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多糖对孤独症大鼠行为学发育的影响及病理机制

来源 :安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kang281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发育早期感染对孤独症症状的影响,建立丙戊酸钠SD大鼠孤独症样模型,分析发育早期脂多糖暴露对其孤独症样行为的影响及相关病理机制。方法:随机选取9只SD孕鼠中的6只于孕12.5天时给予丙戊酸钠600mg/kg腹腔注射建立孤独症模型,其子代大鼠为ASD模型组。另外3只孕鼠给予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其子代大鼠为对照组。在ASD模型组中,采用随机数字法随机挑选一半仔鼠于出生后第20天给予脂多糖2mg/kg腹腔注射为丙戊酸钠加脂多糖组,另一半仔鼠生理盐水腹腔注射为丙戊酸钠组。在出生后7、14、21、28、35天对子代大鼠体重进行监测,于出生7天后对对照组和孤独症模型仔鼠进行睁眼实验、负向趋地性实验、游泳实验,评价对照组和孤独症模型组仔鼠的发育情况。采用随机数字法在对照组、丙戊酸钠组、丙戊酸钠加脂多糖组中随机选取仔鼠各8只,在生后43天后进行旷场实验、埋珠实验、Y型迷宫和三箱社交实验。在生后50天三组仔鼠额叶皮层脑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透射电镜病理检测以及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离子钙接头蛋白抗体(Ionized calcium blinding adaoter molecule 1,IBA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海马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大鼠额叶皮层及海马的病理改变。两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符合正态分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未知分布的采用Mann-whiteny检验。三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体重监测:与对照组相比,丙戊酸钠组在各个时间测量点其仔鼠体重降低,其中在出生后14、21、28、35天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丙戊酸钠组相比,丙戊酸钠加脂多糖组在出生后35天体重下降,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负向趋地性实验:与对照组相比,在出生后第7、8、9、10天孤独症模型组的负向趋地实验时间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游泳实验:对照组和孤独症模型组的游泳评分在出生后第11、13、15天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的游泳评分高于孤独症模型组的游泳评分。(4)睁眼实验:在出生后第14天对照组与孤独症模型组睁眼评分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出生后第14天对照组睁眼评分较孤独症模型组高。在出生后13和15天两组间睁眼评分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出生后12天和16天两组间睁眼评分无差异。(5)旷场实验、埋珠实验、Y型迷宫实验、三箱实验结果显示丙戊酸钠组较对照组的活动总距离长、跨格子数多、埋珠个数多、关闭臂进入的次数少、关闭臂探索路程少、关闭臂的探索时间少、社交性和社交偏好性降低(P<0.05),丙戊酸钠加脂多糖组较丙戊酸钠组的活动总距离长、跨格子数多、埋珠个数多、关闭臂进入的次数少、关闭臂探索路程少、社交性和社交偏好性降低(P<0.05)。(6)HE染色和电镜:结果显示丙戊酸钠加脂多糖组额叶皮层组织的细胞损坏较丙戊酸钠组严重,可见较多的小胶质细胞,海马组织的HE染色显示其神经元层数较丙戊酸钠组减少,神经元胞膜模糊不清、数量减少。(7)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IBA1和GFAP的额叶皮层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对照组、丙戊酸钠组、丙戊酸钠加脂多糖组的表达有差异,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丙戊酸组的IBA1和GFAP表达增多,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丙戊酸钠组的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激活、增多。与丙戊酸钠组相比,丙戊酸钠加脂多糖组IBA1和GFAP的表达增多,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丙戊酸钠加脂多糖组的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较丙戊酸钠组激活、增多。结论:发育早期注射脂多糖会使孤独症大鼠模型孤独症样行为加重,提示感染可能是导致ASD儿童症状恶化的原因之一,HE染色、电镜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星形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的异常激活可能与其孤独症样行为加重相关。
其他文献
