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澜沧江源区史前人类活动与环境适应研究

来源 :青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y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藏高原是全球海拔最高的高原,也是全球自然环境最为极端严酷的区域之一,因此人类对高原极端环境的适应能力与机制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长江-澜沧江源区作为青藏高原高海拔、严寒环境的代表,是高原腹地极端环境的典型区域,对其史前人类活动的研究,就是早期人类占据高原腹地最为极端环境地带的历程与适应过程的研究,其具有特殊而重要的科学意义。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青藏高原古人类适应极端环境的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但仍存在以下几点不足:1)多数研究集中在河湟谷地、青海湖-共和盆地及祁连山地区,而长江-澜沧江源区的野外调查与研究极为缺乏,导致该区域的古人类活动年代序列、生业方式和环境背景等认识尚不清晰。2)史前人类在高海拔极端缺氧环境生存策略研究较为薄弱,尤其在平均海拔4000 m以上的长江-澜沧江源区更为匮乏。3)缺乏在较大空间尺度上对青藏高原内部不同文化时代、不同区域以及高原内部与外部(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等)联系的全面综合探讨。基于上述问题,本文以长江-澜沧江源区新近调查发现的41处遗址点采集获得的269件各类石制品、462枚陶器残片以及在研究区选取了3处黄土-古土壤剖面(由于塘达和文额剖面受自然或人为作用显著,故选择了沉积稳定、年代序列较好的仲达剖面为主要研究对象)和2处探方,采集获得的16个光释光年代样品、4个碳十四年代样品和289件环境样品为研究载体,运用野外调查、AMS14C测年、OSL测年、粒度、磁化率、炭屑、真菌孢子、花粉、色度以及陶片和石器类型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了长江-澜沧江源区史前人类的活动年代、生计方式和遗址性质及其环境背景,初步揭示了研究区史前人类活动与环境演变间的耦合关系。在此基础上,运用考古集成方法将青藏高原东北部其他地区(河湟谷地、青海湖-共和盆地)的相关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探讨了同一时期不同海拔区域的生业模式(适应策略)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1)本文通过石器类型学分析得出,塘达、歇格、邦布南1号、邦布南3号、邦布南4号、通天河1号、通天河2号、通天河3号、通天河4号、通天河10号、通天河11号、增富曲1号、东扣日阿、仲达、仲达东以及邦布、邦布东四级阶地发现的石制品均为石核-石片工业技术为主的打制石器,通过综合对比同期石核-石片工业遗存确定其年代范围至少处于晚更新世末期(40~30 ka BP),这是本研究确定的最早人类活动时间。晚更新世-全新世早期的12.5~10.0 ka期间炭屑总浓度达到峰值,表明该阶段区域内可能存在有较为活跃的人类活动。石器类型学分析得出,邦布、邦布东三级阶地发现的细石器制品年代大致与西大滩、野牛沟和参雄尕朔同期,说明全新世中期该区域同样存在有人类活动。但这一阶段炭屑总浓度整体偏低,指示通天河干流河谷内人类活动较弱,推测较强的人类活动可能发生在海拔更高的通天河干流及支流流域内。全新世中期晚段(6.0~4.0ka BP)炭屑、粪生真菌浓度逐步增加和该阶段陶片的出现,表明人类活动开始增强。全新世晚期(4.0~2.0 ka BP)炭屑和粪生真菌浓度进一步增加,说明人类活动强度显著提升,且可能延续至历史时期(表现在区域内发现有该阶段陶片)。综上,晚更新世末期、全新世早中期、全新世中期晚段、全新世晚期以及历史时期等多个时段内均有人群在长江-澜沧江源区活动。(2)粒度、磁化率、花粉、色度等环境代用指标结果显示,末次冰盛期(19.0~17.0 ka),中值和平均粒径波动较大,>63μm砂粒含量,分选系数以及L*和a*值均呈高值,<4μm黏粒含量和磁化率呈低值,指示峡谷内沉积环境不稳定,风沙活动强,沉积物分选差,有机质积累少,生物产量低,成壤作用弱且降水少;但发育有云杉为主的暗针叶林,说明当时河谷地带可能是云杉的“生物避难所”,气候相对冷湿。