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经济学视角下中国电影票房的“粉丝效应”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ailtoli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粉丝效应”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影响深远。本文以“粉丝效应”对中国电影票房的影响作为研究问题。首先,在机理部分,运用行为经济学的“心理账户理论、社会偏好理论、前景理论”,分别探讨“粉丝效应”在电影产业价值链的制作、发行、上映环节的作用机制;其次,在实证部分,以2016年-2018年共1077部影片的混合截面数据为样本,运用OLS回归、断尾回归、分位数回归等方法,验证了各环节的“粉丝效应”对电影票房消费的正向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了“粉丝效应”在不同国别、不同类型、不同年份的电影中的异质性,在不同票房区间的边际差异。研究表明:一是各环节的“粉丝效应”都对影片票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但程度不一,从弱到强的排序依次为:发行、上映、制作环节。且制作环节的“粉丝效应”对其它环节不具有显著的协调效应;二是“粉丝效应”具有异质性。存在国别异质性,“粉丝效应”也具有文化折扣,“故事熟悉度”对国产片的票房有显著影响,但对进口片的影响不显著。存在类型异质性,喜剧类电影的“粉丝效应”主要是依赖于制作环节和上映环节,动作类电影的“粉丝效应”不再依赖于制作环节的动作明星。存在年份异质性,相较于2016年,制作环节的“粉丝效应”在减弱,上映环节的“粉丝效应”在增强,而发行环节的“粉丝效应”在2016年—2018年均不稳定;三是“粉丝效应”具有边际差异,边际贡献可分为单调变化、先递增后递减、波动变化三种情形。发现“导演影响力”是影片获得“高票房”的决定性因素,而“演员影响力、故事熟悉度、评分”等因素,对“中档票房”的影片影响最大。最后,基于以上的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依赖于低价工业化的发展模式扩大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就业规模,为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阶段,以往依赖于中低端劳动力供给数量以促进经济增长的模式正在失去活力,劳动力供给短缺和结构性不匹配问题逐渐显现,劳动力市场的搜寻摩擦作用也正在不断加大,有关搜寻摩擦作用和劳动力供给因素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日益成为学术界和政策当局的重要研究主题。但是,纵观国内外既有研究可以发现,目前还鲜有同时将搜寻摩擦、劳动力供给与宏观经济周期波动置于统一分析框架的文献,对搜寻摩擦和劳动力供
中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经济的增长动力正经历着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经济增长的方式由过去的强调增长速度向注重增长质量转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在科技资源有限的背景下,创新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注重科技资源的投入量,更需要关注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创新驱动过程可理解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及高新技术产业化四个阶段。在以往的科技资源使用效率研究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创新驱动过程的终端,创新资源投入价值的重要体现,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本文基于产业结构优
自2012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速首次跌破8%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开始走向换挡转型期,与此同时,智能技术取代突破性的进展,物联网、云计算等高端的工业自动化技术在实践中开始运用,使得我国工业行业从业人员的失业压力越来越大。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从2004年以来“机器换人”的热议,智能技术对就业的替代到底是杞人忧天还是未雨绸缪,值得我们关注。
  本文从宏观层面考察我国智能技术发展对就业影响情况,通过将智能技术拆分成可以创造新工作的产品创新技术和可以替代劳动力进行生产的智能自动化设备创新技
中国经济经过40年的高速增长和发展,在取得了辉煌成就的同时经济结构不合理造成的矛盾也变得日益明显,主要表现为存在巨大的现代工业技术生产体量与无法充分满足于人民生活需求的高新技术产品质量之间的矛盾,基础制造业和建设施工行业的产能严重过剩与现代科技、服务业的发展速度滞后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方式的低效粗放与高效资源集约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为了更好地完成社会主义经济的转型,做到将GDP由量变向质变的发展方式转换,必须加快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在宏观政策的指引指导下,不同行业的企业发挥主观能动性,在
农业绿色发展关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国家粮食安全、生态环境稳定等重大战略事宜,“三农”工作一直是党中央工作重心。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突出2020年“三农”工作要求就是要促进农业稳产保供和农民增收,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广东是第一经济大省,也是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大省,优势制造业与服务业集聚在珠江三角洲区域,东西两翼及粤北山区发展相对落后,农业城市居多。推进广东农业绿色发展,探索农业发展新模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长期以来指导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日益凸显的区域经济极化现象和日益扩大的区域经济差距,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步、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研究区域经济极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于我国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基于增长极理论、循环累计因果理论、极化-涓滴理论等相关知识,从经济极化产
改革开放至今,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渐显现,生态文明建设力度不足是其表现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强调了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新中国的紧迫性。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被提上日程,并且选取发电行业作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政策实施的先行行业,开始探索由地区试点走向全国推广的碳排放权交易之路。为从发电行业的角度探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政策的作用效果,本文将电源结构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从理论和实证的
“稳投资”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抓手,保持企业投资稳定增长是稳投资的重要着力点。然而,受信息不对称和委托代理问题的影响,企业管理者和控股股东可能占用公司资金以自利,从而缩减企业资本支出。社保基金理论上具有约束控股股东和管理者的能力和动机,是改善公司治理、促进企业资本支出的潜在力量。社保基金持股在企业资本支出方面是否具有改善公司治理的效应?成为本文尝试回答的问题。
  在文献梳理、机理分析和模型推演的基础上,本文运用中国A股上市公司2003-2018年间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社保
公共部门与非公共部门的差异一直是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大部分学者倾向于公共部门与非公共部门员工工资差异方面的研究。本文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的数据,首先采用描述性统计和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公共部门与非公共部门员工的主观幸福感差异进行考察。其次,运用OrderedProbit模型和PSM模型,对公共部门与非公共部门员工的主观幸福感的差异、影响因素及差异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最后,进行了异质性分析和稳健性检验,以收入阶层和地区对员工进行分类,考察了公共部门就业对员工幸福感影响的异质性
近年来随着中国高铁网络蓬勃发展,旅客享受到越来越方便快捷的高速铁路服务,同时高铁的进入使民航受到一定的冲击,分流了民航部分客源。旅客是高铁及民航收益的主要来源,稳定的客源对于高铁及民航的效益非常重要。随着高铁的兴起,民航一方面需与高铁争夺新旅客,另一方面还需要最大限度地留住老旅客。本文基于Hotelling模型及纵向差异化模型,从不同角度构建了民航与高铁的竞争博弈模型,并采用数据模拟的方法对模型的结论进行了验证。首先,构建了民航实施歧视定价对民航及高铁商务旅客及休闲旅客影响的竞争博弈模型,分析了民航实施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