弧菌分泌的胞外金属蛋白酶对胶原蛋白的作用机制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inwanga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胶原蛋白是动物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主要组成部分,为皮肤、骨骼、肌腱等结缔组织提供结构框架。胶原蛋白是由三螺旋的原胶原蛋白分子通过分子间各种相互作用以及多种共价交联组装而成,其功能的发挥也依赖于超分子组装过程。胶原蛋白酶是指能够在生理条件下水解天然胶原蛋白的蛋白酶,根据来源不同被分为动物胶原酶和微生物胶原酶。致病性弧菌是人类和某些水生生物的病原体,其分泌的胞外金属蛋白酶与弧菌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根据氨基酸的序列相似性、底物特异性以及结构域组成不同,弧菌胞外金属蛋白酶主要被分为来自M4家族的Class Ⅰ蛋白酶,来自M9A亚家族的Class Ⅱ和ClassⅢ蛋白酶。Class Ⅰ蛋白酶主要通过对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蛋白质的降解或对其他毒素的激活作用参与弧菌的致病过程,并且因其耐热或有机溶剂的特性具有工业应用潜力。Class Ⅱ和Class Ⅲ蛋白酶具有胶原蛋白酶活性,是细菌胶原蛋白酶的重要成员之一,主要通过降解宿主ECM中的天然胶原蛋白组分加速细菌的传播、促进弧菌在宿主中的定植以及其他毒素的扩散,已经被确定为重要的致病因子。尽管已经有许多弧菌胶原酶被鉴定和表征,但对于M9A亚家族弧菌胶原酶降解胶原蛋白的机制研究很有限。不仅如此,由于缺乏结构信息,目前对弧菌胶原酶识别和降解胶原蛋白的机制仍然不清楚。本论文研究了弧菌三种类型胞外金属蛋白酶对胶原蛋白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M4家族Class Ⅰ蛋白酶对胶原蛋白的膨胀作用以及M9A亚家族Class Ⅱ和Class Ⅲ胶原酶对胶原蛋白的降解机制。(1)M4家族Class Ⅰ蛋白酶VP9对胶原蛋白的膨胀作用海洋细菌Vibrio pomeroyi strain 12613分泌的蛋白酶VP9在实验室的前期工作中被鉴定为一个M4家族Class Ⅰ蛋白酶。本研究进一步对VP9进行异源表达和分离纯化,成功地获得了成熟的重组酶VP9,并对它进行了表征。VP9对酪蛋白和明胶有活性,但不能降解Ⅰ型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此外VP9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在pH 5.0-11.0是稳定的,对NaCl、非离子去垢剂以及有机溶剂甲醇等有良好的耐受性,这些特性为发挥其工业应用潜力奠定了基础。VP9虽然不能降解胶原蛋白,但对Ⅰ型不溶性胶原纤维有明显的膨胀作用。在37℃下用10μM VP9处理牛Ⅰ型不溶性胶原纤维12小时后,胶原纤维的体积膨胀了大约八倍。原子力显微镜(atomicforcemicroscopy,AFM)观察和生化实验的结果表明VP9能够特异性降解胶原纤维中的蛋白聚糖,进而引起胶原原纤维的解离和胶原纤维的膨胀。糖蛋白是ECM中与胶原蛋白相互作用的非胶原组分,VP9对糖蛋白也有降解作用。VP9对蛋白聚糖和糖蛋白的降解引起胶原蛋白和ECM的结构被破坏,暗示其具有影响宿主ECM生理功能的致病性作用。此外,VP9对ECM中的非胶原组分蛋白聚糖和糖蛋白的特异性降解而对胶原蛋白无活性的特性暗示着其在皮革加工业的纤维开解和皮革脱毛的工艺流程中可能具备应用潜力。(2)M9A亚家族Class Ⅱ胶原酶VP397对胶原蛋白的降解模式M9A亚家族ClassⅡ胶原酶VP397来源于海洋细菌V.pomeroyi strain 12613。VP397的结构域组成包括激活结构域(activator domain)和肽酶结构域(peptidase domain)构成的胶原酶催化模块(collagenasemodule,CM)和两个附属PPC结构域(pre-peptidase C-terminal domain,PPC domain)。