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契约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 ——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pol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类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如何科学地对人才进行选拔、培养、任用以及激励,用人单位为人才制定的各类福利政策也趋于多样化和个性化,在这种情境下,个性化契约(Idiosyncratic deals)这个概念便应运而生。在雇佣关系中,个性化契约并不是一种正式的协商,而是一种特殊的激励手段,这种激励手段主要用于组织对那些在工作中能做出卓越贡献的企业员工,或者用于具有某种组织所需要的特殊技能的人才,亦或者用于特殊的工作情境;组织公民行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则是员工在工作中表现出的一种对组织有利的、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升组织效能的态度和行为,这种态度和行为是行为主体自发表现出来的,而并非企业规章制度所要求的。员工的这种组织公民行为对企业来说是一种亲组织行为。本研究主要探讨个性化契约对组织公民行为产生的内部影响机制,即当组织与员工顺利协商了某种个性化契约时,员工会做出一些组织公民行为,而在这个过程中,员工也会产生组织认同感。组织认同感是一种包含了思想意识和行为的情感过程,当员工发自内心地认可了所在组织时,就会与组织产生了某种情感联系,其具体表现就是对组织产生的归属感。另外,员工是否具有主动性人格,也在以上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主动性人格是区别于以往人格理论所解释的一种独立的人格属性,具有主动性人格的个体能够打破现实阻力,他们为了追求并达成奋斗目标,会尽可能利用现实中任何有利于成功的条件,即使条件不成熟,他们也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有利条件,从而达成目标。综上所述,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有四点:一是深入梳理有关个性化契约、组织认同感、主动性人格以及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念、维度、测量及其相关研究等;二是研究讨论个性化契约的结果变量,分别是组织认同感和组织公民行为;三是研究讨论组织认同感在个性化契约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中,是否表现出中介作用;四是研究讨论主动性人格是否调节了个性化契约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以及个性化契约对组织认同感的影响。本研究综合运用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以国内部分地区的民营企业为主的基层和中层员工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在定量分析中,本研究主要运用了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定性分析主要运用了文献研究法。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以及统计分析法,对批发、零售、互联网、软硬件、快速消费品等行业的生产、销售以及其他岗位的员工进行调查和研究,并结合文献研究法,大量查阅国内外以近几年最新研究为主的相关研究和文献资料,运用Amos 21.0和SPSS 22.0对前期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最终结果发现:1.个性化契约正向地预测了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当企业员工与组织顺利协商了个性化契约以后,员工会做出组织公民行为,他们会更积极主动地为组织做出贡献;2.个性化契约正向地预测了员工的组织认同感,当企业员工与组织顺利协商了个性化契约以后,员工会产生组织认同感,他们会从情感上和行为上把其所在组织归为内群体,产生内群体偏好;3.组织认同感中介了个性化契约对组织公民行为的正向影响,当企业员工与组织顺利协商了个性化契约后,他们会在情感上和行为上产生组织认同感,进而产生组织公民行为,他们的这种行为通常会表现出有益于组织发展的倾向;4.主动性人格调节了个性化契约对组织认同感的正向预测作用,以及个性化契约对组织公民行为的正向预测作用,组织与具有高主动性人格水平的员工顺利协商了个性化契约后,这类员工更容易产生组织认同感,进而也会更容易做出某种组织公民行为,他们会把组织归为内群体,同时会更愿意做出有益于组织发展的行为,并更会阻止他人做出不利于组织发展或有损组织名誉的言行。本研究说明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管理者应充分关照员工的人格以及心理和情感需求,企业应在日常规章制度管理的基础上重视并满足员工的个性化需求和发展,给予员工一定程度上的自由,这会加强员工与组织在情感上的联系,员工因此会更加积极努力工作,从而对组织的长足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他文献
道德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一大硕果,研究发现,日常身体积累的经验会作用于道德概念进而产生一定的影响,并通过隐喻联结这一机制映射形成个体的道德抽象概念。而就具身认知来说,更是致力于研究抽象复杂概念和躯体经验的隐喻联系是怎么样形成的以及如何进行机制运转。在空间维度的道德隐喻背景下,当前位置隐喻下的道德判断研究主要集中在上与下,但在日常生活中,垂直空间其实除了上下还有高低。而且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相对于上下
