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峰度成像在乳腺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czs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弥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不同b值组合之间峰度系数(Kurtosis coefficient,K)与弥散系数(Diffusion coefficient,D)的差别,并筛选出适宜乳腺癌评估的最佳b值组合。探讨DKI对良恶性乳腺病灶的诊断价值,并同常规弥散加权成像比较,评价两种技术对良恶性乳腺病灶的鉴别诊断效能。评估浸润性乳腺癌弥散峰度成像参数与分子生物学标记物ER、PR、Her2、Ki67、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及淋巴结转移之间的相关性,并探讨DKI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对浸润性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探讨DKI定量参数K与D评估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4年11月在我院行手术或穿刺活检的患者,收集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癌的患者20例于术前行DKI扫描比较不同b值组合之间K值及D值的差别。收集97例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比较良恶性乳腺病灶之间K及D的差别,比较DWI及DKI模型的诊断效能,并将该组所有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K及D与ER、PR、Her2、Ki67、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及淋巴结转移进行相关性分析。收集16例经粗针穿刺证实为浸润性导管癌女性患者,分别于基线水平、化疗中期及化疗结束后行三次常规MRI平扫及DKI检查。依据化疗前后肿瘤的病理学改变,分为有反应组和相对无反应组。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行常规MRI扫描(TIWI、T2WI及T1WI动态增强扫描),多b值弥散峰度成像(b=0、700、1400、2100、2800)及常规弥散加权成像(b=50,1000)。在 DWI生成的ADC图上手动放置感兴趣区测量病灶表观弥散系数ADC,并将ROI复制至K及D图,测量病灶的K和D。观察病灶的MRI表现,由两位乳腺专业放射科医生依据美国放射学会提出的BI-RADS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包括单纯DCE的BI-RADS分类及DCE联合DKI的BI-RADS分类。依据DKI后处理拟合公式划分为5b、4b及3b组。Friedman检验用于比较不同b值组合K及D的差别。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良恶性病灶之间ADC、K及D差异。ROC曲线用于确定鉴别乳腺良恶性病灶的ADC、K及D的最佳阈值。Wilcoxon、Jockheere-Terpstra检验比较K、D及ADC在不同ER、PR、Her2、Ki67表达、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及淋巴结是否转移之间的差异。Spearman相关用于弥散参数与临床病理学参数的相关性分析。McNemar检验比较单纯DCE及DCE联合DKI诊断效能。两配对样本t检验及ROC曲线比较K、D及其化疗前后的变化率。结果1)在不同b值组合中,乳腺癌病灶的K及D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K在4b组合中最高(1.109±0.120),而D在5b组合中最低(0.968±0.128)。5b组合能获得最佳K和D的平均秩次。2)共98枚病灶,良性病灶41枚,恶性病灶57枚。恶性病灶的K明显高于良性病灶(1.05±0.22 vs 0.65±0.11;P<0.0001),而 D和 ADC 明显低于良性病灶(1.13±0.27 vs 1.97±0.33;1.02±0.18 vs 1.48±0.33;P<0.0001)。在乳腺良恶性病灶的鉴别诊断中,K、D和ADC具有相同的诊断敏感性(95%,54/57),而K、D比ADC具有更高的诊断特异性(83%,34/41;83%,34/41 vs 76%,31/41)。3)在浸润性乳腺癌中,K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r=0.75)、Ki67表达(r=0.55)呈正相关,而D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r=-0.44)、Ki67表达(r=-0.46)呈负相关。在乳腺癌诊断中,DCE联合DKI与单纯DKI相比,二者具有相同的诊断敏感性(97%[55/57]),但前者具有更高的诊断特异性(90%[37/41];(37%[15/41],P<0.0001)。4)反应组与相对无反应组基线K及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83±0.128 vs 0.984 ±0.090;0.970±0.078 vs 1.103±0.162;P>0.05)。化疗中期反应组与相对无反应组K及D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0.835±0.220 vs 0.84±0.142;1.342±0.305 vs 1.242±0.3;P>0.05)。所有疗程结束后反应组与相对无反应组 K 及 D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581±0.048 vs 0.791±0.111;1.858 ±0.146 vs 1.375±0.209;P<0.001)。所有化疗疗程结束与基线之间,K与D变化率具有最大ROC曲线下面积(0.950)。结论5b值均匀分布的采集方案能获得最佳峰度系数与弥散系数组合,可推荐作为乳腺癌弥散峰度成像模型的扫描方案。弥散峰度成像可用于鉴别乳腺良恶性病灶,且成像参数K值与D值比常规弥散加权成像参数ADC值具有更高的诊断特异性。弥散峰度成像定量分析K值与D值能有效评估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