VP397 对多种类型的胶原底物都具有活性,比如鱼胶原蛋白、Ⅰ-Ⅴ型哺乳动物来源的胶原蛋白。通过AFM观察和生化分析,进一步研究了 VP397对牛Ⅰ型不溶性胶原蛋白的降解模式。结果表明VP397通过率先攻击C端端肽(C-telopeptide)破坏胶原纤维的致密结构并解离出原胶原分子片段。VP397偏好切割三螺旋区域肽链中重复的Gly-X-Y三联体中的Y-Gly键,将原胶原片段水解成小肽和氨基酸。此外,结构域缺失突变分析表明,VP397中单独的胶原酶催化模块具有Ⅰ型胶原蛋白水解活性;中间的PPC1结构域无胶原结合或膨胀能力,可能作为铰链区(linker)连接上下游结构域;C端的PPC2结构域有胶原结合能力但无胶原膨胀能力,可能在胶原降解过程中起到胶原结合结构域(collagenbinding domain,CBD)的作用。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了 VP397的胶原降解模式模型。本论文关于M9A亚家族ClassⅡ胶原酶VP397对牛Ⅰ型不溶性胶原蛋白的降解模式研究,为阐明弧菌胶原酶在弧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与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并有助于开发其在工业和医疗领域的应用潜力。(3)M9A亚家族Class Ⅲ胶原酶VhaC的酶学性质和结构M9A亚家族弧菌胶原酶通过降解ECM中的胶原组分与弧菌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然而,目前关于弧菌胶原酶降解胶原蛋白的结构基础和分子机制仍未被阐明。本论文对来自海洋致病性弧菌Vibrio harveyi VHJR7的Class Ⅲ胶原酶VhaC进行了异源表达、分离纯化以及酶学性质研究。作为一个Class Ⅲ胶原酶,VhaC由包含激活结构域和肽酶结构域的胶原酶催化模块(CM)、PKD-like结构域(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like domain,PKD-like domain)以及 C 端的 PPC 结构域组成。VhaC在溶液中以单体形式存在,对鱼胶原蛋白、Ⅰ-Ⅱ型牛来源的胶原蛋白、Ⅲ-Ⅴ型人来源的胶原蛋白以及明胶都具有活性。VhaC胶原酶催化模块CM的晶体结构被解析,分辨率为1.8 A。CM的晶体结构呈马鞍状,与目前M9家族中唯一已知的M9B亚家族梭菌胶原酶ColG的CM的马鞍状晶体结构相似,但VhaC的CM的催化腔更加收缩,并且缺少ColG中的催化辅助子域(catalytic helper subdomain)。此外,小角度射线散射(small-angle X-ray scattering,SAXS)分析表明VhaC各结构域的并排排列导致了其在溶液中呈现一个长而平坦的整体构象,C端PPC结构域通过一段灵活的linker与VhaC的核心区域相连,并向外延伸。本研究首次揭示了弧菌胶原酶VhaC的胶原酶催化模块的晶体结构及其在溶液中的整体构象,为进一步研究其对胶原蛋白识别和降解的分子机制奠定了结构基础,并有助于针对弧菌胶原酶进行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4)Class Ⅲ胶原酶VhaC的胶原酶催化模块对胶原三螺旋分子的结合和催化机制生化实验表明胶原酶催化模块CM是VhaC独立降解三螺旋胶原蛋白的最小单元。通过生化分析、突变分析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等手段,本论文研究了 CM对胶原三螺旋识别和催化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激活结构域在CM对胶原三螺旋分子和胶原纤维的降解中起着底物结合的作用,其中Phe107、Arg153以及Tyr157是CM中参与底物结合的关键氨基酸残基。除此之外,我们的研究结果还证实了 CM对肽底物和胶原三螺旋分子采取不同的识别策略,即肽底物直接由肽酶结构域识别和降解,而三螺旋分子是由激活结构域识别的。