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GJ在乳腺癌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2.IGSF10在乳腺癌患者中的预后意义研究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rry_jo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IGJ在乳腺癌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背景:转移是导致乳腺癌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探索乳腺癌转移的机制对改善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探索IGJ在乳腺癌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分析TCGA(The Cancer Genome Atlas)数据库中发生转移和未发生转移的乳腺癌患者的差异基因表达谱,筛选出有显著表达差异以及预后价值的目标基因IGJ。利用q-PCR验证IGJ在人乳腺癌和配对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通过q-PCR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IGJ在人乳腺癌细胞株的表达水平。利用IHC检测IGJ在人乳腺癌配对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构建慢病毒过表达质粒,建立稳定高表达IGJ的MDA-MB-231和YCC-B1细胞株,利用CCK-8、侵袭和迁移实验、划痕实验来验证IGJ在乳腺癌中的作用。通过GSEA、KEGG分析、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实验,进一步探索IGJ在乳腺癌中的作用以及作用机制。结果:通过分析TCGA数据库中乳腺癌患者基因表达谱,我们发现相比于未发生转移的乳腺癌患者,IGJ在发生转移的乳腺癌患者中呈低表达。高表达IGJ的患者有更好的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MFS)和总体生存率(OS),同时COX多因素回归分析证明IGJ可作为乳腺癌患者OS(HR:0.62,95%CI:0.423-0.906,p=0.014)和RFS(HR=0.634,95%CI:0.412-0.858,p<0.001)的独立预后因素。相比于正常的乳腺癌癌旁组织以及细胞株,IGJ在乳腺癌的组织以及细胞株中呈低表达,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我们还发现,过表达IGJ可以在体内和体外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转移的能力。IGJ可以抑制乳腺癌细胞中EMT的发生。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及Western blot实验证明,IGJ可以阻止p65的核移位从而抑制NF-κB通路的激活。最后,通过加入NF-κB通路激动剂脂多糖(LPS)进行挽救实验,我们发现IGJ主要通过调控NF-κB信号通路来抑制乳腺癌的增殖和转移。结论:IGJ可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抑制乳腺癌EMT的发生以及侵袭和转移。我们的研究有望为乳腺癌转移提供新的治疗靶点。第二部分IGSF10在乳腺癌患者中的预后意义研究目的: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10(IGSF10)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成员,位于3q25.1。目前,IGSF10在乳腺癌中的作用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探索IGSF10在乳腺癌患者中的预后意义。方法:我们通过应用q-PCR和IHC,检测了IGSF10在乳腺癌细胞和组织中的表达。我们在TCGA数据库中通过筛选纳入了700位具有完整临床病理信息的乳腺癌患者,并分析了IGSF10的临床相关特征。通过进行GSEA,探索了与IGSF10相关的乳腺癌潜在机制和途径。结果:我们发现乳腺癌组织中IGSF10的m RNA和蛋白质的水平显着降低。IGSF10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和肿瘤分期显着相关。此外,根据生存分析,高表达IGSF10的乳腺癌患者有更好的总体生存率(OS)和无复发生存率(RFS)。我们通过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IGSF10是乳腺癌患者OS(HR=1.793,95%CI:1.141-2.815,p=0.011)和RFS(HR=2.298,95%CI:1.317-4.010,p=0.003)的独立预后因素。IGSF10参与DNA修复,细胞周期和糖酵解的过程。同时,IGSF10也与PI3K/Akt/m TOR和m TORC1信号通路相关。结论:IGSF10在乳腺癌组织和细胞株中呈低表达状态,且高表达IGSF10的乳腺癌患者有更好的OS和RFS。IGSF10作为乳腺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可能成为一个新的乳腺癌治疗靶点。
其他文献
背景:糖皮质激素联合环孢素A(CsA&CS)广泛应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炎症性疾病和移植排斥反应的治疗。在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KH)中,有一小部分患者会对这种联合治疗方案产生耐药。当在此方案中加入苯丁酸氮芥(CLB)时,可以改善这类耐药患者的疗效。然而,VKH患者对CsA&CS治疗的耐药分子及CLB逆转耐药的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揭示VKH疾病中CsA&CS治疗的耐药分子以及CLB逆转耐药
