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搏器升级术对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xu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 探究影响左室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起搏器升级术后预后的因素——回顾性研究研究背景及目的:缓慢型心律失常,例如房室传导阻滞、窦房结功能异常的患者,传统的右室起搏器(pacemaker,PM)对于预防复发性晕厥、提高患者生存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电生理及起搏器技术的日益完善,临床上接受右室起搏器(right ventricular pacing,Rvp)治疗的患者逐渐增加。然而长时程的Rvp又会造成部分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受损(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dysfunction,LVSD),同时 PM介导的心肌电、机械不同步还会增加患者死亡风险,因此这部分患者在病程发展过程中往往需要接受PM升级至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在 2016 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急、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中指出,已经植入了心室起搏器械的有左室射血功能下降的心衰患者(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应考虑升级至CRT(Ⅱb B)。但是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部分右室PM植入的患者在升级至CRT时并未完全遵从这一指南推荐,但仍然取得了良好的预防及治疗效果。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起搏器升级前的临床特征及对患者术后心脏功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究长期Rvp后出现心力衰竭症状的HFpEF患者升级至CRT的最佳时机。研究方法:本研究纳入了 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这8年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全部169名接受右室起搏器更换、34名首次在我院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P和/或CRT-D)以及87名起搏器升级的患者。从电子病历系统中记录患者临床特征、术前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出院及长期随访结果。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曼-惠特尼U检验比较起搏器升级患者与长期右室起搏患者及首次CRT植入(de novo CRT implantation)患者间的基本特征差异,并利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绘制总死亡率或心衰再入院率曲线,并通过log-rank检验组间差异。利用相关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分析起搏器升级患者的预后,最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HFpEF患者起搏器升级术后患者心脏功能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比较起搏器升级组与长期Rvp组术前资料,升级组患者具有更高的女性占比(52.9%vs 38.5%,P=0.019);基础疾病,尤其是与心脏功能密切相关的疾病患病率(高血压 3 级:27.6%vs 15.4%,心房颤动:69.0%vs 30.8%,COPD:4.6%vs 0.6%)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损伤及心力衰竭各项实验室指标更高(TNI:.0.056±0.124 vs 0.012±0.026,NT-proBNP:469.85±884.06 vs 191.10±310.6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长期Rvp组患者相较,起搏器升级组患者 NYHA 等级更高(NYHA Ⅲ-ⅣV:83.9%vs 16.1%,P=0.000)、心电图 QRS 波更宽(152.02±35.40 vs 113.79±34.80,P=0.000)、左心室机械功能受损(LVEF:54.50±13.42 vs 64.98±7.10,P=0.000);左心房、左心室明显扩张(左心房:5.79±8.08 vs 4.11 ±0.87,左室内径:5.34±0.95 vs 4.98±0.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动脉压力升高(PASP:41.62±12.32 vs 37.26±8.95,P=0.027),瓣膜反流严重(三尖瓣重度反流:33.3%vs 4.7,二尖瓣重度反流:11.5%vs 0.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升级组患者对起搏器升级为CRT响应良好,研究对象术后NYHA等级降低(1.18±0.60 vs 2.95±0.61,P=0.000),心脏电 QRS 波缩窄(116.33±26.58 vs 152.02±35.40,P=0.000),心影减小(心胸比:0.647±0.063 vs 0.666±0.067,P=0.004);左室机械功能改善(LVEF 提高:61.58±10.02 vs 54.50±13.42,P=0.000);左室重构改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减小:57.67±40.69 vs 73.73±56.24,左室舒张末期容积 LVEDV 减小:131.30±44.05 vs 146.73±58.88,左心房:4.65±1.03 vs 4.96±0.92,左室收缩期内径LVIDs:3.55±0.91 vs 3.90± 1.14,左室舒张期内径LVIDd:5.17±0.73 vs 5.40±0.92,舒张期室间隔厚度 IVSd:1.06±0.31 vs 1.14±0.3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升级组87例患者中,共15例患者在术前表现出与de novo CRT植入组相同程度的左室功能受损,即HFrEF。