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研究输合配穴针刺法对脑瘫大鼠神经行为能力发育及其脑室旁白质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含量的影响,以探讨该种针刺方法在改善脑瘫大鼠神经行为能力方面的作用机制,为输合配穴针刺法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1.材料:(1)实验动物:成熟Wistar大鼠,雌、雄各40只。(2)实验药品:脂多糖(LPS)血清型055:B5,制备成浓度0.1mg/ml溶液。(3)主要试剂:兔抗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2.方法:孕17天大鼠分为LPS组和生理盐水组,孕22天前分娩的仔鼠为早产鼠。孕鼠生产后取子宫和胎盘观察宫内感染情况。早产仔鼠随机分为输合配穴组(A1组)、普通针刺组(A2组)、早产对照组(A3组),生理盐水组足月产仔鼠为足月对照组(B组)。4组仔鼠8天和14天进行翻正反应检测。A1、A2组仔鼠8天开始进行相应的针刺治疗,分别采用输合配穴针刺法和普通针刺法,连续针刺5天后休息两天,至35天停止,取穴参照华兴邦[1]大鼠穴位图谱的研制。21天时A1、A2、A3组中鉴定的脑瘫鼠分别记为(A1′、A2′、A3′组)。三组脑瘫鼠和B组仔鼠分别进行悬吊实验(21天和28天)、斜坡实验(21天和28天)和旷场实验(28天和35天)检测,同时于28天和35天进行脑室旁白质GFAP阳性率测定。结果:1.LPS组孕鼠13只早产,共活产仔鼠59只;生理盐水组孕鼠3只均正常足月生产无死亡鼠,共产仔鼠23只。2.早产LPS组孕鼠子宫壁及胎盘内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3.脑瘫鼠鉴定结果:A1组12只,A2组13只,A3组12只。4.神经行为能力检测:翻正反应8天时B组比其它3组用时明显偏少,而其它3组用时接近;14天时A1组和A2组用时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两组比A3组用时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1天至35天其余三项检测显示针刺两组仔鼠神经行为能力强于A3′组而差于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A1′组仔鼠神经行为能力好于A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仔鼠GFAP阳性率检测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增加A1′、A2′、A3′三组仔鼠脑室旁白质GFAP数量逐渐减少,B组中GFAP数量未见明显改变。而A1′组与A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1′、A2′两组与A3′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脂多糖(LPS)能够导致孕鼠宫内感染,并可诱发仔鼠早产及脑损伤。2.在改善脑瘫大鼠神经行为能力发育方面,输合配穴针刺法优于普通针刺法,其机理可能与该疗法可有效降低脑瘫大鼠脑内GFAP含量,控制其过度增生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