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格特质模型的美德实在性研究 ——从实证科学的视角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mmeran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后半期,以心理学、进化生物学为代表的实证科学对道德论题的兴趣愈发浓厚,道德哲学对实证科学的借鉴也逐渐增多,以道德问题为对象的跨学科研究方兴未艾。在此背景下,世纪之交,以多里斯、哈曼为代表的哲学情境主义,引用社会心理学质疑人格特质的证据,质疑甚至否定了美德的实在性。这一挑战不仅动摇了美德理论的规范性基础,更危及了美德伦理学独立的学科地位。面对这一危机,美德伦理学采取了一种消极的辩护策略,基于概念辨析与逻辑推演,指出情境主义质疑的漏洞,以理论思辨应对实证质疑。这种研究层次上的错位,没能有力地化解情境主义的质疑,从而对美德实在性进行有效辩护。伴随实证科学介入道德研究的论题范围更加广泛、层次更为深入,以实证的道德心理学、实验道德哲学为代表,道德研究逐渐形成了一种自然化面向。然而,实证科学在以自然化的研究方式取得成果的同时,也以其描述性的方面侵蚀着道德理论的规范性,对传统道德哲学的论域与研究方法带来冲击。至此,关于美德实在性的争论成为了传统道德研究与新兴自然化道德研究博弈的焦点。对美德实在性的有力辩护,不仅关乎美德伦理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与其学科地位的独立性,更关系着传统道德哲学应该以一种怎样的方式融入自然化的道德研究,以期更好地发挥哲学理论的引领作用,实现其理论分析方法的思辨功能。此时,从实证科学的视角出发,与情境主义形成对话,使得美德伦理学参与到自然化道德研究中来,对美德实在性进行有效地积极辩护,具有了更为重要的意义。着眼于此,立足于道德研究自然化的历史背景,本文尝试探索一种以哲学理论与思辨方法作为思想工具,基于人格特质大五模型的实证科学研究,对美德实在性进行积极辩护的新路径。首先,从哲学情境主义理论与论据的源头入手,剖析社会心理学与哲学情境主义质疑美德实在性的证据与逻辑,考察心理学理论与情境主义论据在美德实在性论题中的适用性与有效性,对情境主义在心理学与美德伦理学中的质疑对象——人格特质与美德特质之关系进行辨析,以此,剥离出美德实在性的实证内核——特质。其次,从心理学的特质研究入手,结合对美德实在性进行积极辩护这一最终目标,梳理并评析心理学中的各种人格特质模型,以实证基础最为扎实的大五模型,来证明人格特质的实在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人格特质与美德特质的隶属关系,以美德特质的关键子特性为核心,结合进化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神经科学的研究,证明美德特质的实在性,为美德实在性提供积极辩护。最后,梳理、分析并反思自然化道德研究在道德判断论题中的阶段性发展,剖析其存在的方法论问题,以及神经科学机制与道德判断在研究层次上的错位,将人格特质作为补充,融入道德判断的双加工机制。据此,在道德研究自然化程度日益加深的背景下,面对哲学情境主义对美德实在性的挑战,美德伦理学进行消极回应的被动局面,本文从实证科学的视角出发,在美德理论与哲学思辨方法的引领下,以剥离美德实在性之实证内核为起点,基于心理学、神经科学、进化生物学对人格特质大五模型的实证研究,实践了一种以心理学的人格特质为线索对美德实在性进行积极辩护的新策略,对美德实在性进行了较为有力地证明,捍卫了美德的形而上学基础。同时,基于美德伦理学的视角,通过哲学反思,审视道德判断双加工模型的问题,以人格特质对其进行补充。本文围绕美德实在性与道德判断机制的研究,对于发现实证科学在道德研究中的价值,划定其界限,为传统道德哲学更好地融入自然化道德研究,充分发挥哲学理论的引导作用,实现哲学反思的批判功能,提出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有益方案。围绕这些内容,本文的引言、正文的五章内容、结语,可以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引言,梳理了道德研究的自然化趋势,通过分析美德实在性争论对美德伦理学之规范性与学科地位的威胁,以及,在道德研究自然化的背景下,美德实在性争论作为传统哲学研究与自然化道德研究博弈之焦点,从实证层面对其进行积极辩护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第一章,分析了实证科学介入道德研究的必然性、必要性与合法性,呈现后文以实证科学知识的视角对美德实在性进行积极辩护的合理性所在。第二部分:第二章,通过回溯哲学情境主义质疑的逻辑、证据,以及美德伦理学进行的消极辩护,对美德的实在性争论进行实证分析,剖析解决美德实在性问题的关键所在。第三章,对情境主义在心理学中的质疑对象“人格特质”,与其在美德伦理学中的质疑对象“美德特质”,进行概念辨析;同时,结合心理学关于美德量表与人格量表的研究,发现二者之间的隶属关系。由此,形成基于人格特质模型对美德实在性进行积极辩护的策略,并对心理学中的各种人格特质模型进行梳理与评析。第四章,以大五模型产生的经验路径、进化适应功能,以及神经质、外倾性等人格特质的神经解剖学特征为依据,证明人格特质的实在性。第五章,进一步分析美德特质与人格特质的隶属关系,确定“利他”与“共情”这两个关键的子特性,通过利他的进化路径、心理机制,以及宜人性的神经解剖学特征,证明存在美德特质,实现对美德实在性的积极辩护。第三部分:第六章,以情感-理性之争为线索,评析道德判断机制发展的三阶段,审视其基于实证科学局限性,在对复杂道德判断的研究中,存在的方法论、个体性等问题。最后,以人格特质作为为底色,对双加工机制进行补充。第四部分:第七章,在对美德实在性进行积极辩护、对道德判断机制进行反思与补充的过程中,实证科学逐步显现了其在道德研究中的价值与局限性,哲学理论与思辨思维也找到了其发挥框架作用与反思功能的路径。以此为基础,结语阐发了实证科学在介入道德论题中所应遵循的开明自然主义哲学立场。
其他文献
