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充分考虑到学校自身情况、条件、特点与课程多样性以及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学校为了解决在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教育问题及要达到国家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于2004年由教育部颁布并试行,是为了改变国家原来单一课程管理而实行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我国具有明显地域性、民族性,基于我国现实情况,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独特人文精神,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主题了。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天子山中心学校基于新课程改革的趋势及学生、学校发展的需求,自2012年起开始筹建围鼓校本课程,经过近两年的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努力,学校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并出版了相应的围鼓校本课程教材,取得了可喜、可贺教学效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但是,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在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上呈现出理论基础薄弱、课程目标混乱、缺乏教育经费、缺乏科学导向、校本课程教育缺乏连续性等等问题。所以,本研究在天子山中心学校围鼓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情况之上,通过教育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理,运用个案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访谈法、观察法和收集实物法,系统的分析了:1.围鼓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2.围鼓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结构;3.围鼓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选择与组织;4.围鼓校本课程的教材编写。结果显示武陵源区天子山中心学校围鼓校本课程与本校音乐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增强了学生、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性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创造力,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文化校园,凸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不仅对于武陵源区天子山中心学校围鼓校本课程的开发具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对于其它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及课程建设具有很高的理伦意义和实践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