排除两例中、重度肺动脉高压后,HFrEF’组患者与de novo CRT植入组患者对CRT的响应率无显著性差异。但与de novo CRT组相较,HFrEF’组患者在接受CRT治疗后,纽约心功能等级改善优于de novo CRT组(-2.00±0.41 vs-1.15±1.05),其左室射血分数提升程度也高于de novo CRT植入组(21.89±14.19 vs 12.22±13.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升级组中,另有72名患者术前心脏超声提示LVEF≥40%,即HFpEF组。与HFrEF组患者相比,两组患者心电图改善无显著性差异(ΔQRS波宽度:-37.18±27.62 vs-35.39±42.12,P=0.991),但HFrEF组左心室机械功能改善明显优于 HFpEF 组(ΔLVEF:20.97±13.62 vs 4.18±8.69,ALVEF>5%:86.7%vs 44.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重构改善优于HFpEF组(ΔLVESV:-58.91±72.33 vs-7.13±25.63,ALVESV>15%:73.3%vs 40.3%,ΔLVEDV:-54.76±58.62 vs-7.24±34.99,ΔLVEDV>15%:60.0%vs 27.8%,Δ 左室内径:-0.66±0.81 vs 0.03±0.65,ΔLVIDs:-1.17±1.05 vs-0.18±0.64,ΔLVIDd:-0.80±1.01 vs-0.10±0.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总死亡率及心衰再入院率Kaplan-Meier曲线无显著性差异(logrank P=0.283)。HFpEF组患者对CRT响应率(57.0%,41/72)显著低于HFrEF组患者(86.7%,13/1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在所有纳入研究的可能影响因子中,LVEF(OR:0.858,95%CI:0.794-0.928,P=0.000)、重度肺动脉高压(OR:0.113,95%CI:0.032-0.401,P=0.001)、先天性心脏病(OR:0.110,95%CI:0.014-0.883,P=0.038)及 GFR(OR:0.972,95%CI:0.947-0.997,P=0.030)、NT-proBNP(OR:1.001,95%CI:1.000-1.001,P=0.012)均为影响 HFpEF 患者行起搏器升级至CRT治疗后对CRT响应的独立因素。结论:对于需要长期右心室起搏的患者,部分人群,尤其是患有多种基础疾病的女性患者,容易出现心脏电-机械活动不同步,从而引发心力衰竭。对于这部分人群,起搏器升级为CRT可以改善心肌电活动同步性,提高患者心脏机械功能,改善左室重构,从而延缓病程,改善生活质量。对于CRT植入前LVEF显著降低的升级患者(HFrEF),与此前未植入PM,首次植入CRT的心力衰竭患者相较,虽然两者在对CRT的响应率上午显著性差异,但HFrEF患者在接受CRT治疗后其心功能获益更显著。而对左室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HFpEF),其对CRT响应率显著低于HFrEF患者,其中术前LVEF、NT-proBNP、GFR以及重度肺动脉高压和先天性心脏病均为患者对CRT响应的独立预测因素。其中HFpEF患者术前LVEF、NT-proBNP越高,对CRT响应良好的可能性越低。另外,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先天性心脏病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患者对CRT的响应。第二部分 起搏器升级与新植入CRT对患者预后的影响——Meta分析研究背景及目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于存在电生理紊乱的左室射血功能减退的心力衰竭患者,且经过优化药物治疗后也难以控制其临床症状和疾病进展时的一项十分有效的治疗措施。可以显著地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及因心力衰竭再次入院治疗的发生率。相对于因心力衰竭首次植入CRT的患者来说,原有右室起搏器升级至CRT的患者通常伴有更多的基础疾病,且手术难度更大,所需手术时程相对更长。因此相对于首次植入CRT的患者,原有起搏器升级至CRT的患者存在着更大的风险。关于起搏器升级至CRT以及新植入CRT的患者间,在植入CRT后的并发症、死亡率及心衰再入院治疗发生率、术后对CRT的响应以及心功能改善之间的差异,临床上已经开展过多项观察性研究进行讨论,但目前临床上对于两者间植入CRT后的获益对比仍然没有明确的答案。本次meta分析,旨在通过比较既往研究中右室起搏器升级至CRT及新植入CRT患者之间的临床获益差异,从而指导临床更加针对性地选择患者进行CRT植入术。研究方法:通过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MEDLINE(Web of science)、PubMed数据库对至2018年12月发表并与本次研究主题相关,即关于起搏器升级与新植入CRT患者预后情况对比的文献进行检索。对不同事件的发生率通过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以及95%置信区间进行数据的合并及比较,对结果的合并分析采用Mantel-Haenzel法,对于连续性变量通过均差(mean difference,MD)以及95%置信区间进行数据合并比较,采用Inverse Variance法,并使用固定模型效应。结果:本次meta分析共纳入7项研究,共计3674名患者。合并结果提示,起搏器升级组患者与新植入CRT组患者在术后全因死亡事件的发生率(RR:1.10,95%CI:0.93-1.31;P=0.27;12=29%)及因心力衰竭再次入院治疗的发生率(RR:1.06,95%CI:0.85-1.31;P=0.60;I2=8%)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在术后对CRT的响应率也无显著性差异(RR:1.03,95%CI:0.97-1.10;P=0.32;I2=91%),但起搏器升级组患者在术后NYHA心功能等级改善程度较新植入患者更高(MD:-0.15,95%CI:-0.23,-0.06;P=0.0006,I2=72%),QRS 波宽度缩窄更显著(MD:-11.21,95%CI:-12.77,-9.66;P<0.00001;I2=0%),LVEF 提升更明显(MD:1.45,95%CI:0.55,2.34:P=0.002:12=78%)。结论:起搏器升级患者相较于首次植入CRT的患者来说,两者在死亡率、心衰发病率以及对CRT的响应率上无显著性差异,但从临床症状及指标上看,升级组患者较首次植入CRT的患者来说,从CRT中的获益更显著。
