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围绕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民歌文本,对此阶段民歌中鸟意象的演变历程、艺术特征、“鸟”意象之内涵以及写作技巧,进行勾勒与分析,揭示其在民歌发展史上的地位与作用。本文的绪论确定了选题“汉唐民歌”的所指,即产生于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歌辞与谣辞,指出本文搜罗包含鸟意象的民歌主要来自《乐府诗集》《古今风谣》《云谣集杂曲子》《敦煌曲子词》《古谣谚》《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全唐诗》《全唐诗补编》等集子;并对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作了梳理。正文主要分为三章:第一章:介绍了汉唐民歌鸟意象在各个阶段的文献概况及发展演变,将汉唐九百余年分为三个阶段,对这三个阶段与鸟意象相关的民歌进行剖析,总结了各时期民歌中鸟意象的艺术特征,并且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的看来,两汉至隋唐期间,歌辞形式从四言、杂言发展到五言、七言,并逐渐固定下来,遵循了古代诗文句式发展的规律,既有“诗歌”,又有“曲子词”的形式;同时,鸟意象种类趋于多样化,且意象内涵更为丰富,民歌歌辞从最初描绘鸟类简单生理活动,到后来将鸟拟人化,这种发展加深了禽鸟的文化底蕴、意象内涵。第二章:汉唐民歌中鸟意象所深含的人文内涵颇为丰富,一方面,古代社会发展较缓慢,因而劳动人民产生了得道成仙的观念,又有寄希望于某种征兆上的心理暗示;另一方面,生命情感是人类自然而然产生的,无论是男女双方情爱还是个体生命的情感体验,都值得思考。因而此部分主要讨论了民歌鸟意象的三种内涵,即神秘主义思维、男女情爱象征以及孤独的生命体验。第三章:主要分析了汉唐民歌中塑造鸟意象写作技巧。第一节讨论了“禽言”现象的萌芽,它的崭露头角丰富了民歌鸟意象的表现方式,将人与鸟直接联系起来,创作者以鸟“说人话”的方式表达“人”的思想;第二节分析了鸟意象与其他意象并置现象,认为这一现象的出现体现了鸟与其他生物并存时,作者对禽鸟与人类关系的思考及其审美情趣;第三节探讨了鸟意象营造的修辞技巧,如比兴、象征等。总之,这些艺术技巧丰富了民歌歌辞表达方式,实现了借禽鸟抒情言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