此外,CM在动力学模拟过程中表现出持续的构象开合变化。进一步分析CM与三螺旋分子复合物模型的动力学模拟过程表明,随着体系逐渐达到平衡,起始结合于激活结构域的三螺旋分子通过CM的构象闭合运动靠近肽酶结构域的催化中心。结合对肽酶结构域催化中心的关键残基的生化验证,我们提出了 VhaC的激活结构域负责胶原三螺旋分子最初识别,随后由CM的闭合运动驱动三螺旋分子水解的胶原识别和催化机制。这是首次阐释M9A亚家族弧菌胶原酶对三螺旋胶原分子的识别和降解机制。(5)Class Ⅲ胶原酶VhaC的PKD-like和PPC结构域的功能以及VhaC对胶原蛋白的降解机制Class Ⅲ胶原酶VhaC除了包含一个胶原酶催化模块CM外,还含有附属的PKD-like结构域和PPC结构域。结构域缺失突变分析表明两个附属结构域缺失任何一个都会显著影响VhaC对胶原纤维的活性。结构域功能分析表明,PKD-like结构域不能结合或膨胀胶原蛋白,作为一个中间结构域,我们认为它很可能在胶原降解过程中发挥linker的作用连接上下游结构域。VhaC的PPC结构域不具备胶原膨胀能力,但具有明显的胶原纤维结合能力,因而很可能在胶原蛋白降解过程中充当CBD。结构分析显示PPC结构域通过一段灵活的linker与核心区域连接,适合其发挥胶原结合功能。通过AFM观察和生化分析,进一步研究了VhaC对Ⅰ型胶原纤维的降解模式。结果表明,Class Ⅲ胶原酶VhaC展现出与Class Ⅱ胶原酶VP397相似的胶原蛋白降解模式。它们都是通过率先降解C-telopeptide来瓦解胶原原纤维,游离出原胶原分子片段。都以切割胶原蛋白肽链Gly-X-Y重复三联体中Y-Gly键的方式逐步将原胶原片段水解成小肽和氨基酸。最后,结合VhaC的胶原酶催化模块CM识别和催化胶原三螺旋分子的机制、附属结构域在胶原降解过程中的功能以及VhaC的胶原纤维降解模式,我们提出了M9A亚家族Class Ⅲ胶原酶VhaC对胶原蛋白的降解机制模型。综上所述,我们深入研究了弧菌的M4家族Class Ⅰ蛋白酶对胶原蛋白的膨胀机制以及M9A亚家族Class Ⅱ和Class Ⅲ胶原酶对胶原蛋白的降解机制。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层次地理解弧菌胞外金属蛋白酶的致病性作用以及开发它们在应用潜力。
其他文献
随着创业与创新的不断推进以及环境不确定性的持续增加,如何挖掘和利用创业机会来促进组织变革创新、提高组织韧性,是企业顺应创业创新浪潮、应对不确定环境的重要挑战。在这一背景下,企业高层管理者致力于创业型领导实践,敏锐洞察潜在机遇并及时把握市场先机,而该过程往往涉及组织变革创新,通过创造性解决问题、设计新产品或开拓新业务等方式取得创业成功。换言之,创业型领导以机会识别与开发为核心,由此推动组织创新的实施
学位
COVID-19疫情已然成为近年来最受各国政府、人民群众和科研人员关注的公共卫生话题。全球范围内不断上升的确诊病例数加剧了世界各地人们愈发强烈的担忧。在相关研究中,基于流行病学模型的疫情曲线解释性分析和预测问题是数据科学和统计学者所重点关注的主题。相较于历史上的诸多大流行病,COVID-19具有更强大的持续传播能力,并且在大规模抑制措施和疫苗接种背景下、其发展趋势仍然极富变化和不确定性;这些特性也
学位
高强度人类活动使三角洲沉积物的源汇过程以及河口-陆架的沉积地貌塑造过程发生改变,世界各地的河口三角洲正在面临或已经发生系统状态转换。20世纪70年代以来,流域建坝、河道和河口挖砂、航道疏浚、围垦等人类活动已经使珠江三角洲的动力—沉积—地貌过程发生异变,通过沉积记录分析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动力环境和地貌过程的证据,可以为预测三角洲演变及大湾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利用2016年12月和2017
学位
随着传感技术、存储技术以及传输技术的进步,数据的收集方式发生了彻底变化,推动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大数据时代,数据表现出采集速度快、量级大以及结构复杂的新特点.这些新特征为数据的统计分析带来新的挑战.与此同时,为了更真实反映观测数据的特征,统计模型也设计的越来越复杂.因此,传统的统计推断方法——极大似然和贝叶斯方法,可能无法满足实际计算和建模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许多近似贝叶斯推断方法,如加
