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新型二维材料和FeTPP分子纳米结构的构筑与物性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c_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二维材料和有机分子被视为是构建未来纳米尺度电子元器件的理想载体。自2004年石墨烯被成功剥离以来,我们发现它具备许多优异的性质,如:超高的载流子迁移率、良好的透光率、超高的杨氏模量、室温量子霍尔效应、魔角超导转变等,这些极大地鼓舞了研究者们对二维材料的深入探索。自石墨烯之后,碳族其他元素的单组分二维材料(硅烯,锗烯,锡烯等),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二维材料(二硫化钼等)相继被发现。这些新型二维材料展现出来了一系列优异的性质,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在有机分子方面,存在着已经产业化的OLED、有机太阳能电池等,这些有机分子组成的材料不仅具有独特的光电学性质,而且具有超高的化学稳定性,它们的应用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生活。表面分子学的发展为科研人员研究有机分子纳米结构构筑和分子内部的物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方法。本论文将分别介绍几种新型二维材料和Fe TPP分子纳米结构的构筑及其物性研究。在二维材料方面,利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在石墨烯表面成功生长出了几种新型二维材料,并利用表面分析手段(如:扫描隧道显微镜(STM)、角分辨光电子能谱(ARPE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低能电子衍射(LEED)等),结合密度泛函理论(DFT),对几种二维材料的结构和物性做了详细的研究。同时,还介绍了金属表面上卟啉铁分子的纳米结构构筑和金属表面对氟饱和卟啉铁的C-F化学键活化的影响。本论文主要有四个部分:单层Cu2Se二维材料的热驱动相变研究。二维材料,尤其是TMDCs材料,在相变前后其性质有巨大的不同,其相变内部包含的丰富物理内容,这极大地吸引了科研人员的研究兴趣。本文首先介绍大面积、高质量的单层Cu2Se薄膜的生长,接着介绍单层Cu2Se的相变现象。Cu2Se的相变是第一次利用热驱动方式诱导的二维极限下的相变,这种方法为我们研究二维极限下的相变行为提供了平台。本文通过利用STM、STEM等手段确定了单层Cu2Se相变前后的结构变化;结合DFT理论计算,给出了单层Cu2Se相变前后的结构模型;利用连续变温的LEED实验,观测单层Cu2Se的K空间结构随着温度的变化,发现其相变温度在147 K左右;通过变温ARPES表征,我们发现发生相变后单层Cu2Se费米面附近简并的能带发生了劈裂。理论计算解释了单层Cu2Se相变机制,从声子振动的角度,得到了低温和室温的声子谱,发现室温的声子谱在低温下存在虚频,而低温相是稳定结构。理论计算进一步从分子动力学模拟的角度给出了单层Cu2Se在不同温度下振动情况的解释。在成功生长出单层Cu2Se后,我们也生长出另一种二维材料——Cu2Te,并且利用STM和LEED表征Cu2Te结构,利用XPS对化学计量做测试,利用ARPES表征单层Cu2Te电子结构,结合DFT理论计算,得到单层Cu2Te的结构模型。理论结果和ARPES的实验结果符合的很好,也证明单层Cu2Te的结构解析是正确的。我们对单层Cu2Te的化学稳定性也做了进一步的研究,STM表征表明在暴露大气半小时后的单层Cu2Te,并未变质。卟啉铁分子和DABCO分子的纳米结构构筑。利用Au(111)表面上卟啉铁分子和DABCO分子的协同组装,构建了一个三明治薄膜结构。利用STM,XPS和热脱附质谱分析,深入分析了卟啉铁和DABCO分子三明治结构的形成机制。首先在Au(111)表面构筑单层的卟啉铁薄膜,用加热的方式去除多于一个ML的卟啉铁分子和悬挂在单层卟啉铁上的Cl原子接着沉积DABCO分子,我们发现DABCO分子规则吸附在卟啉铁分子中心;沉积第三层卟啉铁分子后,形成规则的镜像对称的三明治结构。在此过程中,通过利用控温、热脱附质谱分析和XPS实时观测的手段可以得到中心铁原子和配位场的N原子的化学信息,这将进一步阐明三明治结构的形成机制。Au和Cu表面对C-F键活化的影响。利用不同金属表面的不同化学催化活性,我们分别研究了Fe TPPF20在Au(111)和Cu(111)上C-F键的活化行为。通过STM表征,发现在Au(111)表面上Fe TPPF20分子会发生分子内环化反应。Fe TPPF20分子的邻位C-F键全部脱F,这诱导了分子内的环化反应并产生了四种产物。经过统计后发现,百分之八十左右的产物是两种互呈手性的分子,并且这两种分子分别自组装成岛。在Cu(111)表面上,我们发现Fe TPPF20分子发生分子间反应,其间位C-F键脱氟,和附近的另一个Fe TPPF20形成C-C键,从而连接在一起。在Cu(111)表面,两两连接的Fe TPPF20形成了均匀的自组装薄膜。
其他文献
具有Ni2In型六角结构的MM’X(M,M’=过渡族元素,X=主族元素)合金体系具有丰富的磁性与晶体结构性质,并由此衍生出丰富的物理效应,如负热膨胀效应(NTE)、磁热效应(MCE)、压热效应(BCE)、斯格明子等等。中子粉末衍射(NPD)技术相比于传统X射线衍射(XRD)技术,具有自旋结构解析、近邻元素分辨、原位外场实验环境等独特优势,因而是目前材料研究中最重要的表征手段之一。本文以MM’X合金
