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晶体系中动力学与结构演化行为的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iritwo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晶结构物质(科学术语又称为玻璃)是构建我们这个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于对应的稳态晶体,它在磁、热、力、光、电等方面都表现出许多不同的特性。根据热力学关系,非晶物质具有更高的自由能,因此它时刻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其性质随着时间不断改变,演化方式与所处环境和热历史密切相关。研究非晶物质的演化行为,对理解其非平衡本征特质以及材料的开发应用都有着重要的价值。然而,由于其无序结构的复杂性和宏观性质的非稳定性,研究起来往往具有一定的困难和挑战。本文针对不同的非晶材料,根据不同实验体系的研究优势,结合动力学和结构分析,在单粒子层面上研究非晶物质随时间的演化行为,探寻宏观性质与微观构型之间的联系。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基于Pd40Cu30Ni10P20金属玻璃优异的抗氧化性,研究了在玻璃转变温度(Tg)附近非晶表面的结晶行为。在Tg点附近,玻璃表面与体内的动力学行为出现脱耦现象。通过调节退火温度(Tg–20 K左右),在无序的自由表面生长出周期性类超晶格调制纳米结构。随着温度升高,表面异质结晶转变成玻璃体系的均匀晶化,并形成传统多晶。观察截面原子排布结构,提出了类超晶格的生长机理,并在其他体系金属玻璃中得到普适性验证。通过分析各元素的扩散行为揭示了非晶表面的类液行为与晶化特征的关联,这一结果也为合成超晶格等精细纳米结构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利用胶体粒子PNIPAM独特的温敏性,并合成对温度响应程度不同的两种粒子。从二元晶体出发,通过调节温度改变粒子的粒径差异,在胶体固态体系中实现有序到无序的转变。原位连续观察微观过程,发现相变伴随缺陷粒子的逾渗效应。由于相变机制与粒子间相互作用势等因素紧密相关,通过进一步调控粒子间相互作用力等性质,这一新颖的实验方法将为系统性研究固态的相变机制奠定基础。通过灵活调节温敏胶体玻璃PNIPAM的体积分数,并在单粒子层面上对动力学和结构进行连续追踪。实施标准的两步变温实验,在二维胶体玻璃种观察到Kovacs记忆效应的存在。为研究宏观参量非单调变化的记忆效应中热历史对弛豫行为的影响,通过计算单粒子的德拜-沃勒因子和局域结构熵,发现单调衰减的物理老化过程中尚未完全冻结的缺陷区域对升温响应最为敏感,形成局域岛状类液区,随后其他区域粒子也同样活跃起来。对单粒子做统计分析,表明所有粒子都对宏观值的回复做出了贡献。这一结果展示了物理老化和Kovacs记忆效应的连贯物理图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将实验结果与现有的理论模型进行对比分析,我们的结果排除了多弛豫模式理论,支持玻璃的层级图景。类比自旋玻璃中温度循环实验,在PNIPAM胶体玻璃中进行三步变温实验。在各阶段动力学分别表现出与自旋玻璃一致的老化、年轻化和连续型记忆效应。揭示了结构型玻璃与功能型玻璃之间共同的内禀特性,证明玻璃的势能能垒图景具有复杂的层级结构。以上研究利用金属玻璃和胶体玻璃两种非晶体系,探讨玻璃体系中的两种相变和两种弛豫行为,观察它们在实空间中独特的动力学和结构演化行为,这对理解玻璃的非平衡特性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其他文献
消费类电子产品,新能源汽车以及大规模储能等领域的高速发展急需更高安全性、更高能量密度的二次电池,然而目前广泛使用的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的提升速度却逐渐放缓,锂资源短缺问题也逐渐显现。强行提升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往往会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和差的电化学稳定性,而且锂元素的丰度也限制其对所有领域的覆盖。在此背景下,钠离子电池以其潜在的成本优势在大规模储能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从而受到广泛的研究开发。此
量子材料是近年来凝聚态物理学中对具有层展现象的各类材料的一个总体描述,包括超导体,自旋液体,重费米子,拓扑绝缘体,拓扑半金属等。磷族化合物具有丰富的结构,在温度,磁场,压力的调控下可展现丰富的物性。我们课题组在磷族量子材料研究方面具有丰富经验,重点关注新超导体和新拓扑非平庸材料。本论文主要对若干磷族量子材料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包括:1.采用固相反应法生长制备了La3Cr10-xN11多晶样品,它与