研究背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类型,主要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GCB)和活化B细胞(ABC)两个亚型。其中ABC亚型的DLBCL预后较差,NF-κB信号通路的持续活化对ABC-DLBCL细胞的存活起了重要作用。Toll样受体通路是介导NF-κB激活的重要上游通路,MYD88分子是该信号通路中最关键的适配蛋白。在生理情况下,受到外部刺激后MYD88被募集
目的:上皮性卵巢癌作为女性生殖系统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标准治疗方案为肿瘤细胞减灭术联合铂类为基础的一线化疗。紫杉醇作为一线化疗药物,其耐药的发生是导致患者复发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但其确切耐药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索。为阐明紫杉醇耐药机制,我们应用覆盖人全基因组的siRNA文库快速筛选获得紫杉醇耐药上皮性卵巢癌细胞,并以该耐药细胞株为模型通过高通量测序以及数据挖掘等方式探索其紫杉醇耐药机制,为上皮性卵巢
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HORMA domain containing 1(HORMAD1)其对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多西他赛耐药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等方法分析检测HORMAD1在乳腺癌数据库中的表达。收集经过新辅助化疗的TNBC患者的临床病理信息及组织样本,评估其病理缓解情况,IHC染色分析HORMAD1表达。分
前列腺癌是发生在前列腺的上皮性恶性肿瘤,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前列腺癌全球每年新发病例约130万,死亡人数约为35万,是继肺癌之后全球男性恶性肿瘤的第二大病因,是肿瘤特异性死亡的第五大病因。它早期可以表现为无症状,只有在组织学检查时才能诊断。在美国,30%的50岁以上以及60-70%的80岁以上男性可能检测出前列腺癌灶。在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约为1/10万。此外,由于大约80
研究背景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VKH)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以双眼弥漫性葡萄膜炎合并眼外的头痛、耳鸣、听力减退、白斑、脱发、白发和颈部僵硬等症状为主要的临床表现。已有少量的基因被报道在VKH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出现异常的mRNA表达,但是目前尚无VKH患者PBMC的mRNA转录组表达谱数据。目的采用mRNA测序的方法,对VKH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以及健康人的PBMC进行测
背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胶质瘤,约占颅内肿瘤的40%~50%,胶质母细胞瘤是发病率最高的原发恶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其突出特点是高侵袭和易复发等特性。胶质瘤在神经外科领域一直属于难治性疾病,尽管多年来针对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治疗策略进行了很多研究和改进,包括手术、化疗、放疗以及靶向治疗等,但患者的预后并没有显著改善,总体的中位生存期约14个月,存活超过2年的不足10%。进一步阐明胶质瘤,尤其
目的:研究PRDX2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阐明PRDX2和p53蛋白的关系,同时揭示PRDX2在p53蛋白转录后修饰的作用及其具体机制。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及在线数据库的方式分析PRDX2在结直肠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慢病毒转染结肠癌HCT116及LoVo细胞,将实验所用细胞分为NC和shPRDX2两组。用CCK-8,细胞周期,克隆形成实验检测PRDX2对结直肠癌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W
细胞骨架(Cytoskeleton)是细胞内蛋白纤维网络结构,在维持细胞基本形态及内部结构稳定中具有关键作用,同时与胞内多种重要生命活动密切相关。肌动蛋白微丝骨架(F-actin)是三类细胞骨架系统之一,其聚合、解聚及排列呈现高度动态变化。胞浆微丝骨架系统通过LINC复合物与核骨架(核纤层)紧密偶联,调控细胞核结构稳定、染色质结构重塑及基因表达等过程,在细胞正常生理或病理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已有研
胃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每年的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数目均位居前列。尽管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早期筛查得到一定的重视,胃癌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着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是进展期胃癌患者预后仍未得到显著改善,术后五年生存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积极探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分子机制,挖掘胃癌早期诊断和治疗的靶点对于改善胃癌诊疗的临床现状将有着重要的意义。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