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虚拟位移构式的认知构式语法研究

来源 :江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虚拟位移,是一种特殊的空间位移表达,用移动动词表征静止的事物,如The road runs through the valley。但实际上虚拟位移表达的是某物空间方位形态,客观世界中并没有发生真实的移动事件(Talmy,1975)。此后,这一特殊的语言表达受到了认知语言学家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对虚拟位移内部要素的语义特点、句法特征、跨语言对比虚拟位移表达的异同、以及心理现实性进行了研究。但传统的研究大都采用典型例句或某一类型分析阐释,缺少定量统计的实证支持,未能形成对这一语言现象的全面认识。鉴于虚拟位移表达有其自身的结构特点和语义/功能,学界开始从构式的角度对虚拟位移现象进行研究,尝试探讨虚拟位移构式背后的认知动因及编码方式等。但目前,不可动名词与动词搭配特点尚不明晰、虚拟位移构式的组成成分与构式的互动关系等构式内部特征还有待挖掘。笔者认为,虚拟位移构式内部结构复杂,组成成分及其成分与构式之间意义不匹配。故弄清虚拟位移构式内组成成分使用特征及其成分与构式的互动关系是全面认识该构式的关键。Goldberg(1995,2006,2013,2019)的构式语法强调频率及语言使用,关注形式与意义的互动,为构式的认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有鉴于此,本文采用基于用法的认知构式语法理论和认知语义理论,以COCA(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为语料来源,通过构式搭配分析法(Stefanowitsch&Gries,2003),以期全面分析虚拟位移构式内动词的使用特征及其与虚拟位移构式的互动关系,并弄清动词与虚拟位移构式互动背后的认知机制。本研究主要回答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哪些动词可以进入虚拟位移构式的动词槽位?(2)进入动词槽位的动词有什么特点?(3)动词与虚拟位移构式如何互动?背后的认知机制是什么?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参考现有的语料库数据筛选方法,选取了50个不可动名词作为发现虚拟位移构式动词的语境。我们将这50个“不可动”名词分为两类:第一类,25个“可供通行的”不可动实体,如:highway,road,street,coast,route,path等;第二类,25个“不可供通行的”不可动实体,如:table,wall,rock,scar,tree,fence等。在对这50个名词进行语料库检索的此基础上,我们根据虚拟位移构式的构式义(非现实运动的空间关系)筛选出符合要求的动词。同时,我们计算出每个动词在虚拟位移构式中出现的频率,并借助R软件计算出动词与虚拟位移构式的搭配强度,归纳出动词在虚拟位移构式中的特点及其与两类名词的搭配特点。最后,根据构式压制和认知语义理论,剖析虚拟位移构式与动词互动产生构式义的过程及认知机制。研究发现:1)根据50个名词,共检索出6571例虚拟位移构式,77个动词。其中,动词lead出现的频率最高。在虚拟位移构式的动词槽位中,lead也表现出了最高的搭配强度。其他动词展现的搭配强度从高到低分别为:run,go,rise,cross,come,wind,climb,roll,drop等。动词槽位中的77个共现词素,有76个动词与虚拟位移构式具有吸引关系。2)根据Levin(1993)对动词的分类,对动词槽位中出现的与虚拟位移构式有吸引关系的76个动词进行了分类。结果显示虚拟位移构式的动词槽位中主要有三类动词:具有方向性的移动动词(如climb,go,cross,rise,descend等),占35%;移动方式动词(如crawl,snake,wind,swing等),占32%;伴随类移动动词(如lead),占30%。共现词素结果显示,在虚拟位移构式中,以上三类动词占据了97%,其余类动词(包含移动工具类、离开类、追赶类),如follow,drive,leave等,仅占3%。同时,在虚拟位移构式中,“可供通行的不可动”实体名词,尤其是与移动直接相关的“不可动”名词(如road,highway和path),可与更多的动词搭配。由此可见,虚拟位移构式的内部结构表现出如下两个主要特点:不可动名词对虚拟位移构式中动词的选用具有重要影响;虚拟位移构式中的动词选择具有偏向性。其中,方向性动词和移动方式类动词更加典型。另外,虚拟位移构式中出现了许多频率仅为一次的动词。这一现象也间接说明了虚拟位移构式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构式,且能产性仍在不断增长。3)英语虚拟位移构式的产生是动词与构式互动的结果。研究发现,构式压制促进了动词意义和英语虚拟位移构式义的融合。一方面,构式压制词汇,使不可动名词与移动动词组配形成空间关系意义;另一方面,动词调整了其参与者角色和语义内容,凸显其移动结果(路径),并赋予静态空间关系以假想运动的意义,产生动态化现象。动词与构式的互动经概念转喻和概念整合的认知机制得以实现,也受其制约。虚拟位移构式中存在“Motion for the Result of Motion”的认知转喻,该转喻机制为概念整合提供了认知基础。研究结果有助于对英语虚拟位移构式的内部结构特点和构式产生过程形成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也能为更多的移动事件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论借鉴。
其他文献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对象性活动”原则。然而,关于“对象性活动”的理解,多数人可能将其视作“实践”的某种替换形式而忽略,却不知道这个看似简单的原则其实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可以说,“对象性活动”原则在马克思的思想变革中具有关键作用,它表明了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开启,是奠定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石。对于经常被人混淆的“对象性活动”与“实践”,严格而言,“实践”是“对象性活动”的逻辑后
