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EO数据挖掘及纳米基因传递技术的前列腺癌靶向抑制作用研究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473121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列腺癌是发生在前列腺的上皮性恶性肿瘤,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前列腺癌全球每年新发病例约130万,死亡人数约为35万,是继肺癌之后全球男性恶性肿瘤的第二大病因,是肿瘤特异性死亡的第五大病因。它早期可以表现为无症状,只有在组织学检查时才能诊断。在美国,30%的50岁以上以及60-70%的80岁以上男性可能检测出前列腺癌灶。在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约为1/10万。此外,由于大约80%的前列腺癌起源于前列腺后叶(70-75%的外周带,5-10%的中央带),直肠膀胱陷凹的结构异常常与前列腺癌的局部浸润有关。当肿瘤累及和压迫输精管时,会导致同侧腹股沟和睾丸疼痛和射精痛;当肿瘤累及直肠上段时,输尿管、精囊和输精管壶腹可能会受压,可能导致输尿管受累和随后的上尿路症状;同样,当肿瘤累及膀胱三角区时,也可能导致输尿管口和上尿路交感神经受压;勃起功能障碍提示神经血管束下外侧可能受到侵犯。这些都严重影响人的健康。前列腺癌的治疗分为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局部治疗主要为根治性切除及根治性放疗,但对于中晚期前列腺癌并不适用。全身治疗主要包括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这些治疗方法都会存在较多的并发症,影响患者的预后及生存质量,急需寻找新的治疗方法。生物信息学为我们寻找可靠的治疗靶点提供了希望。生物信息学可以利用的肿瘤信息,并对其分析,并筛选出最佳的差异化表达基因。以筛选出的差异化表达基因作为靶点设计出该靶点的基因干扰质粒,利用构建的质粒对前列腺癌进行靶向基因治疗。肿瘤的发生需要三种基因的调控,即原癌基因、抑癌基因及稳定基因。哺乳动物细胞有许多防御措施来防止基因突变而导致的肿瘤的发生,除非当多个基因同时发生缺陷时,肿瘤才会发生。因此,更为恰当的说法是某一癌基因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了某种作用,而不是导致肿瘤的发生。原癌基因在结构改变或在某种特定的野生型不存在的条件下被激活。原癌基因的激活可以由染色体易位、或在基因扩增或时基因内部调节基因产物活性的关键残基的突变引起,可以促进肿瘤生长,例细胞增殖、粘附、迁移、分化、血管生成、凋亡和防御逃逸等。抑癌基因的作用方式与原癌基因相反,它可以降低突变基因产物的活性。这种对原癌基因的失活作用是对维持其活性所必需的残基的错位配对而产生,错配的结果是其编码的蛋白产生变异。基因治疗在过去近30年已经发展,并且临床专家在临床试验中已经获得了许多经验,但仍然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基因的如何传递至靶细胞也是一个重要挑战。由于基因分子量大子和亲水性质,它们不能通过被动扩散机制进入细胞。此外,由于存在于血浆和肾脏中的各种快速酶促消化、基因对穿过毛细血管内皮的有限穿透能力以及组织细胞的对基因的低效摄取率等,使得将裸基因体内传递至疾病部位存在相当大的挑战。理想的基因载体应具有靶向特异性、容易入胞、携带的基因可以在细胞内持续大量表达;此外,基因载体必须安全,没有任何副作用,并能够大规模生产。为了增加基因治疗的效果,我们构建了表面带有正电荷的磁性纳米粒子作为基因治疗的载体。磁性纳米粒子由于其纳米尺度、较大的比表面积、超顺磁性等忧点,已广泛应用于肿瘤的纳米治疗研究。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我们检测了利用生物信息学筛选的靶点基因在前列腺癌细胞的表达情况,并利用构建的质粒对靶点基因进行沉默及过表达,并利用SLC4A4-Sh RNA、流式细胞仪、平板克隆等实验对前列腺癌的增殖、凋亡、克隆能力等进行验证,证明该靶点的效性。利用构建的磁性纳米粒子与质粒结合后对前列腺癌细胞进行治疗,并验证该纳米粒子的生物安全性。结果表明,我们构建的磁性纳米粒子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较高的基因携载能力;我们利用生物信息学筛选的靶点基因对前列腺细胞的增殖、凋亡、克隆能力等具有强大的作用效果;利用磁性纳米粒子载基因质粒对前列腺癌进行靶向治疗在体内外对前列腺癌细胞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以作为前列腺癌潜在的治疗方式。
其他文献
背景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a reperfusion,IS)导致的失语、偏瘫、神经功能损伤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IS患者神经元损伤是导致患者神经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而神经元损伤较难逆转,因此保护IS患者神经元尤为重要。缺血再灌注诱发的神经炎症反应可直接导致神经元损伤,神经炎症反应还可诱发脑水肿、氧化应激等,进一步诱发神经元损伤,可见,减轻神经炎症反应是保护神经元的一个重要途
