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男性面孔吸引力对合作、信任、求职以及家庭幸福等具有深刻的影响,已逐渐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内容。有关男性面孔吸引力的理论主要为面孔吸引力的偏好理论,该理论认为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之间在面孔审美上有着统一的标准,并以进化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对其进行了解释。以往的西方研究者已证明了男性的性别二态性、皮肤颜色、皮肤质量、平均化、对称性、面部表情等因素对男性面孔吸引力有着广泛的影响。但关于中国男性面孔吸引力影响因素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影响中国男性面孔吸引力的因素是否与西方的研究结果一致?对该问题的研究将会对面孔吸引力偏好理论提供实证基础。 本论文以中国女性为被试,以FaceGen软件合成三维人脸为实验材料,通过7个实验得出以下结论: 实验1采用单因素组间设计,将三维男性人脸合成男性化和女性化两种,并以西部某大学的女生为被试测量了其在面孔吸引力5级评分量表上的得分。结果证明了性别二态性对男性面孔吸引力有着显著性影响,但这种影响受到文化类型的调节,在西方文化下女性更加偏爱具有男性化面孔的男性,在东方文化下女性更加偏爱具有女性化面孔的男性。 实验2采用单因素组间设计,将三维男性人脸合成皮肤颜色为深黑色和浅白色两种,并以西部某大学的女生为被试测量了其在面孔吸引力5级评分量表上的得分。结果证明了皮肤颜色对男性面孔吸引力具有显著性影响,但这种影响受到关系类型的调节,在长期关系中女性更加偏爱具有浅白色面孔的男性,而在短期关系中更加偏爱具有深黑色面孔的男性; 实验3采用单因素组间设计,将三维男性人脸合成皮肤质量高和皮肤质量低两种,并以西北大学女生为被试测量了其在面孔吸引力5级评分量表上的得分。结果证明了皮肤质量对男性面孔吸引力有着显著性影响,皮肤质量高的男性要比皮肤质量低的男性更加具有吸引力。 实验4采用二因素组间设计,将三维男性人脸合成男性化且正性面部表情、男性化且负性面部表情、女性化且正性面部表情以及女性化且负性面部表情四种,并以西部某大学的女生为被试测量了其在面孔吸引力5级评分量表上的得分。结果证明了性别二态性和面部表情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当女性化面孔的男性呈现正性面部表情时最具有吸引力,其次是男性化面孔的男性呈现负性面部表情,再次是男性化面孔的男性呈现正性面部表情,最后是女性化面孔的男性呈现负性面部表情。 实验5采用单因素组间设计,将三维男性人脸合成平均化和非平均化两种,并以西部某大学的女生为被试测量了其在面孔吸引力5级评分量表上的得分。结果证明了在中国文化下,平均化特征对男性面孔吸引力具有显著性影响,相比于非平均化的面孔,具有平均化特征的男性更加具有吸引力。 实验6采用单因素组间设计,将三维男性人脸合成对称性和非对称性两种,并以西部某大学女生为被试测量了其在面孔吸引力5级评分量表上的得分。结果证明了在中国文化下,对称性特征对男性面孔吸引力具有显著性影响,对称性面孔的男性要比非对称性面孔的男性更加具有吸引力。 实验7采用单因素组间设计,将三维男性人脸合成正性面部表情、中性面部表情和负性面部表情三种,并以西部某大学的女生为被试测量了其在面孔吸引力5级评分量表上的得分。结果证名了面部表情对男性面孔吸引力具有显著性影响,以微笑为代表的正性面部表的男性面孔要比以悲伤为代表的负性面部表情的男性面孔更加具有吸引力,支持和扩大了面部表情的强化理论。 通过以上7个实验,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影响中国男性面孔吸引力的因素与西方的研究结果一致,证实了面孔吸引力偏好理论所认为的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之间在面孔审美上有着统一的标准。同时,本研究的结果还显示,这些因素在具体的影响机制方面可能存在不同文化和不同种族之间存在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