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铸凝固过程宏观偏析形成及外场作用规律模拟研究

来源 :东北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emma880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连铸凝固过程中,因热溶质浮力、晶粒沉淀、坯壳变形等多因素的作用下,枝晶前沿析出的溶质元素随液相流动最终造成铸坯宏观偏析。由于高温连铸过程的复杂性及当前检测条件的限制,传统铸锭凝固实验和连铸试验未能深入了解连铸凝固两相区液相流动与溶质传输行为,而普遍采用的连续介质数学模型无法充分考虑多因素条件下溶质偏析分布特征。此外,对铸坯宏观偏析形成机理尚不清晰且存在不同观点,对机械压下和电磁搅拌等外场作用下中心偏析改善规律尚未真正掌握,铸坯内部质量常得不到有效稳定控制,关键参数选择需通过反复的工业试验获得。为此,本文建立了描述连铸过程的多相凝固模型,阐明了凝固收缩、热收缩、晶粒沉淀、热浮力流动等作用下,连铸凝固组织演变和溶质偏析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以板坯连铸凝固为研究对象,耦合了凝固末端机械压下模型,研究揭示了压下量、压下区间、压下模式和坯壳延展变形对Q345钢中心偏析的改善规律;以方坯连铸为研究对象,耦合结晶器和凝固末端电磁场模型,研究揭示了电磁力作用下液相流动、晶粒迁移、溶质传输等行为特征,以及电磁搅拌参数对SWRH82B钢凝固组织演变和溶质偏析的影响规律。本论文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深入研究分析连铸过程凝固收缩、热收缩、晶粒沉淀、热浮力等作用下的液相流动和溶质偏析行为特征,发现:在凝固收缩作用下,两相区液相向凝固终点流动,以补充相变引起的体积收缩,同时溶质富集的液相从柱状晶尖端向根部迁移,促进了铸坯中心负偏析的形成;在热收缩作用下,柱状晶从枝晶尖端向铸坯表面收缩,在凝固终点附近,因凝固潜热减少,中心温度快速降低,柱状晶尖端收缩速率迅速增加,导致枝晶间溶质富集液相的反向流动,最终在铸坯中心形成正偏析,而在中心边缘附近形成负偏析;在晶粒沉淀和热浮力作用下,初始形核的等轴晶粒从内弧侧向外弧侧沉淀,导致等轴晶区的不对称分布,即在外弧侧晶粒沉淀区形成负偏析,在内弧侧CET附近形成正偏析。随着等轴晶固相网络的形成,晶粒沉淀和热浮力流动不再影响溶质偏析分布,而凝固收缩和热收缩仍然诱导凝固后期的液相流动与溶质传输行为。(2)连铸凝固末端压下对中心偏析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压下量从2 mm增加到5 mm,两相区溶质富集的液相向凝固终点流动速度明显减缓,铸坯中心偏析显著降低;最佳压下区间的起始位置位于铸坯中心液相初始凝固之后,压下结束位置接近于铸坯的凝固终点,压下区间中心液相率为0.95~0.01;在铸坯凝固前期实施压下,凝固终点明显向前推移,而在凝固后期进行压下,铸坯中心偏析得到显著改善;在铸坯完全凝固之后,中心温度仍然快速降低,固相向铸坯表面强烈收缩,导致中心缩孔的形成,而传统的轻压下工艺不足以解决此问题。此外,在机械压下过程中,坯壳延展变形明显改变了两相区液相流动行为,从而影响铸坯中心偏析的改善。(3)连铸结晶器电磁搅拌作用下液相流动、晶粒形核、溶质传输行为的研究表明:经浸入式水口流入的高温钢液因电磁力作用被强制转为水平旋转流动,降低铸流的冲击深度,加强上回旋区钢液直接冲击钢渣界面,明显改变弯月面附近的流场分布;在结晶器底部,旋转流动的钢液诱导产生二次流,促进了形核晶粒向铸坯中心的迁移和柱状晶向等轴晶的转变;结晶器搅拌电流强度从100 A增加到250 A,铸坯芯部热量快速散失,中心等轴晶粒密度明显增加;当搅拌电流强度增至200 A后,中心等轴晶粒密度增加幅度减缓,铸坯等轴晶区扩大程度有限。然而,随着搅拌强度的继续增大,钢液流动速度加快,铸坯边缘区负偏析程度加重。(4)连铸凝固末端电磁搅拌对中心偏析影响规律的研究表明:1.电磁力驱动了钢液的旋转流动,促进了溶质传输和晶粒迁移,明显改善铸坯中心偏析。2.末端搅拌电流强度和液相穴宽度对中心偏析的影响很大,而搅拌速度影响相对较小:液相穴宽度为73 mm时,铸坯芯部蕴含潜热较多,随着电流强度的增加,液相穴温度快速降低,中心偏析明显改善;液相穴宽度降低至61 mm时,两相区的凝固潜热减少,相同搅拌电流强度条件下,中心偏析得到明显改善,但在较大电流强度时,中心偏析呈现反向增加的趋势;液相穴宽度进一步降低至43 mm时,较大电流强度条件下,中心偏析反向增加趋势更加明显,这是由于析出溶质元素的稀释空间有限;液相穴宽度减小至25 mm时,中心偏析逐渐形成,在电磁力作用下,溶质元素仍然向铸坯中心聚集,电磁搅拌效果很弱。因此,末端电磁搅拌最佳液相穴宽度为61 mm,最佳搅拌电流为400 A。与交替式搅拌模式相比,连续式搅拌条件下液相穴的温度更低,对铸坯中心偏析的改善效果更加明显。
其他文献
传统铝电解由于采用消耗式炭阳极而存在碳耗高和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惰性阳极能够克服以上缺点,符合当前铝行业绿色发展的要求,成为铝业界的研究热点。NiFe2O4基陶瓷具有优良的耐熔盐腐蚀性能而成为最具工业化应用前景的惰性阳极材料,但韧性和抗热震性能差,导电性能难以满足铝电解要求。本文通过添加具有金属镀层的NiFe204颗粒构建具有金属网状结构的NiFe2O4基惰性阳极,以期提高其导电性、断裂韧性和抗热
