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尼·莫里森两部早期作品《最蓝的眼睛》和《秀拉》的主题探讨及写作风格分析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ing100606510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作家,莫里森无疑是成功的。1993年,她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美国黑人作家。这标志着黑人文学正式登上世界文坛。莫里森最早的两部作品-《最蓝的眼睛》和《秀拉》的问世为她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黑人妇女作家作品题材的一个突破。托尼·莫里森的作品使用诗意化的语言描述了一些从未在其他美国文学作品里出现的黑人女性形象.通过对这两部作品中两位黑人女主人公成长经历的描述,莫里森展示了由白人文化冲击所造成的黑人心灵文化的迷失,及他们对本身经济弱势的忧虑与无助,并着重描述了在种族与性别双重压力下的美国黑人女性。 本文旨在从《最蓝的眼睛》和《秀拉》人手,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共同主题、人物、环境、及语言特色的分析,探讨其早期作品的重要意义。 本论文分成五章:第一章是简介部分。本章主要介绍了托尼·莫里森和她的主要作品。第二章是对《最蓝的眼睛》和《秀拉》的简述。本章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社会和文学背景的介绍及内容简介,探讨了作为莫里森最早的两部小说-《最蓝的眼睛》和《秀拉》对奠定莫里森在黑人文学史上地位所起的作用及其对研究莫里森其他作品的重要意义。 第三章是本论文的重点。本章着重分析了《最蓝的眼睛》和《秀拉》的共同主题,其中包括黑人家庭寻求自我、女性主义、自然、黑人文化、死亡与自我毁灭等。 第四章从这两部小说中的写作手法着手,分析莫里森是如何运用其独特的语言和写作风格来组织句子,揭示复杂人物,发展故事情节,同时并能引起读者兴趣的。 第五章是结论部分。
其他文献
自从有了人类与人类文明,世界种源便成了人类关注的焦点。哲学的观点在以“人”为中心与以“自然”为中心之间左右摇摆。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发端早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古
湘西,对于沈从文具有重要的意义。沈从文自1923年来到北京以后,湘西就已成为他魂牵梦绕竭力打造的文学世界了。上世纪三十年代末,《长河》、《湘行》宣告着其早期竭力打造的
学位
美国当代作家约翰·巴思的小说《漂浮的歌剧》(1956)通过个人在充满敌意与未知世界中的生存,揭示了人生之虚无和存在之荒诞,表明现代人漠视自己与周围的一切以及对生活缺乏兴趣,展
学位
帕尼什瓦尔那特·雷努是现代印地语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在小说创作领域的成绩令人瞩目。雷努是印地语文学中“边区小说”潮流的开创者之一,而他本人又是首次明确提出“边
学位
在美国白人文学的东方主义话语中,华裔的形象一直没有得到正确和正面的描述。充斥于美国文学和大众传媒的刻板形象,将华裔整体地塑造成了异化的“他者”,直接威胁了他们在美国社
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语言教学的新产物,商务英语网络课件为语言学习者,尤其是那些不具备参与课堂面授条件的学习者,带来了诸多的便利,并能够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随着进入
学位
门头沟的文化可以上溯到“北京人”时代,近代又是北京市的老革命根据地,门头沟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但门头沟的文化遗迹有的受到了破坏,有的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所以门头沟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国文化人类学作品涌入中国,冲击着国人的眼球。露丝·本尼迪克特的代表作《文化模式》更是赢得了大批读者,这部作品为人们领略来自异域的风土人情提供了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