第一部分右美托咪定对脓毒症小鼠生存率的影响及肝脏保护作用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DEX)对盲肠结扎穿刺法(CLP)建模下脓毒症小鼠生存、炎症反应和急性肝损伤的影响。方法:105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以下组:(i)假手术组(CON);(ii)CLP诱导肝损伤+生理盐水组(CLP);(iii)CLP诱导肝损伤+DEX组(CLP+DEX)。采用CLP法建立小鼠脓毒症性肝损伤模型。术后0、2、4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但迄今为止,其病理生理机制还尚不完全清楚,还未找到其治疗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深入阐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寻找治疗新靶点并开发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具有很高的经济意义和社会价值。大量研究表明脑缺血后细胞间隙谷氨酸过量释放引起兴奋性毒性在脑缺血刺激后神经元细胞死亡过程中起着非常的作用。过量释放的谷
目的:由于全球变暖引起的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但是,环境温度是否会影响葡萄膜炎引起的免疫应答仍未知。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围绕环境温度升高是否会影响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小鼠模型的炎症表现进行了相关免疫学检测,并对其可能的机制进行了研究。方法:C57BL/6小鼠被饲养在正常环境温度(22℃)或者高温环境(30℃)中适应2周,随后对其使用人视黄醇类结合蛋白进行免疫,建立EAU模型。视网膜
目的:通过基因组学测序、蛋白组学测序与临床组织表达检测筛选下咽癌淋巴转移差异基因,结合临床统计资料分析差异基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通过慢病毒转染后的细胞功能实验及裸鼠足垫成瘤模型探究差异基因在淋巴转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及其可能作用的机制。方法:送检下咽癌淋巴转移及未转移患者肿瘤组织行基因组学、蛋白组学测序,结合GEO数据库筛选淋巴转移差异基因。扩大样本量行RT-PCR、Western blot、免疫组
目的脓毒症(sepsis)是一种由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失调,导致危及生命的多器官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持续的过度炎症反应和免疫抑制。由于脓毒症早期缺乏特异性的症状,导致诊断和治疗延迟,尽管现代医疗的进步及新型药物的研发,改善了脓毒症相关的症状和预后,但是脓毒症在重症监护中仍然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是脓毒症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特征是肺顺应性降低
背景:糖皮质激素联合环孢素A(CsA&CS)广泛应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炎症性疾病和移植排斥反应的治疗。在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KH)中,有一小部分患者会对这种联合治疗方案产生耐药。当在此方案中加入苯丁酸氮芥(CLB)时,可以改善这类耐药患者的疗效。然而,VKH患者对CsA&CS治疗的耐药分子及CLB逆转耐药的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揭示VKH疾病中CsA&CS治疗的耐药分子以及CLB逆转耐药
研究背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类型,主要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GCB)和活化B细胞(ABC)两个亚型。其中ABC亚型的DLBCL预后较差,NF-κB信号通路的持续活化对ABC-DLBCL细胞的存活起了重要作用。Toll样受体通路是介导NF-κB激活的重要上游通路,MYD88分子是该信号通路中最关键的适配蛋白。在生理情况下,受到外部刺激后MYD88被募集
目的:上皮性卵巢癌作为女性生殖系统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标准治疗方案为肿瘤细胞减灭术联合铂类为基础的一线化疗。紫杉醇作为一线化疗药物,其耐药的发生是导致患者复发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但其确切耐药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索。为阐明紫杉醇耐药机制,我们应用覆盖人全基因组的siRNA文库快速筛选获得紫杉醇耐药上皮性卵巢癌细胞,并以该耐药细胞株为模型通过高通量测序以及数据挖掘等方式探索其紫杉醇耐药机制,为上皮性卵巢
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HORMA domain containing 1(HORMAD1)其对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多西他赛耐药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等方法分析检测HORMAD1在乳腺癌数据库中的表达。收集经过新辅助化疗的TNBC患者的临床病理信息及组织样本,评估其病理缓解情况,IHC染色分析HORMAD1表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