目的:1.探究棕榈酸对成骨细胞的损伤作用。2.探究利拉鲁肽对棕榈酸导致的成骨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MC3T3-E1(小鼠成骨细胞系)细胞体外培养。(1)通过CCK-8、Western Blot、流式细胞术(FCM)以及荧光显微镜观察活性氧(ROS)以确定棕榈酸刺激的最佳时间和最佳浓度;(2)利用CCK-8、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q RT-PCR)确定利拉鲁肽作用的最佳时间和浓度;然
学位
背景和目的: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的严重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终末期肾病(ESRD)的主要原因,并且其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以惊人的速度增加,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DN的主要病理特征之一就是肾脏细胞外基质(ECM)蛋白积聚,从而导致肾小球系膜区扩张,最终导致肾小球硬化,而肾小球系膜细胞(GMCs)在调节系膜区基质的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对于DN的治疗策略并不能满足现有的需求,寻找新的治
学位
超导体作为一种极有可能实现新一代技术革命的材料,在国民经济、军事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研究人员使用场效应晶体管结构进行电场调制,通过改变载流子浓度来调制超导体的内在特性。因为离子液体在电场传导和载流子浓度调谐中表现优异,所以其在电学调制中被广泛应用为栅极介质材料。但是目前超导薄膜的电场调制结果较为复杂,在样品制备、电学调制的优化以及电学调制对超导性质的影响方面都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学位
胶体马达能够吸收光能等外界能量,将其转化为自身运动,是一种新型的微纳米动力机器,在生物医学、环境治理和工程应用等领域都显示出极大的应用前景。在众多胶体马达中,光驱动的马达调控方式简单、合成相对容易,且光能也是一种绿色的能源,因此在近年来成为研究的热点。基于二氧化钛(TiO2)的光驱动马达是一个常见的研究体系,但材料的合成质量仍有待提高,马达速度可控性有待加强,并且对于其群体行为研究仍不够系统。围绕
学位
微/纳米马达(Micro/nano motors,简称MNMs)是一种能够将不同形式的能量转化为机械运动的“机器人”。它可以负载各种纳米药物,主动运动到病灶部位,进行靶向治疗。与传统的被动靶向运输相比,载药微纳米马达具有主动性的优势,可以极大提高药物靶向治疗的效率。自携带燃料微纳米马达能够将燃料储存在内部,在马达壳体外部附加光热或磁性响应层,当施加一定的外部场刺激(比如光照、超声、加热)时,微纳米
学位
目的研究抗中性粒细胞髓过氧化物酶抗体(MPO-ANCA)相关性血管炎(MPO-AAV)患者血浆来源的外泌体中差异表达的长链非编码RNA(lnc RNAs)在MPO-AAV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在本院风湿免疫科诊断明确的MPO-AAV患者作为病例组,并记录每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伯明翰血管炎活动度评分(BVAS)。并从医院体检中心随机选取年龄和性别
学位
目的:C型利钠肽(C-type natriuretic peptide,CNP)具有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及矿化,促进软骨内成骨的作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23)-23可以抑制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造成骨基质矿化障碍、钙磷代谢紊乱。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和C型利钠肽对骨形成的作用是相互对立的,因此有理由假设一些细胞内信号通路,如丝裂原活化蛋
学位
随着锂离子电池在电动汽车、消费类电子产品等领域的不断应用,开发出长寿命、高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的正极材料成为推动锂离子电池实用化的关键。其中钴酸锂(LCO)自商业化以来就因高振实密度、高理论容量等成为消费类电子产品的首选正极材料。当前,扩大充电电压窗口是提高LCO能量密度的有效策略,却无法兼顾热稳定性和循环稳定性的同步提升,这主要是由于高电压下会发生结构的不可逆相变和表界面的副反应。针对以上问题,为
学位
目的1.探究在多索茶碱(Doxofylline,DOXO)存在时,抗菌药物在体外和体内模型中对革兰阴性菌的抗菌活性的影响。2.探究DOXO对于抗菌药物活性抑制作用的分子机制。3.研究金诺芬(Auranofin,AUR)和异硫氰酸苯乙酯(Phenethyl Isothiocyanate,PEITC)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协同抗菌作用及其机制。材料和方法1.采用药敏实验、时间-杀菌动力学实验,明确在体外模
学位
背景和目的:糖尿病性肝损伤(Diabetic liver injury,DLI)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高血糖导致肝脏糖脂代谢紊乱,诱导肝脏炎症反应,甚至发展为肝纤维化。因此,探究糖尿病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寻找有效的治疗靶点具有重要意义。芍药苷(Paeoniflorin,PF)是白芍总苷(Total glucosides of paeony,TGP)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炎、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