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战先锋”到“文化旗手”——论抗战背景下“鲁迅形象”建构的转变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鲁迅逝世后的纪念活动为依据,就抗战背景下“鲁迅形象”的建构过程进行了全面的梳理,重点突出了被阐释下的“鲁迅形象”的转变过程,即抗战初期由国共两党为首的各方势力共同阐释下的以凸显抗战团结为特点的“抗战先锋”形象,转变为抗战后期在中共独立革命话语体系阐释下形成的“文化旗手”形象,细致描述了前后期“鲁迅形象”塑造过程中内含的不同的建构理路和独特阐述元素,并深入分析了“鲁迅形象”的转变过程及其复杂成因。鲁迅形象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对抗战背景下“鲁迅形象”的演变过程进行梳理与探析,既是对抗战时期这一阶段研究的补掇与深化,又为新时期以来“回到鲁迅”的研究提供了借鉴、铺平了道路。
  本文在查阅大量史料的基础上,首先以1940年为界,对前后期呈现出的“鲁迅形象”进行描述,前期从“鲁迅精神”呼喊下的团结抗战和以鲁迅创作为引导的抗战文学的宣传两方面进行梳理,后期则从纪念活动中的反对国民党暴行主题及“新民主主义文化方向”的“鲁迅形象”塑造两方面进行梳理,展现鲁迅形象建构中的由民族立场出发而塑造的“抗战先锋”形象到由阶级立场出发塑造的“文化旗手”形象的整体过程。其次,本文向内挖掘“鲁迅形象”的建构理路,既包括抗战初期鲁迅被视作“民族解放者”、阐释中不断凸显的鲁迅反帝思想及话语、继承鲁迅杂文传统而兴起的杂文创作热潮,又包括抗战后期鲁迅革命道路及革命指导思想的选择与发展、阶级及政治视角解读下的鲁迅作品,是对“鲁迅形象”构建过程的进一步阐释。最后,深入分析“鲁迅形象”前后期转变的成因,一方面透过国民党做出的一系列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反共行径,揭示国共两党对革命话语权的争夺是造成“鲁迅形象”建构前后期阐释中参与成员、话语内容及目的变化的根本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则探究中共内部领导权力及策略的变更与纠葛,毛泽东、王明代表下的两方政权对领导话语权的争夺及苏联共产国际第三方势力的政策指令都影响着“鲁迅形象”的建构,而作为“胜利方”的毛泽东,其建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话语体系则直接影响了“鲁迅形象”建构中的话语表达。
  从抗战背景下“鲁迅形象”的建构入手,可以有效还原抗战时期的时代面貌,探究民族与阶级立场纠缠中的鲁迅阐释话语的路径及动因,也为以后有关鲁迅形象的再研究提供了借鉴,是鲁迅研究中的有效视点。
其他文献
在二十世纪中期,美国社会出现了以杰克·凯鲁亚克、艾伦·金斯伯格和威廉·巴勒斯等为代表的“垮掉的一代”,他们生活狂放不羁,个性随意叛逆,以其为先锋的垮掉派运动更是对美国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拟以“危机”与“突围”为关键词,以“精神挣扎”为主要线索,并以其文学创作作为重要佐证,试图对“垮掉的一代”整体进行更深入的探究。这既是为二战后风行美国乃至全球的派垮掉找到共同的精神诉求,也是为其具有丰富情感体验的文本,找到“愤世嫉俗地反叛社会”与“不顾一切地流浪上路”之外的解释。
  因此论
本文以古代棋类词汇爲选题,以古代围棋象棋词汇爲研究对象,通过对文献的搜集、整理、词汇筛选等工作对棋类词汇作穷尽性的调查,揭示棋类词汇的整体面貌及其发展变化,展现棋类词汇系统和汉语词汇系统之间相互渗透的动态发展过程,“新词不断産生,旧词不断消亡”是词汇系统发展的基本规律,棋类词汇系统作爲汉语词汇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同样处於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棋类活动産生之後,相应的棋类词汇不断地産生与发展,渐而形成棋类词汇系统。棋类词汇中新造词,有一般新造词、比喻成词、借代成词、传説与典故成词等。而大部分棋类词汇来源於汉语词
唐陆德明所撰的《经典释文》是汇集先唐十四部经典音义的读经字典。其单部音义《春秋左氏音义》异文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爲《左传》异文研究及其他相关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本文以《经典释文》爲研究素材,以《春秋左氏音义》中所标注所有异文爲研究对象,从语言学和文献学相结合的角度对其进行深入探究与分析,力求在前哲研究基础上寻找突破口和创新点。
  本文综合运用统计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先对《春秋左氏音义》中的异文进行了穷尽性的统计与整理,统计出书中异文约871组,并在深入分析每组异文具体成因的基础上将其分门别类,不
梁僧伽婆罗译《孔雀王咒经》、唐义净译《佛説大孔雀咒王经》和唐不空译《佛母大孔雀明王经》爲同经异译,作爲重要的佛教密宗文献,这三种译本里有着大量对应的佛教名物术语词。本论文以三种译本里的名物术语词作爲研究对象,利用梵汉两种语言不同的语音系统和构词特点对其中的音译词、意译词和合璧词进行了较爲全面的考察。
