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浮的歌剧》中的虚无与荒诞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xi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当代作家约翰·巴思的小说《漂浮的歌剧》(1956)通过个人在充满敌意与未知世界中的生存,揭示了人生之虚无和存在之荒诞,表明现代人漠视自己与周围的一切以及对生活缺乏兴趣,展现出人物在失去信仰之后以及精神无所归依中应当如何勇于承担人的不可避免的本然处境,以确定自己的独特存在。主人公托德·安德鲁斯曾经计划自杀最终又放弃自杀的过程表明,人的生存中不完满的状态预示着虚无的生存处境,扭曲的、随意的、无道德的爱情关系显示出无情感责任的性格缺失;只追寻基于肉体的爱情生活,无信念的生存状态,游离于生活之外的人生体现了空洞的虚无。主人公为维护正义与社会公平秩序的律师职业梦的破灭,感受不到工作和生存的乐趣和意义,从而得出在畸形的社会背景下,精神的麻木和痛苦最终使人生陷入瘫痪状态。面对理性世界的崩溃,死亡成为自我防卫的一种方式。小说中父亲因金钱而自杀一直困扰着主人公托德并导致他企图自杀,并计划炸毁名为“漂浮的歌剧”的船以杀死更多人,不断追究让自己活下去或者自杀的理由。种种经历令托德失去了对生活的信仰,失去了存在中的自由选择以及选择的可能后果和责任,说明逃避是无济于事的,无论活着还是自杀都没有最终理由。小说通过生命中不可避免的死亡展现了现代人对生存环境的不解与困惑。人生存中必然面对矛盾、离异和冲突的处境导致荒诞。战争彻底粉碎了主人公托德对人生和生活的信念,只剩下一个滑稽而猥琐的生命存在。主人公从事的律师职业使他发现致力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司法系统成为黑暗的庇护所和维护少数人利益的工具。主人公的人生原则因此成为不确定的和不断变化的。托德为自己设计了不同的面具,人的自我不同程度的分裂使整个世界中人的生存状态变得荒诞、滑稽。小说呈现了人物对存在荒诞性的体验,表现了后现代社会中人徘徊在无法协调的各种生活矛盾中,极力地寻求解脱,最终又无法摆脱生活的纠缠,屈服于权力之下,精神无所归依。小说不仅在内容上表现了虚无与荒诞,在表现手法上也同样是虚无与荒诞的。小说不仅把生活比作一艘漂浮的歌剧船,也把小说本身比作船上上演的戏剧。小说以断裂、矛盾重重的场景描述方式探索了生活的零碎性、不确定性、虚无和荒诞性。在文本的推进过程中,小说使用了不确定的叙述声音阻碍叙述使读者产生怀疑,剧情呈现出错综的文本世界。小说运用叙述和追忆相结合来伪装身份,用伪装的自我将内心真实的自我与现实割裂开来,用来保护真实的自我。叙述的故事文本与追忆的故事世界交错表达出主人公不确定的世界观。这种虚无荒诞的叙事实际上是现代人虚无荒诞思维模式的结果。小说表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现代人在这个社会失衡的年代对理性与社会进步普遍产生了质疑。后现代社会中人们感情冷漠,精神无所归依;社会各种价值观的畸形存在使人对生活失去兴趣和信仰,灵魂深处感受到的虚无与荒诞让他们无奈地选择,对人生的一切置之不理、冷眼相待,展现了后现代社会理性和精神秩序的崩溃。
其他文献
本文以翻译存在的特殊形式——误译为研究对象,基于俄汉笔译语料分析,采用平行比较法、抽象归纳法、现象剖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明确误译的内涵,厘清误译的外延,辨析全译语境中佳译
在英国文学史上,弗吉尼娅·沃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她的创作成果广泛,涉及到小说、散文、评论、书信和日记等各个方面。在这些创作领域中,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人们常用花园来隐喻国家或一个政治统一体,如斯宾塞的《仙后》和安德鲁·马维尔的园林诗。菲利普·锡德尼更是将他满腔理想付诸于文学创作,追求心目中的完美
在千年之交的日子里回眸过去的世纪,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幸运,这毕竟是千年才能一遇的事。即将过去的20世纪中国,音乐教育以其跌宕起伏的进程、新式音乐教育的大发展、各种音乐
托妮?莫里森作为历史上诺贝尔文选奖的唯一黑人女性得主,将二十世纪黑人文学推至又一座高峰。《乐园》是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第一部小说, 同时也是莫里森“三部曲”的最后
学位
学位
词汇学习策略在中国高中英语学习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对策略这一概念的理解和学生对策略的认识会极大地影响他们在教室中的行为。然而,许多高中英语教学行为并不令人满意
3月23日,索尼中国专业系统集团(以下简称“索尼”)在京发布了面向教育领域的多种专业解决方案,这也是索尼教育解决方案首次对媒体正式亮相。随着网络传输技术和投影显示技术
自从有了人类与人类文明,世界种源便成了人类关注的焦点。哲学的观点在以“人”为中心与以“自然”为中心之间左右摇摆。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发端早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古
湘西,对于沈从文具有重要的意义。沈从文自1923年来到北京以后,湘西就已成为他魂牵梦绕竭力打造的文学世界了。上世纪三十年代末,《长河》、《湘行》宣告着其早期竭力打造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