其他文献
空化现象普遍存在于船舶推进、水力机械以及水利工程中,它的出现给设备和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危害性影响,如空化噪声、空蚀以及激振力等。在众多的空化类型中,云雾状空化危害性最大,且机理复杂,是当前空化研究中的前沿热点问题。云空化本质上是多尺度、含相变、高瞬态的汽液两相流,要达到从宏观到细观的全尺度解析尚有困难。本文力图从细观尺度动力学的角度,加深对云空化群泡溃灭机理的认识。本文采用VOF方法,对单泡、群泡
本文采用2D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马尼拉海沟区陆壳仰冲模式下海山俯冲的地球动力学过程进行研究。根据马尼拉海沟区实际地质因素的约束,包括菲律宾海板块的运动速率、俯冲洋壳的年龄、岩石圈的热流变结构、俯冲海山的量级等,本文设置了参考模型进行俯冲过程的模拟,同时也设置多组不同参数的数值模拟实验,包括影响流变学性质的活化能体积(Va)和岩石内聚力(C)、板块的汇聚速率、俯冲洋壳板块的年龄、以及没有海山情况下的俯
一、教材及设计背景分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中国地理”概况部分对应“经济与文化”部分,与“疆域与人口”、“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地域差异”并列。通过前三章的学习,学生基本了解了我国的基本国情——疆域、人口、民族,认识了我国的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要素,熟悉了我国自然资源概况。在此基础上,教材在第四章开始对中国的三大产业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做出阐述。
期刊
目的:近年来研究者对卵泡抑素样蛋白1(FSTL1)的心脏保护作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其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尚未完全明确,机制也不清楚。本实验中,我们系统研究FSTL1预处理对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进一步对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自噬通路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第一部分首先研究体外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心肌细胞的自噬变化(p62、Beclin-1和LC3II/I蛋白表达变化),再使
骨骼肌占成年动物体重的40%~50%,是人体关键的发动器官,是肌肉骨骼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骨骼肌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肌肉干细胞在骨骼肌再生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肌肉干细胞又名肌肉卫星细胞(satellite cells,SCs)在成年个体肌肉中位于肌纤维细胞膜和基膜之间,处于静息态[1]。肌肉受损伤时SCs被激活进入细胞周期,快速分裂产生大量成肌祖细胞(myogenic progenitor ce
研究背景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仅次于缺血性卒中的脑卒中第二大常见病因,致残率和死亡率高。目前脑出血治疗手段有限,采用何种途径进行干预可以有效改善脑出血的预后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脑出血后血肿远隔部位弥散加权成像(di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高信号病灶(remote DWI lesions,R-DWILs)可存在于大约1
目的胰腺癌是一种全球性的重要健康问题,尤其是在中国,胰腺癌是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胰腺癌转移和术后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疗效和生存质量,是导致胰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在过去十年中,尽管手术方法和辅助治疗手段有了长足的进步,胰腺癌死亡率依然居高不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经达到晚期,且伴有远处转移。因此,深入研究胰腺癌转移的机制,寻找胰腺癌转移的早期诊断与阻断治疗靶点尤为重要。本研究
【目的】肝脏作为一个富含淋巴细胞的器官,在移植后会有大量供体细胞迁徙。这些供体细胞迁徙影响受者的自发免疫耐受以及抗感染免疫。那么是否也会影响受体的抗肿瘤免疫过程是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方法】我们通过构建MHC-mismatch和MHC-match小鼠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观测肝移植后供体细胞迁徙以及分布情况。通过构建肝移植肿瘤模型,观察、测量肝移植后肿瘤的生长情况来评估肝移植对肿瘤成瘤的影响;此外我们
研究背景:肝细胞肝癌是我国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国是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炎高发国家,每年新增肝癌病例占全球50%以上。60岁以下男性中肝癌居恶性肿瘤发病率首位。肝细胞肝癌发病隐匿,病程极快,恶性程度很高。目前认为肝癌手术切除和肝癌肝移植是肝癌最有效的根治性手段,但预后较差,术后复发率较高,且仅有少数患者适合接受手术治疗,晚期肝癌及不可切除肝癌预后极差。因此,肝癌新型预后评判标志物和药物治疗靶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