末次冰消期(17.0~10.7 ka),中值和平均粒径,>63μm组分含量,分选系数和L*和a*值均有所下降,而<4μm组分含量和磁化率明显上升,反映出沉积环境较为稳定,风沙活动弱,沉积物分选较好,有机质积累较好,生物产量较高,成壤作用强且降水量有所增加,植被以高寒草原为主,气候较前一阶段有所好转,但整体趋于干冷。全新世早中期(10.7~6.0 ka),中值和平均粒径,>63μm组分含量,分选系数及磁化率较前一阶段有所上升,而<4μm组分含量和L*、a*值则较前一阶段显著下降,表明沉积环境不稳定,风沙活动较强,沉积物分选较差,但降水量,有机质积累及生物产量进一步增加且有古土壤发育,指示区域气候环境变化显著,但整体温暖湿润。全新世中晚期(6.0~2.0 ka),中值和平均粒径,>63μm组分含量和磁化率均达到高值,<4μm组分含量,分选系数以及L*和a*值均达到低值,表明沉积条件不稳定,风沙活动较为频繁,成壤作用较差,但降水丰沛,沉积物分选较好,有机质积累和植被覆盖度高,植被演替为高寒草甸,气候温湿偏冷干。(3)结合各代用指标及区域考古证据发现,晚更新世末期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促使先民已在研究区从事狩猎采集活动,推测狩猎对象为大中型哺乳动物。末次冰消期至温暖的全新世早中期,逐步好转的气候环境促使人类再次进入本区,并通过采用短暂性、高移动的迁徙策略对中小型哺乳动物进行狩猎,以此来适应生物资源相对匮乏的高原环境。全新世中期晚段,随着粟作农业的扩散和畜牧经济的出现,本区形成了以狩猎采集经济为主,畜牧和粟作农业为辅的生业经济格局,而这种逐步多元化的生业模式,促使先民适应了当时的气候环境且可能实现了对高原的常年占据。全新世晚期,得益于西方耐寒麦作农业的传入和畜牧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本区形成了以畜牧-狩猎-麦作-粟作成分共同存在的农牧混合经济系统。这种丰富多样的生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人类适应或应对气候恶化的能力,生活方式逐步向游牧转变。(4)将长江-澜沧江源区(海拔≥4000 m)与河湟谷地(海拔1600~3000 m)、青海湖-共和盆地(海拔2600~3500 m)的生业模式(适应策略)对比发现,晚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早中期,不同海拔区域先民均以季节性频繁迁移的策略从事狩猎采集活动,仅是依靠单一的狩猎采集策略实现对不同海拔区域的初步适应。全新世中期晚段,低海拔地区以粟黍农业为主要生业模式,高海拔地区则以狩猎采集为主要生计方式,不同海拔区域的适应策略产生二元高低海拔分异适应。全新世晚期,不同海拔区域形成了以麦作农业、畜牧和狩猎活动为主的经济形式,而这种自给自足的农牧混合经济促使先民实现了对高原开发利用的全适应。(5)青藏高原东北部晚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晚期不同文化人群通过采用相同或不同的生业策略,适应了高原不同海拔区域的环境,而生产工具与技术革新(如石器技术等)、气候变化、粟黍农业的发展、东西方文化交流(麦类作物和家畜牛羊的传入)以及地理环境是影响不同海区域生业模式(适应策略)呈现差异的主要因素。
其他文献
海岸带是人类社会重要且宝贵的资源,是陆海相互作用和人类活动的活跃地带。砂质海滩占全球非冰冻海岸的三分之一以上,具有极高的社会经济和生态价值。近几十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以及频繁且严重的风暴事件等影响下,海滩侵蚀呈现普遍加剧的趋势。海滩资源减少与日益增长的海滩休闲度假需求之间的矛盾凸显,亟待更加科学且可持续地开发利用海滩资源,必要时需对海滩进行适当地修复或养护。然而,风暴的强度等级与发生频
学位
随着创业与创新的不断推进以及环境不确定性的持续增加,如何挖掘和利用创业机会来促进组织变革创新、提高组织韧性,是企业顺应创业创新浪潮、应对不确定环境的重要挑战。在这一背景下,企业高层管理者致力于创业型领导实践,敏锐洞察潜在机遇并及时把握市场先机,而该过程往往涉及组织变革创新,通过创造性解决问题、设计新产品或开拓新业务等方式取得创业成功。换言之,创业型领导以机会识别与开发为核心,由此推动组织创新的实施
学位
COVID-19疫情已然成为近年来最受各国政府、人民群众和科研人员关注的公共卫生话题。全球范围内不断上升的确诊病例数加剧了世界各地人们愈发强烈的担忧。在相关研究中,基于流行病学模型的疫情曲线解释性分析和预测问题是数据科学和统计学者所重点关注的主题。相较于历史上的诸多大流行病,COVID-19具有更强大的持续传播能力,并且在大规模抑制措施和疫苗接种背景下、其发展趋势仍然极富变化和不确定性;这些特性也
