浙江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agreessi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毒死蜱作为替代高毒有机磷农药的主要品种,在我国农业生产中使用量大且范围广,对农产品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植物内生菌是指一生或至少一生中的某个阶段能进入活体植物组织内,且不引起植物明显病理变化的微生物。与从土壤中分离微生物相比,植物内生菌能有效地在植物体内定殖,且不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基于此,利用具有农药降解特性的植物内生菌加速农作物体内残留农药的代谢与降解,有望成为控制农药大量使用带来残留污染风险的新途径。本研究分别以从农药厂废液池旁采集的菊科植物小飞蓬,以及韭菜和水稻为供试植物,采用表面消毒研磨法,以毒死蜱为单一碳源的无机盐培养基连续多代培养筛选毒死蜱降解内生菌,并对其在植物体外与体内的毒死蜱降解特性进行分析,采用生理生化测定结合16Sr DNA序列分析对分离的内生细菌进行菌种鉴定。为进一步探索利用内生菌调节植物体内残留毒死蜱等环境污染物的降解机理研究建立基础,研究结果可为利用植物内生菌调控农产品农药残留提供理论指导,为农产品农药残留污染控制与治理提供新的思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植物小飞蓬体内分离出一株阪崎克罗诺杆菌属(Cronobacter sp.)植物内生细菌XFP-gy,其对初始浓度为20 mg/L的毒死蜱的9天降解率为77.28%。外加碳氮源可以促进XFP-gy的生长,并将其对毒死蜱5天降解率由69.59%提高到98.0%。菌株XFP-gy降解毒死蜱的最佳培养条件为30℃和p H为7.0。此培养条件下,增加培养液中原始接菌量,降低底物毒死蜱的初始质量浓度,可明显提高XFP-gy对毒死蜱的降解效率。2、从韭菜体内分离筛选出一株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 sp.)植物内生菌HJY,它在15天内可以代谢95.88%初始浓度为20 mg/L的毒死蜱;1%的外加葡萄糖可以将其对毒死蜱的降解率提高到6天98.48%;其最适毒死蜱降解条件为:毒死蜱初始浓度10 mg/L,接菌量2%,p H 6,培养温度30-35℃。3、从粳稻内分离出5株具有毒死蜱降解特性的植物内生菌: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DG,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 GB,鞘氨醇杆菌(Sphingobacterium Canadense)DJ,弯曲假单胞菌(Pseudomonas)DJA和短小杆菌属(Curtobacterium plantarum)DJB。这些水稻内生菌除了在体外对毒死蜱具有一定的降解能力外,还可以转接入粳稻内,通过产生吲哚乙酸(IAA)、溶解磷、产生氨基环丙烷羧酸(ACC)脱氨酶和载铁蛋白促进水稻植株的快速生长,并且加速水稻植株内,根部土壤中和稻谷内的毒死蜱降解。
其他文献
期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第一卷以建国之初经济恢复时期的三年经济史为研究对象,在同类研究成果中,具有交待清楚、论述系统、分析深刻、材料翔实、视角新颖的特点,是党性与科学性完美结合的上乘之作,读后令人信服,堪称精品,必将成为中国当代史、经济史和中共党史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目.
福建省高校马列主义理论与思想品德课教学研究会2002年学术研讨会于5月24日在福建省教育学院召开.
季相植物景观在城市园林建设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园林艺术展现的是四维空间,时间是重要的因素。园林景观随着时间变化而相应的发生季相变化,尤其以秋季植物景观最为壮观
下雪啦!放假啦!我们要回乡下过年啦!rn近了,又近了,老家到了!你们好!袅袅的炊烟、亲切的老柳树、慈祥的老奶奶……我们回来了!rn团团圆圆香香甜甜汤圆味rn天上下雪,我们的厨
由海派经济论坛组委会、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与本刊等联合举办的"海派经济论坛第14次研讨会暨<国外经济学与当代中国经济丛书>首发式",2002年4月24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来自全国高校、科研和媒体单位的70多位教授和专家出席了会议.
土壤侵蚀可造成表层土壤种子库的流失,同时影响土壤养分水分条件,进而影响种子的萌发、建植以及植被的生长和繁殖。而在土壤侵蚀非常严重的黄土高原地区,关于土壤侵蚀对植被繁殖
我国对次生林的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五十多年来对次生林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目前对次生林的研究北方居多,南方较少;研究内容多集中在次生林的物种多样性、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体制转型的深化,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北京申奥和上海申博的成功,给我国花木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国花木产业在这大好形势下迅速的发展
面对前景广阔的养老金融领域,保险公司如何抢抓“银发人群”带来的金色机遇?银行养老理财领域是否又有新的“锦囊妙计”?而境外普遍使用的“以房养老模式”是否能在中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