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在1957年设立了运动训练专业,该专业的设置在教练员和运动队的文化素质有所提升、解决运动员后顾之忧、实现我国奥运战略以及培养教练和体育师资队伍起到了重要贡献。当前,这个专业在我国高校的教育领域内已经开始重点关注了。2000年以后,市场经济体制开始逐步成立,体育职业也发展非常的迅速,生源的构成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另外就是社会需求这方面的人才开始发生相应的变化,使得相应的课程设置不能够更好的适应运动训练专业的发展。要想我国这个专业能够迅速地发展,就需要对这个专业进行相关的变换改进,然而相应的改进方式最后又会转化到相关课程内容以及体系的变换改进上面来。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访问调查法对吉林省七所高校的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计划进行了相关分析,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第一,科学认定了体育相关的课程系列以及相应的含义,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是指高等体育院校想要完成制定的合理的培养目标,做好相应的学习内容,并且指导学生学习,还有构成这个专业的相关的因素的总和。主要有目标制定,课程结构以及内容的制定、课程的具体设置以及以培养方案为主要部分的学校教育教学系统。第二,分析了这个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形,该培养目标主要涉及到运动员、教练员等,相互之间的变化也在这几个人员之间来回变化;当前所制定的培养目标还有一些缺点,比如不够明确等;要清晰地明白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实现培养目标。依据现在的高校制定的运动训练专业相关课程来看,像人文素质等这些公共基础课程内容以及相关学科之间的比重,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比例,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比例,以及人文社会学与自然科学的课程比例,专修课程所占时数比例以及社会实践时数等做了相关的研究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目前吉林省内高校的运动专业训练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以市场作为导向,对新世纪的社会复合型的体育人才提供必要的需求,突出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运动训练专业课程结构为公共课、专业课与社会实践三个元素,专业课分为必修和选修课,选修课又分为限制选修和任意选修课。吉林省高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中,整体上表现出选修课增加的趋势,不少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虽然增加了众多选修内容和学时比例,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根据教师和学校实际采取必选方式,导致学生选课缺乏自主权。课程结构的比例不够协调,专业理论课课时比例较大,必修课做占的比重比较重,公共课的课时比例较多,选修课程涉及的跨学科知识内容较少。高校运动训练专业从总体上过多的安排专项选修课程时数比例,且在专项选修中理论部分所占比例甚少,只重视训练,忽视专业理论培养的现象大有所在,运动训练专业的教育似乎变成运动员的培养,违背了培养宗旨。在吉林省高校运动训练专业中社会实践环节普遍存在“放羊式”状况,得不到相应的重视的,教育实习整个过程缺少监管,无法保障完成正常的严格的实习环节,学生改善并提高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得不到充分培养。因此通过研究,为吉林省高校运动训练专业结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实际教学条件,尽快制定出一个符合实际的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以便于运动训练专业能够形成一种专业特色,办出水平,为社会输出更合格的体育专门人才,从而更健康、持续的发展提供参考理论和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