具有Ni2In型六角结构的MM’X(M,M’=过渡族元素,X=主族元素)合金体系具有丰富的磁性与晶体结构性质,并由此衍生出丰富的物理效应,如负热膨胀效应(NTE)、磁热效应(MCE)、压热效应(BCE)、斯格明子等等。中子粉末衍射(NPD)技术相比于传统X射线衍射(XRD)技术,具有自旋结构解析、近邻元素分辨、原位外场实验环境等独特优势,因而是目前材料研究中最重要的表征手段之一。本文以MM’X合金
反常霍尔效应是最基本的电子输运性质之一,经过一百多年的研究,人们逐步建立起了内禀、斜散射和边跳三种微观机制。二十一世纪初,牛谦等人的理论工作表明,反常霍尔效应的内禀机制与材料能带结构的贝里曲率有关。以往在其他材料中观察到的反常霍尔效应,都基本使用单粒子图像下的输运理论进行解释,而电子间的多体相互作用是否会对反常霍尔电导产生显著的影响还不甚清楚。磁性半导体是一类可以同时操纵电子电荷和自旋自由度的材料
寻找具有优异电子输运性质的新型低维半导体材料,不仅对于实现工业应用中的纳米尺度器件很有吸引力,而且也是作为强自旋轨道耦合系统基础研究的理想平台。最近,一种新型的层状氧化物半导体Bi2O2Se,由于其卓越的电子性能、超高迁移率、环境中的高稳定性和适当的能隙而备受关注。本论文通过对Bi2O2Se纳米薄片和纳米线的极低温量子输运研究,展示了Bi2O2Se在复合超导器件的构建及未来量子电子学等方面的远大应
离子是指原子或原子基团失去或得到一个或几个电子而形成的带电荷的粒子。它在自然界有的广泛存在,如:海水、生物体内等。同时许多功能材料也是由不同类型的阴阳离子构成的。早在1833年,法拉第就提出了电解第一定律:当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时,在电极(即相界面)上发生化学变化物质的量与通入的电量成正比,明确指出了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输运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与电荷的得失相关。190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伦尼乌斯
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因其本身优异的光电性质分别在发光、激光、光电探测和光伏等领域展现了出色的发展价值。钙钛矿器件性能的好坏主要取决于钙钛矿活性层的质量,因而改善钙钛矿材料结晶质量和探索新型高性能钙钛矿材料成为影响钙钛矿器件发展的关键问题。在优化器件工艺的过程中,器件内部的电荷动力学过程以及电荷损失机制等机理问题也因为能够指导器件的优化方向而逐渐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本论文的工作围绕提高钙钛矿材
金属玻璃的力学性能在其工程应用中扮演着决定性角色。然而,由于复杂无序的原子结构,金属玻璃的形变机制及力学行为等一系列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金属玻璃的无序原子结构没有像晶体中位错一样的结构特征,严重阻碍了我们对其形变机理的研究以及力学性能的调控。目前,关于金属玻璃形变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模型化和理论研究,需要进行更多的实验研究来进一步验证和描述形变的微观机理。尽管从结构上直接研究金属玻璃的形变机制
过渡族金属氧化物一直是凝聚态物理研究的重点。由于d电子的电荷与自旋、轨道的相互耦合,产生了丰富的新奇物理效应。随着异质结的制备工艺的进步,人们可以组合不同过渡族金属氧化物,从而实现量子演生现象的设计,因而过渡族金属氧化物异质结界面成为了研究的热点。钙钛矿型作为过渡族金属氧化物中一种最具代表性的晶体型受到了极大的关注。SrTiO3是其中被研究得最为系统和深入的钙钛矿型氧化物,其在氧化物电子学里的地位
低维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展现出大量新奇的物理特性,吸引着广大科研工作人员的关注。本论文主要利用高温高压合成方法探索并制备了一系列具有准一维链状结构的空位填充anti-Mn3Si5型三元化合物A3BX5,并对该系列化合物的晶体结构进行表征,同时还对其相应的电输运性质、磁学性质以及热力学性质等基本物性进行了系统的测试和研究,并结合理论计算对其电子结构及物理机制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一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