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农村小学“围鼓”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ryboy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充分考虑到学校自身情况、条件、特点与课程多样性以及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学校为了解决在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教育问题及要达到国家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于2004年由教育部颁布并试行,是为了改变国家原来单一课程管理而实行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我国具有明显地域性、民族性,基于我国现实情况,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独特人文精神,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主题了。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天子山中心学校基于新课程改革的趋势及学生、学校发展的需求,自2012年起开始筹建围鼓校本课程,经过近两年的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努力,学校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并出版了相应的围鼓校本课程教材,取得了可喜、可贺教学效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但是,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在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上呈现出理论基础薄弱、课程目标混乱、缺乏教育经费、缺乏科学导向、校本课程教育缺乏连续性等等问题。所以,本研究在天子山中心学校围鼓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情况之上,通过教育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理,运用个案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访谈法、观察法和收集实物法,系统的分析了:1.围鼓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2.围鼓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结构;3.围鼓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选择与组织;4.围鼓校本课程的教材编写。结果显示武陵源区天子山中心学校围鼓校本课程与本校音乐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增强了学生、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性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创造力,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文化校园,凸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不仅对于武陵源区天子山中心学校围鼓校本课程的开发具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对于其它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及课程建设具有很高的理伦意义和实践借鉴价值。
其他文献
利用新颖、生动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是改变学生英语学习缺乏主动性的有效办法,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会在英语学习上有所成就。  本文探讨了如何在高中英语课堂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许多教师做了诸多尝试,其中情境教学模式,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学生认知事物
人类情绪的成分及其作用也十分复杂,因而受到科学家的高度关注。很多研究者探讨积极情绪状态对认知的影响,结果发现积极情绪会导致认知范围的扩展(Fredrickson,2001)。然而,这些研
实践证明,制约多轴驱动车辆发展的问题之一是驱动扭矩的合理分配技术。文中在假定所有轮胎具有相同滚动半径,同一车轴的左右轮胎受力状态相同的前提下,以牵引功率最大,对多轴驱动
特许学校运动作为公立学校的一项变革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所谓特许学校是指在特许状或合同制下以绩效责任制为基础的公立学校。这即是说,特许状、公立性质和绩效责任制是构
约翰洛克是英国17世纪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近代自由主义思想的奠基人,他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不仅在当时很长一段时间里影响了英国那些较为开明的父母,而且对后世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