具有广泛适用性和高效可靠性的绿色可再生能源--锂离子储能器件是解决全球变暖和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伴随着锂离子电池在机器人、电动汽车和储能领域等的快速发展,市场对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高安全性和长寿命正极材料的研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因此,研究者们致力于开发具有高比容量、安全、环境友好和低成本的富锂锰基层状正极材料x Li2Mn O3·(1-x)Li MO2(M=Cr、Mn、
随着机器人技术与市场的发展,机器人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电子消费品之一,与之相关的交互设计问题也日益凸显。在机器人语音交互领域,由于语音交互与传统的图形界面交互有较大差异,难以完全运用视觉设计原则进行用户体验评价。有关机器人语音交互的设计方法与相关设计评价方法亟待建立。利用认知负荷理论,本文提出了一种兼具主观测量和生理数据验证的机器人语音交互设计评价方案。首先,本文定义了机器人语音交互研究的基本概念。在
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当今的世界依然存在各种暴力与冲突,尽管引发这些暴力与冲突的原因不尽相同,但不得不说,民族问题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相应地,民族关系也成了学者们关注的热点话题。放眼世界,中东地区、巴尔干地区、克什米尔地区历来都是学者们考察民族关系的重点区域,但不可忽视的是,在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南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族关系已成为影响地区局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一个值得关注
现代社会是一个财富创造与风险生产系统相伴的社会,在物质丰富、经济繁荣的外表下始终潜藏着或大或小的安全隐患,这要求从事相关业务的人必须随时保持高度的注意和谨慎,以防止危险转变成现实。近些年来,我国各类大型严重事故时有发生,矿山生产、食品药品生产、建筑领域、港口仓库危险物品储存、企业化工生产等方面都有过非常“典型”的事件发生。这些事故乍看之下要么由直接行为人的违法违规行为导致,要么由自然事件引发,但在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各类法律关系日趋复杂化,同一商事活动可能涉及若干当事人,当多方交易活动产生争议,可能会涉及成千上万当事人的利益。近年来,以多方多合同为显著特征的各种群体性争议开始大量涌现,不仅包括由众多平行存在的当事人基于同一事实与另一方单一当事人或当事人群体构成的平行争议,也包括由数个相互产生连锁关系的纠纷构成的连锁争议,给传统的双边争议解决机制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妥善解决群体性争议,一些国
大都市圈地区集聚着密集的人口、产业和经济,具有社会治理复杂、生产要素城乡联动紧密等特征,其乡村发展亦不同于一般地区的乡村,具有独特的演进规律和振兴策略。在当前我国都市圈战略的背景下,对此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理论梳理的基础上,从“城市生产要素流动”、“城市需求变化”、“城市功能完善”和“城市产业扩散”四个方面探讨了大都市圈对乡村发展的影响,分析了大都市圈地区
确山民歌作为确山县文化的一部分,它包含了确山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信息。研究确山文化一定不能缺少确山民歌,确山民歌是经过多年的沉淀之后留存下来的,这些民歌具有很高的文化研究价值。本文将以确山民歌为研究对象,站在声乐演唱者的角度,通过田野调查法、学者访谈法、文献资料法、实践法等研究方法对确山民歌进行剖析研究。笔者首先从确山民歌产生的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文化背景着手,分析确山这个地区怎么产生的民歌,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北极正在经历有史以来最深刻的安全变化并形成了复杂的安全影响。一方面,北极出现史上最高温、海冰面积急剧减少并触及纪录低点、陆地和海洋生物栖息环境遭到显著改变等,极大地影响了北极的自然安全与发展安全。另一方面,人类出于科技、经济、政治乃至军事目的,开展北极考察、开通北极航线、开发北极能源等活动急剧增加,充斥着复杂的利益诉求和实力博弈,可能酝酿新的北极地区安全与辐射安全影响的风险。在
预算管理是一种现代化的管理工具,对提升公司治理水平、提高公司盈利能力、防范公司经营风险等方面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预算管理包括预算管理指标的编制、预算管理执行过程的控制以及预算管理执行效果的评价,是一个以战略目标为指导,旨在优化公司资源配置、调控公司经营活动的闭环管理手段。世界上很多跨国企业都早已建立了体系完整的预算管理体系,近年来我国企业也在不断探索建立预算管理体系,特别是中央企业。我国政府对
对于胡塞尔由早期静态现象学到后期发生现象学的转向的讨论一直是学界的焦点问题,本文主要结合“滞留”概念在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理论中的前后变化,尝试对德里达对胡塞尔时间意识理论的解构做出回应,进而把握胡塞尔由早期的静态现象学到发生现象学的转变线索。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时间意识研究与滞留的理论意义”开门见山交代本文的主旨,首先表明胡塞尔的内时间意识理论与传统的两种时间观的区别,并对胡塞尔时间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