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手——论我国文学翻译策略演变背后的操纵因素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in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运用勒菲维尔的操纵理论,从历史描写的角度研究我国文学翻译策略演变背后“看不见”的操纵因素。 近几十年来,翻译研究从传统的语言学领域上升到了更为广阔的文化领域,从而出现了“文化转向”。由此,文化和翻译之间的密切关系日益受到关注,很多从历史、社会等宏观角度探讨翻译的理论也被应用于翻译研究。而对于直译和意译的争论也演化为对于翻译策略,即异化和归化的辩论。事实上,异化和归化可以被看作直译和意译在文化、政治和诗学层面上的延伸。 从翻译策略来分析,除了五四后的十几年,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整整一百年间,中国的文学翻译大致是以归化为主调。然而在二十世纪的最后二十年里,异化策略开始受到青睐,两种策略渐渐趋向平衡。 事实上,翻译活动除了受到一些显而易见的因素如原文特点、译者的个人价值观、美学观和风格的影响,也被一些“看不见”的因素左右着。根据勒菲维尔的操纵理论,这其中最主要的操纵因素是意识形态和诗学。这两种因素决定了译者在解决诸如论域和语言表达之类问题时所采用的策略。 基于这些思考,本文作者将中国的文学翻译历史粗略地划分为五个阶段,尝试探究各个时期特定的历史、社会背景以及由此决定的主流意识形态、诗学和论域对于译者选择相应翻译策略的操纵,并以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翻译家的翻译思想和策略来进一步证实这些操纵因素的作用。同时,作者也指出了操纵理论存在的局限性,并进一步得出结论:意识形态和诗学确实在较大程度上操纵译者的策略选择,但是这种操纵不是绝对的。因此,在选择翻译策略时,译者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还应该考虑特定历史时期下社会和读者的需要,因为翻译本质上是文化交流的工具。
其他文献
  本文的理论框架参照诺思洛普·弗莱(NothropFry)的神话与原型批判主义理论,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比较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长篇小说《简·爱》和《维莱特》这两部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在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语言是跨文化交际的一种主要途径。而习语作为语言中比较特殊的一部分,毫无例外地展示了一种文化所固有
吡啶作为应用最广泛的杂环化合物,在大多数应用领域具有其他物质无法替代的作用。2007年全球吡啶的消费为11.8万t/a。在2003~2007年间,世界吡啶产能的平均增长率为8.7%,超过了
1 合成原理rn根据文献资料报道,3,5-二叔丁基-4-羟基苯甲酸的合成方法主要有3种:一是以3.5-二叔丁基-4-羟基苯甲醛为原料,经氧化反应制午[2];二是以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
多元文化为美国少数族群创造了更为宽松的社会环境,正是在这种社会文化氛围下,美国华裔文学在近二十年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新生代华裔作家一员的任碧莲的文本不仅敢于涉足“危险
3-甲基吡啶(3-MPD)与4-甲基吡啶(4-MPD)主要来源于吡啶、3-甲基吡啶合成的副产物以及煤焦油,但由于两者是沸点十分相近(分别为144.14℃、145℃)的同分异构体,依靠传统的分离
语言通常被认作是以一种交流工具。它最主要功能是促使人与人之间建立和保持联系。英语教学就是这样一种交互式语言活动。而课堂是一个发生多种联系的地方。它向学习者提供了
我国抗菌产业的萌芽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90年代后期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初步形成了与工业、农业、医疗、生活等各领域产品结合的新型产业.抗菌产品由于其特有的与人们健康密
作为新闻的一个分支,商务新闻是一种影响力大、时效性强的信息资源,不仅传递世界经济信息还呈现经济走向。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国际商务沟通的频率不断
容闳,作为中国留洋先驱者,经历了“边缘人”普遍拥有的文化身份窘境:从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到文化的混杂与融合,再到最后追寻出中美文化的和谐之音。在美国留学的时候,立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