  论文从结构上分三个部分。首先从宏观上考察了《孔雀王咒经》三种译本对应的名物术语词,按其对应的特点分爲“音译方式对应”、“意译方式对应”、“音译意译对应”和“其他”四类,通过对比得出译音方式、语音演变
在汉语方言中存在一些高元音带擦的特殊音变类型,学内通常称其为擦化元音。擦化元音指的是声腔在调制元音的同时,在舌前处或唇部产生近似擦音的阻碍特征,是元音辅音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北部吴语与江淮官话区有着广泛的分布。
  本文选择苏州、丹阳、扬州三方言的高元音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它们的摩擦性质。苏州话历来被认为是吴方言的代表,丹阳地处于江淮官话和吴语的交界地带,扬州话为典型的江淮官话,三者呈现出了吴语与江淮官话的链式地理分布特征。主要采用声学实验的一般方法,以共振峰与频谱为基本线索,通过计算共振峰频率、共
“谁让NP+X”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常用的构式,用来解释某一已然性事件的原因。表释因义的“谁让NP+X”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可以表达责备、无奈、责任、同情等多种情感。这种释因义的“谁让NP+X”是一种特殊构式,且有其特定的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的特点。本文基于汉语语言事实,以“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和构式语法理论为基础,并结合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释因义的“谁让NP+X”进行系统研究。
  在句法层面上,该构式的常项疑问代词“谁”不表疑问,“让”是语义虚化的动词,两者结合紧密,中间不能停顿或添加副词;在变
拟声词,即模拟自然万物声音的词,作为一种独特的词类,其历史悠久,《诗经》305篇中就有50多篇使用了拟声词。与其他词类相比,拟声词所承载的语音特性更加明显。《广韵》收録了近400个拟声词,通过对其研究,不仅可以了解拟声词的语音特点,同时对利用《广韵》进行训诂实践,也有一定的帮助。
  《广韵》中大多拟声词今仍以书面语或方言口语的形式承袭沿用,但字形上有较大改变。《广韵》拟声词以发声对象的不同而分字相记,形音义关系密切,字形繁杂。今拟声词大多采用“节俭”原则,凡发声相同,均共用一个拟声词,字形简便。<
《隶辨》是一本以研究东汉碑刻文字爲主题的字书,大量收录东汉碑刻中具有代表性的讹变隶书文字。本文以《隶辨》爲研究素材,以东汉碑隶爲研究对象,将《隶辨》所收隶书文字拆解爲部件,通过统计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笔画层面和部件层面探讨东汉碑隶讹变的整体特点、趋势和背後成因,以期对东汉碑隶有更加直观的、系统性的了解。最後从使用者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和文字内部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了《隶辨》中的讹变现象。使用者因素分爲五点:一是追求书写简便;二是爲区分字形,或装饰字形,或使字形平衡;三是文字使用者的文化水平;四是倾向於常用字
摘 要: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是珍藏和展示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新西兰著名社会活动家、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路易·艾黎捐赠文物的重要场所,是弘扬国际主义精神的重要窗口,是加强中新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陈列馆丰富的馆藏文物资源是开展国际主义教育、彰显国际主义精神的重要载体,其独特的红色教育资源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党史教育的典型教材。文章从馆藏文物资源和红色教育资源入手,分析了陈列馆开展国际主义教育的背景条件、精神
期刊
探索性少年小说是新时期儿童文学亮眼的实绩之一。从它的发表载体——期刊的角度梳理其发生、发展、嬗变的轨迹是一项有价值的研究工作。本文分析1980年代探索性少年文学崛起的多重动因,认为正是由于现代意义的“少年观”的引领,少年小说从儿童小说中分离出来,同时受到成人文学的牵引和启迪,发表阵地的引领与助推,在突破“教育工具论”的进程中,少年小说大胆地探索,拓展着自己的步伐,呈现出不同于传统儿童小说的风貌,其气象变得雄壮、阔大起来。1980年代的探索性少年小说呈现出多元的审美风貌,本文通过发表在江苏《少年文艺》上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