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柄增粗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与鉴别诊断模型探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tu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垂体柄增粗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垂体柄增粗患者发生垂体功能减退的相关因素,构建肿瘤与炎症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模型,从而辅助临床诊疗工作。方法:1、针对2012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于我中心住院诊治的PST患者共计261例进行回顾性研究。采集临床资料并对其人口统计学、临床症状、内分泌功能、影像学表现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分析不同程度垂体功能减退的相关因素。2、针对2012年1月1日至2018年2月28日于我中心依据病理结果明确病因学诊断的PST相关肿瘤及炎症性疾病患者共计70例进行分析。按就诊时间前后分为数据训练集(40例)、验证集(12例)及测试集(18例)。采用数据挖掘软件筛选重要临床指标,基于训练集数据运用前述临床指标构建鉴别诊断模型,应用验证集及测试集数据检验模型分类能力。结果:1、261例患者中男性92例(35.3%),女性169例(64.7%),中位起病年龄30.0(14.0-45.7)岁,中位病程2.0(0.3-6.0)年;男性患者起病年龄分布呈“双峰状”,女性患者在整个育龄期内起病率都相对平均;2、口干多饮多尿为最常见的典型临床表现。占位及占位效应相关表现主要发生在成年起病患者,未成年起病患者常见生长或青春发育异常;3、47.5%的患者存在至少一条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的功能减退或中枢性尿崩症。垂体前叶功能受损按发生率依次为性腺轴(30.8%)、生长激素轴(26.5%)、肾上腺皮质轴(24.0%)与甲状腺轴(5.6%)。38.5%的患者存在高泌乳素血症。47例患者存在中枢性尿崩症,其中逾半数合并垂体前叶功能减退。4、垂体柄宽度的增加是患者发生中枢性尿崩症、以及在中枢性尿崩症的基础上合并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的危险因素(OR=3.57,P﹤0.001;OR=2.28,P=0.029),且可作为判断前述功能减退发生的因素(PSW:4.15mm,敏感度0.81,特异度0.79;PSW:4.75mm,敏感度0.69,特异度0.71)。但其反映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的意义十分有限。5、2012年1月1日至2018年2月28日共计70例(21.5%)患者基于病理结果明确病因诊断,其中肿瘤性疾病57例(81.4%),炎症性疾病13例(18.6%)。炎症性疾病垂体功能减退发生率更高(P=0.004)、垂体柄增粗更显著(P<0.001);6、基于信息增益排序、临床评估简便性以及信息涵盖全面性的综合考量,选择是否存在CDI、垂体柄增粗形态、垂体柄宽度、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Na水平及性别六个指标构建分类方程。根据数据训练集建模如下:CV=-0.2636*lg-0.2613*lg-2.0421*lg Na-1.2553*lg CDI+0.0399*lg+0.0419*lg(性别)(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垂体柄最大宽度)(垂体柄增粗形态)经数据验证与测试,提示该鉴别诊断模型具有良好的病因分类能力。结论:垂体柄增粗较常见于青少年、育龄期妇女及部分中年男性患者。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两个方面:病变自身占位相关症状及其所致内分泌功能改变相关症状。未成年起病患者相较于成年患者更易出现内分泌功能改变表现。垂体柄增粗患者常伴不同程度的垂体功能受损,垂体柄宽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示中枢性尿崩症的发生,以及在尿崩症基础上是否进一步合并垂体前叶功能的减退。但对于提示单纯垂体柄增粗患者是否发生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的意义有限,故而应强调系统内分泌功能评估的重要性。垂体柄增粗最主要的病因为肿瘤性与炎症性疾病两类,根据部分临床指标建立的鉴别诊断模型可以对这两类疾病进行相对较为有效的分类,具有一定的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目的: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挖掘高渗及炎症因子作用下椎间盘的关键差异表达基因,探讨其富集的主要信号通路及相互作用网络。明确高渗微环境下自噬及弹性反应增强子结合蛋白(Ton EBP)在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Ton EBP参与高渗对自噬调控的分子机制。方法:在GEO数据库中下载渗透压、IL-1β、TNF-α作用后的椎间盘基因表达谱芯片数据,采用R语言分别筛选数据集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利用Me V、DA
