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英语最终是为了能顿利地与以英语为本族语者交流。在交流时,语言的正确性只是基本要求,学习者还应尽量做到语言得体。许多学生在学习英语多年之后,仍然不能得体地与以英语为本族语者交流,这是中国大学英语教育界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在过去,乃至现在,大学英语教育多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文化教学则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由于目的语语用知识的缺失和对目的语文化的不了解,学生们常将母语的语用规则运用于目的语中,语用失误随之而产生。目前大学英语教育的现状远不能满足新时期日益增长的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加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得体地使用英语进行交流。
一些研究者(何自然,阎庄,1986;洪岗,1991;李悦娥,2002)认为,语用失误由语用迁移引起,建议将目的语的语用知识引入英语课堂教学。调查发现,即便学生已掌握一定的目的语语用知识,在实际交流中,却不会加以运用,语用失误仍屡屡发生。因此,尽管国内外学者对特定言语行为已有所研究,一些语用知识也已进入课本,作者认为仍有必要对中国学生用英语所作的言语行为展开进一步研究。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会话中的回应。选择会话回应作为研究对象,原因有三:其一,回应是话语分析中的最小单位——话轮的基本组成部分,会话中回应的得体与否直接决定着会话能否顺利进行下去;其二,据作者观察,中国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时,回应失误现象十分普遍,却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其三,迄今为止,对回应中的语用迁移现象,国内外尚未广泛开展实验研究。
本文从跨文化研究的角度,对中美会话回应进行对比研究,探讨文化对具体言语行为的影响;并对中国学生的英语回应与汉语回应进行对比分析,讨论汉文化及学生业已习得的美国文化对其英语回应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展开实验研究,探求成人英语学习者能否在学习目的语同时,通过教师明示的文化教学及具体言语行为的反复实践,学会得体地使用英语,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作者认为,文化差异,特别是深层结构文化的差异,导致了语用迁移的发生。文化差异才是导致语用失误产生的根本原因。在英语文化教学中,仅教授文化知识还不够,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应跨越文化知识层,通过对学习者文化意识的培养,最终达到文化理解层。学习者掌握知识有一个从陈述性知识到程序性知识,最终达到自动化的过程。鉴于中国外语学习中环境因素的不理想,教师的明示教学是不可或缺的。学习者具有了某方面的知识却不一定能在恰当的地方恰当地加以运用。这就还需要把教师的明示教学与学习者的反复接触反复运用加以结合,使明示的知识转化为隐含的知识,达到内化,最终能无意识地运用于言语行为之中。
实验结果显示,通过明示文化教学和具体言语行为的反复实践,成人英语学习者确能减少回应失误,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因为时间限制,本文仅选择了致谢、请求、提供、问候和恭维五种典型的言语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简要介绍了研究背景、意义、目的和会话回应;第二章介绍了文化与交际的关系,对中美文化进行了宏观对比,并对得体原则进行了探讨;第三章详细叙述了研究设计;第四章从跨文化的角度对会话回应进行对比研究;第五章对实验研究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讨论;第六章阐述了本研究的结论、意义及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