学位
高强度人类活动使三角洲沉积物的源汇过程以及河口-陆架的沉积地貌塑造过程发生改变,世界各地的河口三角洲正在面临或已经发生系统状态转换。20世纪70年代以来,流域建坝、河道和河口挖砂、航道疏浚、围垦等人类活动已经使珠江三角洲的动力—沉积—地貌过程发生异变,通过沉积记录分析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动力环境和地貌过程的证据,可以为预测三角洲演变及大湾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利用2016年12月和2017
学位
随着传感技术、存储技术以及传输技术的进步,数据的收集方式发生了彻底变化,推动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大数据时代,数据表现出采集速度快、量级大以及结构复杂的新特点.这些新特征为数据的统计分析带来新的挑战.与此同时,为了更真实反映观测数据的特征,统计模型也设计的越来越复杂.因此,传统的统计推断方法——极大似然和贝叶斯方法,可能无法满足实际计算和建模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许多近似贝叶斯推断方法,如加
学位
河流携带淡水、泥沙和污染物等入海,形成冲淡水并引起河口三角洲的冲淤变化。冲淡水为海洋提供营养盐,冲淡水的浊度影响透光度,对海洋生态环境有很大的影响。黄河自古以高含沙量著称,由于泥沙沿岸淤积致使黄河尾闾频繁改道,从北边连接渤海湾的刁口河口,到南边连接莱州湾的清水沟老河口,再到现在的连接渤海中心的现行河口。河口的改道影响入海水沙输运和扩散,进而影响近海水文和海岸冲淤变化。本文综合考虑径流、潮汐、风应力
学位
以二氧化碳(CO2)为化工原料合成高附加值化产品具有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的双重意义,是重要的研究课题。在诸多CO2转化方法中,电催化CO2还原反应(e CO2RR)是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技术路线之一。催化剂作为电催化CO2还原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提高反应速率和产物选择性的关键。本论文通过对铜基催化剂进行设计改性,合成了一系列不同种类的高效电催化剂,用于电催化CO2还原,可以高选择性地将CO2还原
学位
近年来的很多工作都证明了深度学习在很多领域中的优越性,例如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等。该技术中拥有非凡的性能并可以大大减少重复性人工成本。得益于医学图像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辅助的医学诊断成为一种可能。深度学习技术目前在成人病理任务上的尝试屡见不鲜,但在儿童肿瘤病理任务的应用却较为罕见。儿童癌症是造成儿童死亡的一个最主要原因,目前全世界都在面对严重缺少有经验的儿科病理专家的问题,因此开
学位
进化算法是一类具有全局搜索性能的群智能优化方法,主要用于求解非凸、不可微、离散优化问题。差分进化算法是一种改进的进化算法模型,基于不同点之间的复合矢量方向产生新个体,具有一定的启发式搜索特征。它具有基因信息融合好、结构简洁、鲁棒性强等优势,在解决常见的最优化问题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工程和社会实践领域出现的最优化问题规模越来越大、结构日趋复杂,包括差分进化算法在内的经典进化算法
学位
熵是用来研究复杂网络复杂性问题的方法.熵最早由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在1865年提出,1948年香农将其引入到了信息论中,泛指一个系统内在无序程度的度量,之后熵在各个科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研究和应用.于1955年由Rashevsky和Trucco在图论中引入了熵的概念,Mowshowitz对无向图的图熵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自此图熵进入了研究者们的视野,并且对于无向图基于度幂、距离、独立集、特征根等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