目的:研究哮喘疾病CD4+T淋巴细胞中T细胞活化衔接子(linker for activation of T cells,LAT)、磷脂酶C-γ1(phospholipase C-γ1,PLC-γ1)的表达以及PLC-γ1的磷酸化活化状态,探讨其在CD4+T细胞分化中作用,以及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1)卵清蛋白(ovalbumin,OVA)致敏并激发建立哮喘小鼠动物模型,通过气道激发实验
第一部分三维CT重建在成人DDH髋关节解剖参数测量及个体化手术方案设计中的应用目的: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是骨科常见病与多发病之一。Bernese髋臼周围截骨是治疗DDH的有效方法。本研究通过计算机对DDH患者髋关节进行3D重建并进行解剖形态学参数的测量,全面、综合的评估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类型及程度,并通过计算机模拟手术设
目的比较弥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不同b值组合之间峰度系数(Kurtosis coefficient,K)与弥散系数(Diffusion coefficient,D)的差别,并筛选出适宜乳腺癌评估的最佳b值组合。探讨DKI对良恶性乳腺病灶的诊断价值,并同常规弥散加权成像比较,评价两种技术对良恶性乳腺病灶的鉴别诊断效能。评估浸润性乳腺癌弥散峰度成像参
皮瓣的应用在整形外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自1989年以来,穿支皮瓣技术的出现引领现代整形外科进入一个更高的领域。但是穿支血管具有显著的解剖变异性,限制了穿支皮瓣应用的准确性和随意性,并最终影响到修复效果。因此,穿支血管的解剖学特点及最佳穿支血管的选择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包括(1)穿支血管的定位:血管位置、口径、在皮下组织及肌肉内的走行路径等;(2)穿支血管可供养皮瓣的范围。针对以上需解决的问题,
目的:探讨LAT-PLC-γ1对T细胞的分化调控及其可能相关机制,以及就哮喘中LAT对调节性T细胞分化影响进行相关研究。方法:(1)构建LAT质粒,基因测序检测LAT质粒内c DNA序列正确性。(2)使用OVA致敏和激发的方法构建哮喘小鼠模型,滴鼻法体内转染LAT质粒,Real-time和Western blot检测LAT m RNA和蛋白的表达,确定转染时间节点。(3)H&E染色和PAS染色观察
研究背景Th17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L-17介导了非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NEA)的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气道炎症。IL-6诱导STAT3磷酸化,是调控na?ve T细胞分化为Th17细胞的关键;SOCS3是Th17细胞分化过程中重要的负反馈调节蛋白。我们前期研究结果表明血红素加氧酶-1(HO-1)可以抑制Th17细胞分化,进而减轻Th17细胞介导的中性粒细胞性气道炎症,但是HO-1抑制Th17细胞分
研究目的:在前期研究中,我们建立了糖尿病和非糖尿病小猪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ISR)模型。质谱检测发现,在糖尿病小猪模型中,发生支架再狭窄组的冠状动脉组织中的高迁移率族蛋白2(HMGB2)的含量要显著高于非支架再狭窄组。因此,我们研究冠心病患者血清中的HMGB2蛋白浓度与支架再狭窄是否有关。同时,通过小鼠股动脉损伤模型和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在体内和体外探究了HMGB2的生物学效应。研究方法和结果:25
目的:甲基乙二醛(Methylglyoxal,MGO)是糖酵解过程产生的一种活性二羰基分子,也是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的前体物质,可能参与糖毒性对β细胞的损伤作用,为明确细胞内MGO在介导高糖损伤胰岛β细胞的作用和可能机制,拟通过体外实验进行深入研究。方法:观察大鼠胰岛β细胞株INS-1细胞经高糖刺激后胞内MGO来源的AGEs(MG-H1)水平和乙二醛酶1(Glo1)表达的影响;观察MGO清除
研究目的研究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临床特征的转变,探究常用影像学检查在甲状旁腺病灶定位诊断中的优缺点研究对象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住院治疗的共597名PHPT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2000-2010年与2011-2015年先后两个时间段中PHPT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的差异。使用一整套的精神心理学量表,评估PHPT患者的认知情况并与正常对照比较,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