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后半期,以心理学、进化生物学为代表的实证科学对道德论题的兴趣愈发浓厚,道德哲学对实证科学的借鉴也逐渐增多,以道德问题为对象的跨学科研究方兴未艾。在此背景下,世纪之交,以多里斯、哈曼为代表的哲学情境主义,引用社会心理学质疑人格特质的证据,质疑甚至否定了美德的实在性。这一挑战不仅动摇了美德理论的规范性基础,更危及了美德伦理学独立的学科地位。面对这一危机,美德伦理学采取了一种消极的辩护策略,基于概念辨析与逻辑推演,指出情境主义质疑的漏洞,以理论思辨应对实证质疑。这种研究层次上的错位,没能有力地化解情境主义的质疑,从而对美德实在性进行有效辩护。伴随实证科学介入道德研究的论题范围更加广泛、层次更为深入,以实证的道德心理学、实验道德哲学为代表,道德研究逐渐形成了一种自然化面向。然而,实证科学在以自然化的研究方式取得成果的同时,也以其描述性的方面侵蚀着道德理论的规范性,对传统道德哲学的论域与研究方法带来冲击。至此,关于美德实在性的争论成为了传统道德研究与新兴自然化道德研究博弈的焦点。对美德实在性的有力辩护,不仅关乎美德伦理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与其学科地位的独立性,更关系着传统道德哲学应该以一种怎样的方式融入自然化的道德研究,以期更好地发挥哲学理论的引领作用,实现其理论分析方法的思辨功能。此时,从实证科学的视角出发,与情境主义形成对话,使得美德伦理学参与到自然化道德研究中来,对美德实在性进行有效地积极辩护,具有了更为重要的意义。着眼于此,立足于道德研究自然化的历史背景,本文尝试探索一种以哲学理论与思辨方法作为思想工具,基于人格特质大五模型的实证科学研究,对美德实在性进行积极辩护的新路径。首先,从哲学情境主义理论与论据的源头入手,剖析社会心理学与哲学情境主义质疑美德实在性的证据与逻辑,考察心理学理论与情境主义论据在美德实在性论题中的适用性与有效性,对情境主义在心理学与美德伦理学中的质疑对象——人格特质与美德特质之关系进行辨析,以此,剥离出美德实在性的实证内核——特质。其次,从心理学的特质研究入手,结合对美德实在性进行积极辩护这一最终目标,梳理并评析心理学中的各种人格特质模型,以实证基础最为扎实的大五模型,来证明人格特质的实在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人格特质与美德特质的隶属关系,以美德特质的关键子特性为核心,结合进化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神经科学的研究,证明美德特质的实在性,为美德实在性提供积极辩护。最后,梳理、分析并反思自然化道德研究在道德判断论题中的阶段性发展,剖析其存在的方法论问题,以及神经科学机制与道德判断在研究层次上的错位,将人格特质作为补充,融入道德判断的双加工机制。据此,在道德研究自然化程度日益加深的背景下,面对哲学情境主义对美德实在性的挑战,美德伦理学进行消极回应的被动局面,本文从实证科学的视角出发,在美德理论与哲学思辨方法的引领下,以剥离美德实在性之实证内核为起点,基于心理学、神经科学、进化生物学对人格特质大五模型的实证研究,实践了一种以心理学的人格特质为线索对美德实在性进行积极辩护的新策略,对美德实在性进行了较为有力地证明,捍卫了美德的形而上学基础。同时,基于美德伦理学的视角,通过哲学反思,审视道德判断双加工模型的问题,以人格特质对其进行补充。本文围绕美德实在性与道德判断机制的研究,对于发现实证科学在道德研究中的价值,划定其界限,为传统道德哲学更好地融入自然化道德研究,充分发挥哲学理论的引导作用,实现哲学反思的批判功能,提出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有益方案。围绕这些内容,本文的引言、正文的五章内容、结语,可以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引言,梳理了道德研究的自然化趋势,通过分析美德实在性争论对美德伦理学之规范性与学科地位的威胁,以及,在道德研究自然化的背景下,美德实在性争论作为传统哲学研究与自然化道德研究博弈之焦点,从实证层面对其进行积极辩护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第一章,分析了实证科学介入道德研究的必然性、必要性与合法性,呈现后文以实证科学知识的视角对美德实在性进行积极辩护的合理性所在。第二部分:第二章,通过回溯哲学情境主义质疑的逻辑、证据,以及美德伦理学进行的消极辩护,对美德的实在性争论进行实证分析,剖析解决美德实在性问题的关键所在。第三章,对情境主义在心理学中的质疑对象“人格特质”,与其在美德伦理学中的质疑对象“美德特质”,进行概念辨析;同时,结合心理学关于美德量表与人格量表的研究,发现二者之间的隶属关系。由此,形成基于人格特质模型对美德实在性进行积极辩护的策略,并对心理学中的各种人格特质模型进行梳理与评析。第四章,以大五模型产生的经验路径、进化适应功能,以及神经质、外倾性等人格特质的神经解剖学特征为依据,证明人格特质的实在性。第五章,进一步分析美德特质与人格特质的隶属关系,确定“利他”与“共情”这两个关键的子特性,通过利他的进化路径、心理机制,以及宜人性的神经解剖学特征,证明存在美德特质,实现对美德实在性的积极辩护。第三部分:第六章,以情感-理性之争为线索,评析道德判断机制发展的三阶段,审视其基于实证科学局限性,在对复杂道德判断的研究中,存在的方法论、个体性等问题。最后,以人格特质作为为底色,对双加工机制进行补充。第四部分:第七章,在对美德实在性进行积极辩护、对道德判断机制进行反思与补充的过程中,实证科学逐步显现了其在道德研究中的价值与局限性,哲学理论与思辨思维也找到了其发挥框架作用与反思功能的路径。以此为基础,结语阐发了实证科学在介入道德论题中所应遵循的开明自然主义哲学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