反常霍尔效应是最基本的电子输运性质之一,经过一百多年的研究,人们逐步建立起了内禀、斜散射和边跳三种微观机制。二十一世纪初,牛谦等人的理论工作表明,反常霍尔效应的内禀机制与材料能带结构的贝里曲率有关。以往在其他材料中观察到的反常霍尔效应,都基本使用单粒子图像下的输运理论进行解释,而电子间的多体相互作用是否会对反常霍尔电导产生显著的影响还不甚清楚。磁性半导体是一类可以同时操纵电子电荷和自旋自由度的材料
寻找具有优异电子输运性质的新型低维半导体材料,不仅对于实现工业应用中的纳米尺度器件很有吸引力,而且也是作为强自旋轨道耦合系统基础研究的理想平台。最近,一种新型的层状氧化物半导体Bi2O2Se,由于其卓越的电子性能、超高迁移率、环境中的高稳定性和适当的能隙而备受关注。本论文通过对Bi2O2Se纳米薄片和纳米线的极低温量子输运研究,展示了Bi2O2Se在复合超导器件的构建及未来量子电子学等方面的远大应
离子是指原子或原子基团失去或得到一个或几个电子而形成的带电荷的粒子。它在自然界有的广泛存在,如:海水、生物体内等。同时许多功能材料也是由不同类型的阴阳离子构成的。早在1833年,法拉第就提出了电解第一定律:当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时,在电极(即相界面)上发生化学变化物质的量与通入的电量成正比,明确指出了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输运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与电荷的得失相关。190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伦尼乌斯
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因其本身优异的光电性质分别在发光、激光、光电探测和光伏等领域展现了出色的发展价值。钙钛矿器件性能的好坏主要取决于钙钛矿活性层的质量,因而改善钙钛矿材料结晶质量和探索新型高性能钙钛矿材料成为影响钙钛矿器件发展的关键问题。在优化器件工艺的过程中,器件内部的电荷动力学过程以及电荷损失机制等机理问题也因为能够指导器件的优化方向而逐渐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本论文的工作围绕提高钙钛矿材
金属玻璃的力学性能在其工程应用中扮演着决定性角色。然而,由于复杂无序的原子结构,金属玻璃的形变机制及力学行为等一系列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金属玻璃的无序原子结构没有像晶体中位错一样的结构特征,严重阻碍了我们对其形变机理的研究以及力学性能的调控。目前,关于金属玻璃形变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模型化和理论研究,需要进行更多的实验研究来进一步验证和描述形变的微观机理。尽管从结构上直接研究金属玻璃的形变机制
过渡族金属氧化物一直是凝聚态物理研究的重点。由于d电子的电荷与自旋、轨道的相互耦合,产生了丰富的新奇物理效应。随着异质结的制备工艺的进步,人们可以组合不同过渡族金属氧化物,从而实现量子演生现象的设计,因而过渡族金属氧化物异质结界面成为了研究的热点。钙钛矿型作为过渡族金属氧化物中一种最具代表性的晶体型受到了极大的关注。SrTiO3是其中被研究得最为系统和深入的钙钛矿型氧化物,其在氧化物电子学里的地位
低维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展现出大量新奇的物理特性,吸引着广大科研工作人员的关注。本论文主要利用高温高压合成方法探索并制备了一系列具有准一维链状结构的空位填充anti-Mn3Si5型三元化合物A3BX5,并对该系列化合物的晶体结构进行表征,同时还对其相应的电输运性质、磁学性质以及热力学性质等基本物性进行了系统的测试和研究,并结合理论计算对其电子结构及物理机制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非晶结构物质(科学术语又称为玻璃)是构建我们这个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于对应的稳态晶体,它在磁、热、力、光、电等方面都表现出许多不同的特性。根据热力学关系,非晶物质具有更高的自由能,因此它时刻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其性质随着时间不断改变,演化方式与所处环境和热历史密切相关。研究非晶物质的演化行为,对理解其非平衡本征特质以及材料的开发应用都有着重要的价值。然而,由于其无序结构的复杂性和宏观性质的非稳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是表征材料微观结构强有力的工具。带有球差校正(aberration-corrected)的透射电镜更是因其出众的原子级分辨率、能直接探测材料中元素种类和价态而获得研究者们的青睐。在最近20年里,球差校正器(aberration corrector)的发明和改进使透射电镜的空间分辨率得到了关键性的提升,目前电镜的横向分辨率已经小到几十皮米,可与原子直径相比拟。值得关注的是,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