创造力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至关重要。尽管对于创造力的定义仍未达成一致的结论,但大多数学者都是以“产品”的视角来对其进行定义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创造力姑且可以简单的定义为产生新颖并且有价值的产品的能力。语义网络(semantic network)是一种以网络形式表达人类知识结构的模型,它编码、存储着在不同背景和时间尺度下的关于这个世界的各类概念和知识,对研究创造性认知加工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创
分析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发展表明泛函分析的地位日益重要,它在物理工程,化学,生物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以泛函分析为工具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已成为分析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解决这些领域中的非线性问题的同时逐渐形成了现代分析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一非线性泛函分析。它主要包括半序方法,拓扑度方法和变分方法等内容,为当今科技领域中层出不穷的非线性问题提供了富有成效的理论工具,尤其在处理应用科学中提出的各种非线
小学时期是学生掌握学习技能和学习方式的关键期,更是增强其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意识的初始阶段。学业成就是学校评价学生学业表现的主要指标,概括了学生在学校各个领域的学业表现,可以用于代表他们学业能力和学业成功水平。影响小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因素包括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个体因素涉及认知能力、学习心理和学业行为等;环境因素涉及学校氛围、家庭社会背景等。心理素质是与人的适应-发展-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张
近年来,贫困心理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研究发现,贫困群体具有显著区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心理与行为特点,这些特有的特点大多不利于他们适应社会,进而不利于摆脱贫困。例如,贫困者往往只关心眼前的利益而忽略长远利益,只在意眼前收入的多少而不做长远的人生规划,相对较少地为子女未来的发展进行投资等。从长远来看,将形成贫困的恶性循环。贫困不仅仅是缺少金钱,还意味着贫困者一生中无时无刻不在面对的生活环境,这种高压的稀
大量研究发现,有氧运动不仅能促进人们的生理功能,而且对心理功能的各方面也都有积极影响。比如能降低血压血脂,改善肌肉骨骼和心肺功能,提高注意力、记忆力以及改善认知功能等。运动对创造性思维影响的研究也在近些年得到关注,不过,现有研究得出的结论并不完全一致。一些研究发现某些形式、强度的有氧运动可以促进创造性思维,另一些研究则没有发现这样的效应。这可能与创造性思维本身的复杂性以及有氧运动种类的多样性有关。
竞赛焦虑是运动员由比赛情境唤起的的一种身心反应,它常常伴随着不安、恐惧等不愉快的情绪,极大地影响着运动员的临场表现。因此,练习和采用各种心理策略来应对竞赛焦虑是十分必要的。正念是指对当下的内外经验保持觉察,并采取一种接纳但不评判的态度。面对逆境或情绪起伏时,正念水平高的运动员能够不去对这些刺激进行评判和反应,从而能够解决之前固有的情绪反应模式带来的负面影响,降低焦虑情绪,改善情绪状态。随着正念训练
青少年身体健康问题已经成为新时代国家发展的“痛点”与难点,体教融合成为新时代国家顶层设计的理念与模式创新,革新国家相关部门职能与观念,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工作的改革需要从教学内容创新、体育教师发展、学生体质提高等多个方面的实施。2015年教育部出台“一校一球一操”政策,意味着啦啦操运动成为学校体育活动中的重要项目,发挥出提高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的作用。啦啦操不是中考的考生项目
Birnbaum(1999)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他让两组被试分别判断数字“9”的大小和数字“221”的大小,结果发现在相同的标尺上,被试对数字“9”的大小的判断大于对数字“221”的大小的判断!这就是所谓的“9>221”效应。此外,Leong(2019)利用改良后的标尺巧妙地发现了“9>009”效应和“-2>2”效应。然而,上述实验存在以下不足:(1)采用工厂工人作为被试,首先工厂的工作压力较大
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态背景的不断变化,儿童青少年的不良行为也在增加。问题行为主要是指危害个人社会适应及其身心健康的不正当行为。问题行为可以划分为两种:内化问题行为和外化问题行为。其中,内化问题行为是一种心理失调,一般指人的情绪等方面,例如焦虑、抑郁、孤僻和沮丧等。外化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外部行为不完全符合或直接违背了目前社会上公认的行为准则或相关法律行为规范,例如打架、斗殴、逃学、参与违法活动等。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