其他文献
目的:头皮缺损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各种创伤、头皮或颅骨的良恶性肿瘤切除、车祸或者电击伤后、慢性炎症感染致头皮坏死均可造成局部缺损。头皮作为人体的一个有毛发生长的重要暴露部位,决定了术者对头皮缺损的修复既要考虑覆盖局部创面,也要兼顾患者美学修复需求。尽管国内外有众多文献报告头皮缺损的修复方法,但都各有利弊。如何采用更好的治疗方法修复头皮缺损,改善患者术后的外观,提升其对外貌恢复的期望值是对整形外科医师
背景和目的:骨关节炎(OA)是最常见的退行性关节疾病,其主要表现为:软骨基质破坏、软骨下骨重塑和滑膜炎症。目前临床上并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直到最后阶段由于疾病需要而进行关节置换手术。骨关节炎的发生主要归因于关节软骨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的失衡,而促炎症因子(如IL-1β、TNF-α和IL-6)在这个过程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中,IL-1β主要参与软骨基质降解,而TNF-α则主要介导OA中炎症级联反应
研究背景:近年来,麻醉药物对婴幼儿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得到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妊娠末3个月至出生后2-3年,是人类神经系统的快速发育期,在此期间未成熟神经系统对毒性因子异常敏感。动物研究已证实多种麻醉药物在此期间可以对发育期大脑产生毒性作用。七氟烷作为常用的吸入性全麻药物之一,由于其特有的理化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儿科麻醉的诱导及维持。目前有研究证实接受反复七氟烷麻醉的动物幼崽可以在其成年后表现出学习能力
目的从解剖和组织学角度研究大鼠颅外段面神经、舌下神经,为面-舌下神经吻合(FHA)大鼠实验模型的建立提供参考依据;对FHA端端吻合(ETE)和端侧吻合(ETS)后神经形态和功能的恢复进行动态评估,并探索ETS再生纤维的来源;通过建立四种临床常用FHA术式的大鼠模型,系统研究供体神经不同处理方式对受体面神经再生及供体神经肌肉系统的影响。材料和方法(1)显微镜下解剖大鼠颅外段面神经、舌下神经,测量相关
背景:成纤维细胞是人体最多的间质细胞,构成了各组织微环境的主体。生理情况下,成纤维细胞提供结构支持,在组织受损时填充受损组织,并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及趋化、黏附因子调控炎症反应,从而促进组织修复。但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肿瘤性疾病中,成纤维细胞可以持续活化,导致免疫细胞持续浸润并发挥促癌作用。近年来研究还发现,成纤维细胞还可以影响药物治疗的疗效。在甲状腺疾病中,既往研究发现成纤维细胞既是甲状腺相关眼病(G
目的:开发一种兼具抗炎、促进软骨修复及生物安全的多功能生物材料是治疗退行性骨关节炎(又称骨关节炎)的新思路和有效途径;而目前,无论是研究还是临床上均无这类材料或药物的应用。研究报道,陆生动物来源的II型胶原具有促进正常软骨细胞分泌软骨基质、参与透明软骨修复的功能,但其能否在骨关节炎环境下发挥该功能仍是个挑战。另外,由于陆生动物来源的II型胶原被认为与人类关节软骨中的II型胶原有相同的免疫表位,易引
骨缺损的治疗一直是骨科的难题和研究热点。异体骨移植治疗骨缺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然而,同自体骨相比,理化处理的异体骨有一些缺点:异体骨没有足够的形成新生骨组织的干细胞;异体骨没有促进成骨的生长因子;异体骨没有可以提供骨营养成分必要的血管。因此,如若可以提供同自体骨一样包含干细胞、生长因子和新生血管的生成,即可促进异体骨移植治疗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本论文根据骨修复的需求,我们希望通过靶向Notch信号通
目的: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挖掘高渗及炎症因子作用下椎间盘的关键差异表达基因,探讨其富集的主要信号通路及相互作用网络。明确高渗微环境下自噬及弹性反应增强子结合蛋白(Ton EBP)在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Ton EBP参与高渗对自噬调控的分子机制。方法:在GEO数据库中下载渗透压、IL-1β、TNF-α作用后的椎间盘基因表达谱芯片数据,采用R语言分别筛选数据集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利用Me V、DA
目的:研究哮喘疾病CD4+T淋巴细胞中T细胞活化衔接子(linker for activation of T cells,LAT)、磷脂酶C-γ1(phospholipase C-γ1,PLC-γ1)的表达以及PLC-γ1的磷酸化活化状态,探讨其在CD4+T细胞分化中作用,以及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1)卵清蛋白(ovalbumin,OVA)致敏并激发建立哮喘小鼠动物模型,通过气道激发实验
第一部分三维CT重建在成人DDH髋关节解剖参数测量及个体化手术方案设计中的应用目的: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是骨科常见病与多发病之一。Bernese髋臼周围截骨是治疗DDH的有效方法。本研究通过计算机对DDH患者髋关节进行3D重建并进行解剖形态学参数的测量,全面、综合的评估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类型及程度,并通过计算机模拟手术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