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公众人物污名化形成机理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mzg_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污名化概念在上个世纪开始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与此同时,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场域因其虚拟性、互动性、匿名性等特性,使得网络空间成为了污名化高频发生地。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结构转型的时期,特有的社会背景使污名呈现出新的样态。随着技术的发展,新兴媒介层出不穷,新的媒介语境带来新的传播样态,污名化的形成机理也将随之而变化。林克和费伦在传统语境下研究个体污名时发现,污名是负面标签、刻板印象、孤立、状态缺失和歧视等元素共存的状态。但在新媒体语境下,这些元素所共存的状态将会被打破。通过对于污名化相关理论的梳理,认为污名化是施加污名者对承受污名者施加的一种使其受到贬低、侮辱的标签,伴随着这种标签的个体或群体都将会受到偏见、歧视甚至社会权利、地位的丧失,同时面对这种不公正的待遇,蒙受污名者将其偏见或歧视内化,造成自身的自我贬抑。论文的研究重点是新媒体语境下污名化的形成机制,通过文献研究法发现媒体语境不仅建构了人们的认知方式,还建构了互动方式。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拟态环境以及标签化的报道方式都对其有重要作用。在新媒体语境下,双向互动的传播方式对于污名化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网状式的传播结构加剧了污名的普遍性和复杂性。根据网络观察和对自愿性公众人物和非自愿性公众人物的案例分析,将公众人物污名化的形成机理分为三个阶段:污名暴露阶段、污名传播阶段以及污名化形成阶段。在污名暴露阶段,污名事件数量激增,曝光主体是新媒体;污名的暴露速度缓慢;在污名传播阶段,污名传播迅猛,易引发其他类型的污名,常常夹杂谣言;在污名化形成阶段,在传播中形成,持续时间短但集中爆发,增加下一个污名事件爆发的可能性。根据污名在形成过程中的特点,从网络空间治理、公众人物、社交网络平台和网民媒介素养角度提出去污名化的策略和建议。网络空间的治理强调政府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和落实、加强对于舆情监测的重视以及加强舆论引导的能力;公众人物要加强对于自身的约束和管理以及污名的应对能力;社交网络平台要加强自身的自律以及实名制的执行;网民要加强分辨和生产信息的能力。
其他文献
鲁迅用近代“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解说曹丕时代“文学的自觉”,他以现实反观历史,在两者的相同处阐述己见。鲁迅时代和曹丕时代有许多相同处,两者都经历了政治的稳定与动荡、思
<正>【丝袜的前世今生】20世纪60年代,设计师MaryQuant带来的迷你裙风潮带领着姑娘们露出丝袜修饰的长腿。丝袜的诞生无疑是时尚界的一个重大突破。在16世纪,欧洲的上层社会
语言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也不断发展,不断变化。这种变化包括: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词形的改变以及词义的转移等。其中词形的改变就包括本文要研究
随着我国改革开发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房地产行业也在快速发展,资金集中管理模式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模式。为了加强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发展,就必须进一步建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理念在于将课程开发活动与具体的课堂教学情景结合起来,以提高课程的适应性,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本文对小学"兴趣英语"校本英语
在新课标的大力推行之下,当前小学语文课堂学生的发言和讨论增加了,气氛活跃,但在这热闹光景的背后也潜伏危机:有的教师忽视了静默思考的力量,使得课堂教学显得过于浮躁。所以本文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岸关系出现松动迹象。当文化交流尚未能正常开展,两岸电影不约而同地从改编对岸作品起步,由此建立起一种特定的互文关系。它从最初的敌意走向艺术的互相
<正>幸福感指标是基于个人的感受、态度和评价而建立的指标,它反映了人们的心理状态——兴趣、意愿、满意程度,通过测量而获得。它能深刻地表达员工的心理状况,有助于了解员
中国是糖尿病人口第一大国,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展迅速,而糖尿病的相关指南是防治糖尿病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本研究对近几年糖尿病相关指南的知晓率、推广方式、效果及不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