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长期以来指导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日益凸显的区域经济极化现象和日益扩大的区域经济差距,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步、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研究区域经济极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于我国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基于增长极理论、循环累计因果理论、极化-涓滴理论等相关知识,从经济极化产生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视角来分析经济极化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路径。其次,分析了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状,并从经济支撑能力、经济效益、创新水平和对外开放度四个层面,选取11项经济指标数据,构建城市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测量指标体系,对2006-2017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最后,以城市经济综合发展指数为主要指标,运用Esteban-Ray极化指数模型和Tsui-Wang极化指数模型,探究广东省2006-2017年区域经济极化的过程;借鉴空间极化指数模型,选取2009年、2013年、2017年3个典型年份,定量分析了广东省区域经济极化的空间演变格局。研究发现:从城市经济综合实力来看,2006年以来,广东省区域内部经济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尤其是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地区的经济综合实力差距较大;从时间视角来看,2006-2017年,广东省区域经济极化水平整体上呈现“略微减弱——显著增强”的趋势;2006-2009年,广东省区域经济极化水平略微下降;2010-2017年,广东省区域经济极化水平显著提高;从空间视角来看,近十几年来,广东省区域经济极化空间格局呈现出“单核心,两翼分布——双中心,两翼分布——强化双中心,两翼分布”的演变趋势。从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来看,广州市和深圳市作为珠三角地区经济极化的双中心,中心极的扩散效应明显,带动着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而粤东、粤西地区分别以汕头、湛江为区域经济极化中心,经济极化指数较低,扩散效应不明显。粤北地区尚未形成区域经济极化中心。为促进广东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构建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的网络化空间格局为抓手,加快形成以点成线、以线成面的空间布局;推进粤东西北地区公共服务、公共基础设施均等化的进程;建立统一大市场,打破区域行政壁垒,实现经济活动、经济要素自由流动;以创新发展为引领,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以产业转移为重心,形成层次分明、合理有序的分工格局。
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基于增长极理论、循环累计因果理论、极化-涓滴理论等相关知识,从经济极化产生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视角来分析经济极化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路径。其次,分析了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状,并从经济支撑能力、经济效益、创新水平和对外开放度四个层面,选取11项经济指标数据,构建城市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测量指标体系,对2006-2017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最后,以城市经济综合发展指数为主要指标,运用Esteban-Ray极化指数模型和Tsui-Wang极化指数模型,探究广东省2006-2017年区域经济极化的过程;借鉴空间极化指数模型,选取2009年、2013年、2017年3个典型年份,定量分析了广东省区域经济极化的空间演变格局。研究发现:从城市经济综合实力来看,2006年以来,广东省区域内部经济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尤其是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地区的经济综合实力差距较大;从时间视角来看,2006-2017年,广东省区域经济极化水平整体上呈现“略微减弱——显著增强”的趋势;2006-2009年,广东省区域经济极化水平略微下降;2010-2017年,广东省区域经济极化水平显著提高;从空间视角来看,近十几年来,广东省区域经济极化空间格局呈现出“单核心,两翼分布——双中心,两翼分布——强化双中心,两翼分布”的演变趋势。从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来看,广州市和深圳市作为珠三角地区经济极化的双中心,中心极的扩散效应明显,带动着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而粤东、粤西地区分别以汕头、湛江为区域经济极化中心,经济极化指数较低,扩散效应不明显。粤北地区尚未形成区域经济极化中心。为促进广东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构建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的网络化空间格局为抓手,加快形成以点成线、以线成面的空间布局;推进粤东西北地区公共服务、公共基础设施均等化的进程;建立统一大市场,打破区域行政壁垒,实现经济活动、经济要素自由流动;以创新发展为引领,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以产业转移为重心,形成层次分明、合理有序的分工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