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位列所有恶性肿瘤第四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加剧,食管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采用综合性治疗或者手术联合放化疗等手段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食管癌的治疗效果,但总体五年生存率仍不足20%。由于食管癌在发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因此大部分患者在就诊时已经处于中晚期,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期。因此,鉴定食管鳞癌发生早期的分子改变,无论对早期诊断分子标志物的研发还是食管癌发生发展分子机制的揭示均具有重要意义。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基因、多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除涉及自身免疫、环境和其他外部的因素以外,也涉及很多其他因素,比如异常表达的抑癌基因和癌基因、调控发生紊乱的相关信号通路和细胞的正常生长代谢的失调等。在课题的早期研究中,我们利用了比较基因组杂交芯片技术对79例食管鳞癌患者的组织标本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食管鳞癌细胞多发生11q13.2的扩增和7q34与18q21.1-q23的缺失,进一步研究发现11q13.2的扩增与食管鳞癌患者的预后显著负相关,是独立预后判断因素。随后我们发现定位于11q13.2的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A(carnitine palmitoyltransferase 1A,CPT1A)的扩增与食管鳞癌患者较短生存期和淋巴结转移显著正相关。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进一步发现CPT1A蛋白的高表达也与食管鳞癌患者的较短生存期和淋巴结转移显著正相关。在本研究中,我们对CPT1A在食管鳞癌中的功能进行了探讨,发现在高表达CPT1A的食管鳞癌细胞系KYSE510和KYSE450中,用siRNA敲降其表达可以显著降低细胞的增殖能力、迁移和侵袭能力,同时敲降CPT1A促进了 KYSE510和KYSE 450细胞的凋亡发生。同时我们用CPT1A的特异性抑制剂乙莫克舍(Etomoxir)抑制KYSE510和KYSE450的酶活性后,也发现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迁移和侵袭能力显著抑制,同时Etomoxir显著促进了食管癌细胞KYSE510和KYSE450的凋亡。上述结果表明CPT1A是11q13.2扩增的靶基因,在食管鳞癌细胞增殖、运动和侵袭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探讨CPT1A调控食管鳞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分子机制,我们采用表达谱芯片对CPT1A下游的分子进行了筛选和鉴定。我们对CPT1A敲降的KYSE510和KYSE450细胞做了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结果发现CPT1A敲降后 11 个基因显著上调:PRB2、FAM153B、LOC101927136、CASC11、AKR1C1、CAMK1G、KCND1、DNAH17、MTERF4、MUC17 和 SERPINB2;和 18 个基因显著下调:KCNK2、TP53INP1、PPT1、SLC43A2、LOC100422737、SCARB2、BEND4、OAS1、ATP11A、DAG1、PLAU、KIAA0101、PARK7、RFK、ALDH1A3、LGALS1、SLC47A2、FZD1。本研究对于揭示CPT1A在食管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并有望成为食管鳞癌治疗的新的分子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