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区域经济极化与协调发展研究

来源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g0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长期以来指导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日益凸显的区域经济极化现象和日益扩大的区域经济差距,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步、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研究区域经济极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于我国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基于增长极理论、循环累计因果理论、极化-涓滴理论等相关知识,从经济极化产生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视角来分析经济极化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路径。其次,分析了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状,并从经济支撑能力、经济效益、创新水平和对外开放度四个层面,选取11项经济指标数据,构建城市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测量指标体系,对2006-2017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最后,以城市经济综合发展指数为主要指标,运用Esteban-Ray极化指数模型和Tsui-Wang极化指数模型,探究广东省2006-2017年区域经济极化的过程;借鉴空间极化指数模型,选取2009年、2013年、2017年3个典型年份,定量分析了广东省区域经济极化的空间演变格局。研究发现:从城市经济综合实力来看,2006年以来,广东省区域内部经济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尤其是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地区的经济综合实力差距较大;从时间视角来看,2006-2017年,广东省区域经济极化水平整体上呈现“略微减弱——显著增强”的趋势;2006-2009年,广东省区域经济极化水平略微下降;2010-2017年,广东省区域经济极化水平显著提高;从空间视角来看,近十几年来,广东省区域经济极化空间格局呈现出“单核心,两翼分布——双中心,两翼分布——强化双中心,两翼分布”的演变趋势。从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来看,广州市和深圳市作为珠三角地区经济极化的双中心,中心极的扩散效应明显,带动着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而粤东、粤西地区分别以汕头、湛江为区域经济极化中心,经济极化指数较低,扩散效应不明显。粤北地区尚未形成区域经济极化中心。为促进广东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构建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的网络化空间格局为抓手,加快形成以点成线、以线成面的空间布局;推进粤东西北地区公共服务、公共基础设施均等化的进程;建立统一大市场,打破区域行政壁垒,实现经济活动、经济要素自由流动;以创新发展为引领,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以产业转移为重心,形成层次分明、合理有序的分工格局。
其他文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之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阶段。截至2018年底,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0.0310万亿元,突破了90万亿元。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要归功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改革开放政策,促使各种资源的配置更为合理和高效。同时,由于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在农村,主要是收益相对较低的第一产业;在城镇区域,发展的更多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这也导致了分布在农村或城市的居民,其收入会有较大差距。近几年,虽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但依然存在一定的不平衡。
  党的十九大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国民经济的发展促使能源需求不断增加。为满足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国家大力支持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山西省作为典型的资源型省份,长期将发展煤炭产业作为本省的发展战略核心,在实现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我国经济发展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但随着国际国内煤炭市场需求饱和、煤炭价格下跌、经济形势下滑,原本火热的煤炭市场瞬间进入寒冬期,山西经济受到严重冲击。传统煤炭资源型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然不适应新经济的发展情况,转变发展方式势在必行。但由于煤炭价格的波动,使得山西煤炭企业在收益高时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一环,而公平正义是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永恒的价值追求。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也从未停止。尤其是近年来提出的特色小镇的建设,全面而深刻地秉承了城乡发展公平正义的思想,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新的发展点。如何从公平正义思想的视角分析城乡融合发展,以及特色小镇建设对于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而吉林省作为我国传统的粮仓与工业基地,城乡问题较为显著,同时,吉林省特色小镇的建设起步较早,具有一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与此同时,我国处于经济增长的“三期叠加”阶段,GDP增长速度从2010年的10.6%持续下降到2019年的6.1%,宏观经济稳定增长路径尚未形成。如何统筹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稳定发展尤为重要,因此,研究环境规制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高歌猛进,中国城市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却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污染现象,尤其是以雾霾污染为代表的空气污染问题引发公众、社会公益组织、政府及相关学者的广泛关注。雾霾污染不仅严重危害了人类的身心健康,而且对于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当前,雾霾污染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拦路虎”之一,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政策布局解决雾霾污染问题迫在眉睫。
  交通基础设施对城市雾霾污染包含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的影响效应。从直接影响的角度来分析,交通基础设施通过交通运输活动来
改革开放以来,依赖于低价工业化的发展模式扩大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就业规模,为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阶段,以往依赖于中低端劳动力供给数量以促进经济增长的模式正在失去活力,劳动力供给短缺和结构性不匹配问题逐渐显现,劳动力市场的搜寻摩擦作用也正在不断加大,有关搜寻摩擦作用和劳动力供给因素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日益成为学术界和政策当局的重要研究主题。但是,纵观国内外既有研究可以发现,目前还鲜有同时将搜寻摩擦、劳动力供给与宏观经济周期波动置于统一分析框架的文献,对搜寻摩擦和劳动力供
中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经济的增长动力正经历着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经济增长的方式由过去的强调增长速度向注重增长质量转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在科技资源有限的背景下,创新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注重科技资源的投入量,更需要关注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创新驱动过程可理解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及高新技术产业化四个阶段。在以往的科技资源使用效率研究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创新驱动过程的终端,创新资源投入价值的重要体现,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本文基于产业结构优
自2012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速首次跌破8%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开始走向换挡转型期,与此同时,智能技术取代突破性的进展,物联网、云计算等高端的工业自动化技术在实践中开始运用,使得我国工业行业从业人员的失业压力越来越大。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从2004年以来“机器换人”的热议,智能技术对就业的替代到底是杞人忧天还是未雨绸缪,值得我们关注。
  本文从宏观层面考察我国智能技术发展对就业影响情况,通过将智能技术拆分成可以创造新工作的产品创新技术和可以替代劳动力进行生产的智能自动化设备创新技
中国经济经过40年的高速增长和发展,在取得了辉煌成就的同时经济结构不合理造成的矛盾也变得日益明显,主要表现为存在巨大的现代工业技术生产体量与无法充分满足于人民生活需求的高新技术产品质量之间的矛盾,基础制造业和建设施工行业的产能严重过剩与现代科技、服务业的发展速度滞后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方式的低效粗放与高效资源集约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为了更好地完成社会主义经济的转型,做到将GDP由量变向质变的发展方式转换,必须加快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在宏观政策的指引指导下,不同行业的企业发挥主观能动性,在
农业绿色发展关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国家粮食安全、生态环境稳定等重大战略事宜,“三农”工作一直是党中央工作重心。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突出2020年“三农”工作要求就是要促进农业稳产保供和农民增收,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广东是第一经济大省,也是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大省,优势制造业与服务业集聚在珠江三角洲区域,东西两翼及粤北山区发展相对落后,农业城市居多。推进广东农业绿色发展,探索农业发展新模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