学位
河流携带淡水、泥沙和污染物等入海,形成冲淡水并引起河口三角洲的冲淤变化。冲淡水为海洋提供营养盐,冲淡水的浊度影响透光度,对海洋生态环境有很大的影响。黄河自古以高含沙量著称,由于泥沙沿岸淤积致使黄河尾闾频繁改道,从北边连接渤海湾的刁口河口,到南边连接莱州湾的清水沟老河口,再到现在的连接渤海中心的现行河口。河口的改道影响入海水沙输运和扩散,进而影响近海水文和海岸冲淤变化。本文综合考虑径流、潮汐、风应力
学位
以二氧化碳(CO2)为化工原料合成高附加值化产品具有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的双重意义,是重要的研究课题。在诸多CO2转化方法中,电催化CO2还原反应(e CO2RR)是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技术路线之一。催化剂作为电催化CO2还原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提高反应速率和产物选择性的关键。本论文通过对铜基催化剂进行设计改性,合成了一系列不同种类的高效电催化剂,用于电催化CO2还原,可以高选择性地将CO2还原
学位
近年来的很多工作都证明了深度学习在很多领域中的优越性,例如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等。该技术中拥有非凡的性能并可以大大减少重复性人工成本。得益于医学图像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辅助的医学诊断成为一种可能。深度学习技术目前在成人病理任务上的尝试屡见不鲜,但在儿童肿瘤病理任务的应用却较为罕见。儿童癌症是造成儿童死亡的一个最主要原因,目前全世界都在面对严重缺少有经验的儿科病理专家的问题,因此开
学位
进化算法是一类具有全局搜索性能的群智能优化方法,主要用于求解非凸、不可微、离散优化问题。差分进化算法是一种改进的进化算法模型,基于不同点之间的复合矢量方向产生新个体,具有一定的启发式搜索特征。它具有基因信息融合好、结构简洁、鲁棒性强等优势,在解决常见的最优化问题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工程和社会实践领域出现的最优化问题规模越来越大、结构日趋复杂,包括差分进化算法在内的经典进化算法
学位
熵是用来研究复杂网络复杂性问题的方法.熵最早由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在1865年提出,1948年香农将其引入到了信息论中,泛指一个系统内在无序程度的度量,之后熵在各个科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研究和应用.于1955年由Rashevsky和Trucco在图论中引入了熵的概念,Mowshowitz对无向图的图熵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自此图熵进入了研究者们的视野,并且对于无向图基于度幂、距离、独立集、特征根等不
学位
青藏高原是全球海拔最高的高原,也是全球自然环境最为极端严酷的区域之一,因此人类对高原极端环境的适应能力与机制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长江-澜沧江源区作为青藏高原高海拔、严寒环境的代表,是高原腹地极端环境的典型区域,对其史前人类活动的研究,就是早期人类占据高原腹地最为极端环境地带的历程与适应过程的研究,其具有特殊而重要的科学意义。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青藏高原古人类适应极端环境的研究已取得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