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会话回应的跨文化对比研究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hui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英语最终是为了能顿利地与以英语为本族语者交流。在交流时,语言的正确性只是基本要求,学习者还应尽量做到语言得体。许多学生在学习英语多年之后,仍然不能得体地与以英语为本族语者交流,这是中国大学英语教育界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在过去,乃至现在,大学英语教育多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文化教学则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由于目的语语用知识的缺失和对目的语文化的不了解,学生们常将母语的语用规则运用于目的语中,语用失误随之而产生。目前大学英语教育的现状远不能满足新时期日益增长的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加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得体地使用英语进行交流。   一些研究者(何自然,阎庄,1986;洪岗,1991;李悦娥,2002)认为,语用失误由语用迁移引起,建议将目的语的语用知识引入英语课堂教学。调查发现,即便学生已掌握一定的目的语语用知识,在实际交流中,却不会加以运用,语用失误仍屡屡发生。因此,尽管国内外学者对特定言语行为已有所研究,一些语用知识也已进入课本,作者认为仍有必要对中国学生用英语所作的言语行为展开进一步研究。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会话中的回应。选择会话回应作为研究对象,原因有三:其一,回应是话语分析中的最小单位——话轮的基本组成部分,会话中回应的得体与否直接决定着会话能否顺利进行下去;其二,据作者观察,中国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时,回应失误现象十分普遍,却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其三,迄今为止,对回应中的语用迁移现象,国内外尚未广泛开展实验研究。   本文从跨文化研究的角度,对中美会话回应进行对比研究,探讨文化对具体言语行为的影响;并对中国学生的英语回应与汉语回应进行对比分析,讨论汉文化及学生业已习得的美国文化对其英语回应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展开实验研究,探求成人英语学习者能否在学习目的语同时,通过教师明示的文化教学及具体言语行为的反复实践,学会得体地使用英语,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作者认为,文化差异,特别是深层结构文化的差异,导致了语用迁移的发生。文化差异才是导致语用失误产生的根本原因。在英语文化教学中,仅教授文化知识还不够,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应跨越文化知识层,通过对学习者文化意识的培养,最终达到文化理解层。学习者掌握知识有一个从陈述性知识到程序性知识,最终达到自动化的过程。鉴于中国外语学习中环境因素的不理想,教师的明示教学是不可或缺的。学习者具有了某方面的知识却不一定能在恰当的地方恰当地加以运用。这就还需要把教师的明示教学与学习者的反复接触反复运用加以结合,使明示的知识转化为隐含的知识,达到内化,最终能无意识地运用于言语行为之中。   实验结果显示,通过明示文化教学和具体言语行为的反复实践,成人英语学习者确能减少回应失误,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因为时间限制,本文仅选择了致谢、请求、提供、问候和恭维五种典型的言语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简要介绍了研究背景、意义、目的和会话回应;第二章介绍了文化与交际的关系,对中美文化进行了宏观对比,并对得体原则进行了探讨;第三章详细叙述了研究设计;第四章从跨文化的角度对会话回应进行对比研究;第五章对实验研究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讨论;第六章阐述了本研究的结论、意义及局限。
其他文献
多元文化为美国少数族群创造了更为宽松的社会环境,正是在这种社会文化氛围下,美国华裔文学在近二十年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新生代华裔作家一员的任碧莲的文本不仅敢于涉足“危险
语言通常被认作是以一种交流工具。它最主要功能是促使人与人之间建立和保持联系。英语教学就是这样一种交互式语言活动。而课堂是一个发生多种联系的地方。它向学习者提供了
作为新闻的一个分支,商务新闻是一种影响力大、时效性强的信息资源,不仅传递世界经济信息还呈现经济走向。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国际商务沟通的频率不断
容闳,作为中国留洋先驱者,经历了“边缘人”普遍拥有的文化身份窘境:从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到文化的混杂与融合,再到最后追寻出中美文化的和谐之音。在美国留学的时候,立下了“
本文旨在运用勒菲维尔的操纵理论,从历史描写的角度研究我国文学翻译策略演变背后“看不见”的操纵因素。 近几十年来,翻译研究从传统的语言学领域上升到了更为广阔的文化领
本研究从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英语课堂里可能产生语言焦虑的因素中选取了自尊、自我评价和自信三个因素进行研究,同时还探讨了课堂焦虑水平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本研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