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创新得到鼓励,金融市场不断发展,我国的影子银行规模在银行体系监管套利需求的驱动下经历了高速发展,这对我国货币政策调控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从其业务模式来看,各种影子产品的创造和使用一方面隐形增加了社会的实际流动性,造成我国货币供应量指标的统计失真,另一方面丰富了社会融资途径、加强了各金融市场的联系,促进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说,影子银行的发展在我国从数量型调控向价格型调控的货币政策框架转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目前,我国价格型调控的新型货币政策框架已经初步建立,但是此新框架下货币政策调控能否有效发挥作用,关键还要取决于利率传导机制的效率。而影子银行产品作为货币、信贷及债券市场上活跃的组成部分,对各市场利率形成均产生影响,进而可能影响到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过程。在影子银行在社会融资中发挥重要作用与我国货币政策框架转型的背景下,研究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与效率的影响,对于增强我国货币政策新框架下调控效果,提高中央银行宏观调控能力及有效监督和管理我国影子银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为了更好地对我国影子银行行为进行刻画,本文首先对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历程与业务特点进行研究,并发现我国影子银行业务的变化路径是以逃避政府监管为导向的,但不管业务形式如何变化,其都与商业银行存在着紧密的资金链联系,我国的影子银行更像是商业银行在监管暗处的“影子”的延伸。在此基础上,本文在理论与实证上将研究问题分解成了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利率传导内部传导与整体传导两部分来进行研究。在内部传导部分,本文将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共同纳入一个广义银行体系,并考察了政策利率对广义银行体系的影响是如何在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间传递的。在整体传导部分,本文基于影子银行发展使微观主体利率敏感性提高这一视角,应用经典IS-LM模型分析框架分析了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最后,为了验证本文理论部分的观点,本文选取了货币政策相关变量与影子银行相关变量,通过构建VEC模型、VAR模型以及脉冲响应函数等方法对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研究发现,在内部传导方面,影子银行存贷款利率与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政策利率会通过影子银行存款利率影响到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并进而影响影子银行贷款利率。在整体传导方面,影子银行存在下,政策利率向中介利率传导基本有效,但由于影子银行规模具有反政策利率发展趋势使得货币政策从中介利率向最终目标的传导效果大大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