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德性生活——教学道德性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159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教学道德性进行了研究。文章以对教学原点的考察作为贯穿整个研究的线索,第一部分首先回溯了历时态教学的道德性状况,试图从中西文化传统的比较视野中揭示各自教学的内在特征,具体表现为我国教学中的尊德性与道问学、西方教学中的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对峙和融合,由此使教学道德性得以澄明。本部分还探讨了不同传统下确立教学原点的可能与限度,教学场域下个体精神自由的实质化问题,以及道德性超越的需要与可能。接着,论文第二部分借助解释现象学的方法,通过对教学原点的现实把握,力求获得一种教学道德性的现场体验,主要围绕师生观念与课堂互动两个维度展开分析,具体分析了教学道德性体验的可能性与方式等问题。在论文的第三部分,基于对教学原点历史与现实状况的考察,侧重从价值观和个体两个层面对教学原点迷失导致道德性危机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并检讨了师生面临道德性危机的现实处境与应对。论文的第四部分引出德性生活的概念,德性生活作为教学的一种可能生活,为重新确立教学原点提供了最佳的场域,其根本意味着自由,进而在自由基础上表现出理性和道德创造性蕴涵,将教学理解为德性生活,等于为恢复教学的道德性找到一条现实路径。最后,论文第五部分对教学重返德性生活的现实图景作了大致描摹,总体上指出两种实践努力的方向,一是寻求把握教学的思维路径转换,从揭示教学本质走向理解教学存在,二是又从教学本体论反观教学伦理学,检讨教学规范伦理的贫弱,倡导儒家德性伦理的自治方式,以及从胸怀、动力和机制层面探讨了教学自救的可能空间。
其他文献
非正式学习是终身学习的重要形式,与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并且其是实现学习化社会最普遍的学习形式。国内外众多研究者对非正式学习投入巨大的研究兴趣与热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支持下,2009年,中国“校园足球”在全国44个城市的两千余所小学展开,此计划也称为“草根足球”计划。太原市成为试点城市之一,其中的30所小学成为试点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