目前教育史研究主要从思想、实践、制度等传统领域开展,形成教育思想史、教育制度史、教育活动史三足鼎立的研究态势。然而,教育物质也是切入近代教育的重要角度。近代中国首次全国性展览会——南洋劝业会,设置了教育展区,并面向国内征集教育展品。这些教育展品主要来自各层各类学校、教育仪器公司、教育会等与教育息息相关的机构和组织,它们或是教学用具,或是师生的成绩品。对教育展品背后的教育文化信息挖掘,可以更直接了解
“服皆有带”,腰饰是我国传统服饰配饰品中具有代表性的组成部分。腰饰的起源可追溯到兽皮衣时代,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脉络与深厚的文化价值底蕴,与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服饰文明息息相关。腰是人体的重要装饰部位之一,作为人体结构力量支撑的核心点,凭借连贯躯干与各部位之间的协调,发挥着过渡上下身比例的分界线作用。腰饰系结在整体服饰中居于视觉中心,具有直观而醒目的结构特点,能够突显腰部区域作为装饰配饰的重要性。清代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的终极使命是培养人才,而教师在其中起关键作用。信息时代教师更是被社会各界寄予了更高的希望,然而除了社会期望的教师角色之外,教师又是怎样认识自己的,怎样看待自己身份的?教师是怎样的一个灵魂,才能去唤醒另一个灵魂呢?这就涉及了教师身份认同发展的系列问题。目前,关于教师身份认
《浮生六记》是清代沈复的自传体散文作品,文章语言风格不加雕饰,质朴清新,通俗易懂。这一作品受到了林语堂的高度评价,而后又由他翻译成英文。《浮生六记》共有四个英译本,本文选取的是林语堂、白伦夫妇的两个译本,两组译者文化背景不同,生活的年代差距较大,具有一定的可比价值。目前,国内学者大多关注的是《浮生六记》的传统文化价值和译者主体性研究,对原作风格翻译再现研究的少之又少。风格是一种模糊性的概念术语,它
大运河作为明清时期全国主要河运通道流经多个州府,贯连政治、经济、文化要地,其特殊的地理范围造就了流域内特色区域文化——大运河文化的诞生。大运河的输送交通功能促进了南北各地之间的往来交流,为流域内市镇的发展壮大提供了积极支持,其中以江南流域的发展最具代表性。江南流域涵盖了明代“江南十府一州”,包含数个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当地繁荣的商品经济与宗教文化发展推动了手工业、文艺行业的进步,更孵化出早期资本主义
在全球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创意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改变世界产业结构的关键要素。相较于传统产业,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会受到资源、环境等外在条件的约束,符合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此外,随着居民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文化为内涵的创意产品和服务也受到越来越普遍的认可和热爱。对于我国而言,创意产业更是为产业结构的快速优化和社会经济的全面转型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成为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
京杭运河是我国古代一项熊视百代、光耀千秋的伟大工程,伴随着我国封建社会从形成到衰落的漫长岁月。在这长达二十多个世纪的时间长河里,沿线百姓顺水之性、依运而生,形成了在运河空间坐标内特有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传承。沿线民俗服饰,作为运河区域群体审美观念和文化形态的载体,在运河文化的孕育下,进一步呈现出其物化特征、精神象征和存在方式。目前学术界对于运河区域社会生活的关注颇多,但以运河沿线服饰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
陈翰笙是中国共产党内第一个洋博士,他曾在革命时期从事地下工作20多年,有着传奇的人生经历。他还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社会活动家,在多个学科领域卓有建树,并出版了不少有影响的学术专著。作为中国农村派的领军人物,他带领他的团队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方法,对中国农村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公开论证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事地下工作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损益确定进入了兼顾配比的全面收益确定阶段。虽然全面收益成为企业损益报告的最终结果,但是配比原则依然是经营损益确定的基本原则,经营损益依然是衡量企业绩效的重要标准。反观我国会计准则在国际趋同过程中所形成的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以及综合收益总额等诸多损益确定模式,却存在未能兼顾配比原则的问题,导致损益确定难以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究其根本原因,便在于缺少对损益确定深层、普遍性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