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电压钴酸锂的失效机理和掺杂/包覆改性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g001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锂离子电池在电动汽车、消费类电子产品等领域的不断应用,开发出长寿命、高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的正极材料成为推动锂离子电池实用化的关键。其中钴酸锂(LCO)自商业化以来就因高振实密度、高理论容量等成为消费类电子产品的首选正极材料。当前,扩大充电电压窗口是提高LCO能量密度的有效策略,却无法兼顾热稳定性和循环稳定性的同步提升,这主要是由于高电压下会发生结构的不可逆相变和表界面的副反应。针对以上问题,为改善高电压LCO的电化学性能,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对比研究了固相烧结法、水热合成法和商业产品三种途径获取的LCO的物相形貌和电化学性能,选择具有最高初始比容量的固相烧结法合成的LCO作为本研究的基底材料,但该基底材料的循环稳定性较差,为探究其失效机理,本文通过容量电压微分曲线(d Q/d V),原位XRD和SEM等表征,揭示了LCO在4.6 V高截止电压工况条件下,充电至4.55V左右会发生O3-H1-3的不可逆相变,该相变的累积会使得结构变得不稳定,表面副反应加剧,晶体发生层间滑移,进而导致容量快速衰减。掺杂和包覆是当前改善上述问题从而提升循环稳定性的有效方法。采用Sn掺杂及SnO2包覆钴酸锂(S-SLCO)的策略来对基底材料进行有效调控。电化学测试结果显示,S-SLCO在4.6 V的高截止电压下,以0.5 C(1C=140m A/g)循环100圈后,仍展现出158.97 m Ah/g的容量,容量保持率为77.02%,相比于未改性的基底材料(容量保持率为15.04%)有很大提升。其原因在于,基于Sn掺杂剂的钉扎效应,晶格中[Co O6]八面体发生变形扭曲的程度减少,从而改善了晶体结构中O3-H1-3相变的可逆性。活性材料SnO2的包覆进一步提升了LCO的界面稳定性,同时减少初始放电比容量的损失。采用固态电解质Lil.3Al0.3Ti1.7P3O12(LATP)和氟化物Mg F2双层包覆钴酸锂(ML-LCO)的策略来进一步改善钴酸锂的界面问题。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结果表明,经改性后的ML-LCO的放热温度从224.1℃增加到273.2℃,热稳定性得到有效提升。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显示:ML-LCO在4.6 V下,以0.5 C循环200圈后容量为159.48 m Ah/g,容量保持率为81.10%,且循环500圈后仍有113.70 m Ah/g的容量。这可归因于快离子导体LATP能够提升锂离子在正极材料中的动力学传输速率,氟化物Mg F2可以阻挡电解液中HF对正极材料表面的侵蚀,抑制表面晶格氧和过渡金属离子的迁移,双层包覆的协同作用延缓了不可逆相变的产生,提升了界面稳定性。
其他文献
邻苯二甲酸酯是工业生产中常用的增塑剂,能提升塑料使用性能,但该类化合物会导致人体出现肥胖和生殖方面的健康问题,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化合物之一。经DOP催化加氢生成的1,2-环己烷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HP)不仅具有同样优异的塑化性能,还对环境和生物无害,因此开发一种绿色友好的DOP加氢工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催化剂的设计出发,制备了一种适于DOP催化加氢反应的
学位
以单壁碳纳米管(SWCNTs)和氮化硼纳米管(BNNTs)为代表的一维范德华纳米管由于化学惰性和无悬挂键的表面,被认为是可通过范德华力与其它材料集成的理想平台。中空结构使一维原子晶体(纳米管、纳米线和纳米带)能够填充它们的内部空间,形成独特的同轴一维范德华异质结构,其在新型纳米电子、光电子器件及光电集成系统等方面均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在成功制备高质量BNNTs的前提下,使用具有一维结构的硒(Se
学位
二维碳化钛(Ti3C2Tx MXene)是一种高导电新型二维材料,表面丰富的官能团使其具有良好的可加工性,且有研究证明Ti3C2Tx具有优异的屏蔽效能。为解决Ti3C2Tx纳米片堆叠导致的可利用表面减小以及Ti3C2Tx基材料力学性能较差的问题,本实验通过HCl对Ti3C2Tx分散液进行前处理,引入细菌纤维素(BC)作为增强相,结合减压抽滤和冷冻铸造法制备了兼具高效电磁屏蔽和抗拉强度的Ti3C2T
学位
目的:1.探究棕榈酸对成骨细胞的损伤作用。2.探究利拉鲁肽对棕榈酸导致的成骨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MC3T3-E1(小鼠成骨细胞系)细胞体外培养。(1)通过CCK-8、Western Blot、流式细胞术(FCM)以及荧光显微镜观察活性氧(ROS)以确定棕榈酸刺激的最佳时间和最佳浓度;(2)利用CCK-8、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q RT-PCR)确定利拉鲁肽作用的最佳时间和浓度;然
学位
背景和目的: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的严重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终末期肾病(ESRD)的主要原因,并且其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以惊人的速度增加,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DN的主要病理特征之一就是肾脏细胞外基质(ECM)蛋白积聚,从而导致肾小球系膜区扩张,最终导致肾小球硬化,而肾小球系膜细胞(GMCs)在调节系膜区基质的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对于DN的治疗策略并不能满足现有的需求,寻找新的治
学位
超导体作为一种极有可能实现新一代技术革命的材料,在国民经济、军事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研究人员使用场效应晶体管结构进行电场调制,通过改变载流子浓度来调制超导体的内在特性。因为离子液体在电场传导和载流子浓度调谐中表现优异,所以其在电学调制中被广泛应用为栅极介质材料。但是目前超导薄膜的电场调制结果较为复杂,在样品制备、电学调制的优化以及电学调制对超导性质的影响方面都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学位
胶体马达能够吸收光能等外界能量,将其转化为自身运动,是一种新型的微纳米动力机器,在生物医学、环境治理和工程应用等领域都显示出极大的应用前景。在众多胶体马达中,光驱动的马达调控方式简单、合成相对容易,且光能也是一种绿色的能源,因此在近年来成为研究的热点。基于二氧化钛(TiO2)的光驱动马达是一个常见的研究体系,但材料的合成质量仍有待提高,马达速度可控性有待加强,并且对于其群体行为研究仍不够系统。围绕
学位
微/纳米马达(Micro/nano motors,简称MNMs)是一种能够将不同形式的能量转化为机械运动的“机器人”。它可以负载各种纳米药物,主动运动到病灶部位,进行靶向治疗。与传统的被动靶向运输相比,载药微纳米马达具有主动性的优势,可以极大提高药物靶向治疗的效率。自携带燃料微纳米马达能够将燃料储存在内部,在马达壳体外部附加光热或磁性响应层,当施加一定的外部场刺激(比如光照、超声、加热)时,微纳米
学位
目的研究抗中性粒细胞髓过氧化物酶抗体(MPO-ANCA)相关性血管炎(MPO-AAV)患者血浆来源的外泌体中差异表达的长链非编码RNA(lnc RNAs)在MPO-AAV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在本院风湿免疫科诊断明确的MPO-AAV患者作为病例组,并记录每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伯明翰血管炎活动度评分(BVAS)。并从医院体检中心随机选取年龄和性别
学位
目的:C型利钠肽(C-type natriuretic peptide,CNP)具有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及矿化,促进软骨内成骨的作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23)-23可以抑制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造成骨基质矿化障碍、钙磷代谢紊乱。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和C型利钠肽对骨形成的作用是相互对立的,因此有理由假设一些细胞内信号通路,如丝裂原活化蛋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