国内外研究人员对Al镇静低合金钢生产过程中钢液、熔渣和耐火材料间的相互作用行为进行了大量研究,获得了显著的成果,为Al镇静钢高效冶炼和钢种质量提升提供了极大的助力。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以Mn为主要合金元素的中高锰钢因其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引起了研究人员的重点关注。由于合金元素含量高,中高锰钢与熔渣、耐火材料等冶金辅助材料间的相互作用及夹杂物的生成和演变行为有着区别于普通Al镇静低合金钢的显著特点
随着电解铝工业的快速发展,大量含有Li、K氧化物的A1203被作为铝电解原料在企业中使用,致使Li和K在铝电解槽中富集,造成铝电解质由传统铝电解质体系向复杂铝电解质体系转变。目前从实际生产情况可知,在铝电解质中高质量分数的Li和K会对电解铝生产产生很大影响,造成电流效率下降,能耗升高,生产过程难于控制等危害,这种影响是持续性的,所以解决复杂铝电解质带来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电解铝行业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加压技术在有色冶金反应和凝固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长足发展,部分加压技术的工业化已经处于成熟阶段。然而,由于钢铁材料冶炼温度较高,加压难度大,加压技术在钢铁冶金领域的研究与应用较少。在钢铁冶金领域,加压最典型的应用是提高钢液中气体元素氮的溶解度,强化其合金化效果,从而进一步提升钢铁材料的性能。近年来,加压技术在钢铁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含氮钢,尤其是高氮钢的制备技术,但加压技术在含氮钢凝固组织演变和
连铸板坯角部横裂纹是影响高强微合金钢连铸坯质量及其连铸生产顺行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以梅钢生产的高强微合金钢为研究对象,分析探讨了连铸坯角部横裂纹成因及其控制技术方向,研究了不同冷却工艺条件下试验钢种的高温热塑性能,并利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揭示了不同连铸工艺条件下结晶器和二冷区内的坯壳凝固热/力学行为;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新型曲面结晶器锥度优化、铸坯二冷高温区晶粒细化控冷技术等研究,并进行了现场工业试验
近年来,稀土在耐热钢中良好的应用效果已得到国内外的一致认可,但稀土耐热钢的连铸生产仍面临诸多困难,严重影响工艺顺行和铸坯质量。由于添加稀土后钢液具有极强的还原性,在使用传统硅酸盐系保护渣进行连铸生产的过程中,结晶器内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渣金界面反应,导致保护渣的成分明显变化,性能不断恶化,无法满足多炉连浇的工艺与质量要求。研究开发适用于稀土耐热钢连铸的新型保护渣势在必行。本论文在总结前人研究工作的基
连铸过程中,源起于结晶器内的铸坯表面缺陷严重影响了连铸生产效率和铸坯质量。结晶器内是一个包含流动、传热、化学反应以及相变等行为的复杂耦合体系,各行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难以准确预测和控制。本文通过结晶器内多相流动、传热与凝固全流程模型的开发为研究结晶器内的动态耦合行为提供了重要手段,该模型基于实际连铸工艺条件,描述了自开浇至稳定浇铸阶段结晶器内弯月面与渣膜的形成以及传热与凝固的连续演变特征,并进一
近年来,随着先进轧机和高效轧制技术的问世,轧制生产线向着大型化、高速化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使得作为轧钢核心装备的轧辊的使用工况变得更为苛刻。轧辊的性能优劣直接影响轧机的生产效率、轧材的表面质量和轧制的成本,因此,对轧辊材质和生产制备工艺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轧辊及冶金行业共同关注的问题。传统单一材质合金轧辊难以同时满足轧制过程对其耐磨性和强韧性的双重要求,而双金属复合轧辊,由于其辊芯和工作层(复合层)
电工钢主要用作电机、变压器等电力转化设备的导磁铁芯,是国民经济建设中应用最为广泛的金属功能材料,是衡量一个国家特殊钢制备水平的标志之一。“中国制造2025”、新一轮农网升级改造及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等国家重大战略计划对电工钢产品提出了更高要求。薄带连铸工艺亚快速凝固和近终成形特点在电工钢组织、织构和抑制剂控制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本文围绕薄带连铸制备高品质电工钢的关键工艺和机理,系统研究了薄带连铸电工钢化
自21世纪初以来,国内钢厂陆续新建包括在建多座大方坯连铸机,相对于传统的中小方坯,大方坯的质量问题更集中体现在铸坯内部质量上。连铸坯的轻压下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中心疏松及中心偏析等铸坯内在质量缺陷。所以,为了提高铸坯内在质量而采用的轻压下技术的使用就变得尤为重要。与轻压下相关的技术有铸坯凝固模型研究、高温铸坯应变模型研究、铸坯偏析模型研究、轻压下制度研究等。针对本钢炼钢厂的轻压下大方坯连铸,建立了凝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