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D88二聚化抑制剂ST2825破坏Myddosome复合物的组装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探索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1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类型,主要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GCB)和活化B细胞(ABC)两个亚型。其中ABC亚型的DLBCL预后较差,NF-κB信号通路的持续活化对ABC-DLBCL细胞的存活起了重要作用。Toll样受体通路是介导NF-κB激活的重要上游通路,MYD88分子是该信号通路中最关键的适配蛋白。在生理情况下,受到外部刺激后MYD88被募集到激活的受体上,从而通过TIR-TIR相互作用MYD88与受体发生异二聚化,同时两个MYD88分子之间发生同二聚化,然后形成的MYD88寡聚物可进一步募集IRAK,促进Myddosome复合物的形成(该复合物包括MYD88,IRAK4,IRAK2和IRAK1)。该复合体经过磷酸化和泛素化等一系列调控反应后,并触发下游NF-κB和JAK-STAT3信号通路的活化。而MYD88 L265P突变是ABC亚型DLBCL患者中最常见的致癌突变,且往往提示预后较差。与天然MYD88不同,含有L265P突变体的MYD88寡聚物可以在没有外部刺激的情况下,触发Mydsomesome组装和NF-κB信号的组成性激活,对维持ABC DLBCL细胞存活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抑制MYD88活性可能成为治疗DLBCL的一种有效手段。合成拟肽化合物ST2825可以抑制MYD88二聚化,有可能在表达L265P的DLBCL肿瘤细胞中破坏Myddosome复合物的装配,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本课题选用含L265P突变的DLBCL淋巴瘤细胞株(OCI-LY10和TMD8)为研究模型,旨在检测通过破坏Myddosome复合物装配能否抑制该类肿瘤细胞的生长,及研究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高分子量(HMW)沉淀物组分实验在细胞内部原位检测ST2825对MYD88寡聚化的影响。用ST2825处理携带L265P突变的DLBCL细胞系,使用WST-1检测法评估细胞活力,DAPI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B实验和启动子报告基因检测实验检测NF-κB活性。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研究BTK和MYD88之间的关联。使用Calcu Syn软件分析评估ST2825和其他抑制剂联用的协同作用。结果:在HEK293T细胞中表达了与荧光蛋白mCitrine连接的野生型MYD88 TIR或L265P突变体TIR,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显示mCitrine-TIR突变体强烈聚集,而野生型mCitrine TIR并没观察到这种现象。此外,用ST2825处理后,mCitrine-TIR突变体的聚集被明显抑制。另在HMW沉淀物组分实验中,ST2825处理后OCI-LY10和TMD8细胞中的沉淀与裂解物中内源性MYD88水平的比率显著降低,表明在ST2825处理后,MYD88的聚集程度显著降低。上述结果说明ST2825可以破坏L265P驱动的Myddosome装配。经ST2825处理的OCI-LY10细胞72小时的细胞存活率呈浓度依赖性降低,5μM ST2825的抑制率约为50%,10μM的抑制率约60%,20μM的抑制率约70%(P<0.01),在TMD8细胞中也观察到了相似的结果,而MYD88野生型的SU-DHL-4细胞的抑制率仅为约20–25%。用ST2825处理48小时后,OCI-LY10和TMD8细胞中凋亡细胞百分比显著增加(P<0.01),但在SU-DHL-4细胞中未观察到显著差异。通过DAPI染色也在OCI-LY10和TMD8细胞中观察到了特征性的凋亡形态变化,而在SU-DHL-4细胞中则没有。上述结果显示出ST2825对L265P ABC-DLBCL细胞起到明显的增殖抑制和促凋亡作用。ST2825处理后会导致L265P-DLBCL细胞(OCI-LY10和TMD8)中磷酸化/总IκB的比例降低,并减少了依赖于NF-κB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转录水平(P<0.01),同时ELISA检测到ST2825处理后细胞株中IL-10和IFN-β的分泌显著降低(P<0.01)。进一步的免疫共沉淀实验显示MYD88与BTK之间相互结合,该结合被ST2825打破。在药物协同实验中,ST2825和BTK抑制剂联合处理细胞株,Calcu Syn软件分析计算的CI值大多小于1,表明两者联合存在协同效应。NF-κB荧光素酶相对活性检测结果显示与单独使用每种药物相比,联合用药对NF-κB活性有更强的抑制(P<0.01)。另外,ST2825和BCL2抑制剂ABT-199两药联用的细胞毒性更高,较高剂量的ST2825(≥1.3μM)和ABT-199(≥0.5μM)可以发挥协同作用。流式细胞分析也显示这种联合给药增强了对两种细胞系的促凋亡作用(P<0.01)。结论:本研究首次报告了合成小分子化合物ST2825可以破坏L265P驱动的Myddosome装配,从而介导L265P DLBCL细胞增殖受抑和凋亡增加。潜在作用机制可能包括NF-κB活性受抑,IL10和IFN-β产生减少,以及MYD88与BTK的结合被破坏。此外,Myddosome组装破坏和BTK或BCL-2信号抑制剂联合用药对ABC DLBCL细胞可以起到协同杀伤作用,其协同机制可能与对NF-κB活性的更强抑制或更强的促凋亡作用相关。这些发现提示靶向抑制Myddosome组装的合成拟肽化合物可以考虑作为靶向抑制剂,具有临床转化的潜力,L265P DLBCL以及可能由激活的MYD88信号驱动的其他B细胞肿瘤患者,可能从中获益。
其他文献
目的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一种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的疾病,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继发性脑损伤的方法。研究表明,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RNA,LncRNA)在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发育及其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前期研究表明LncRNA-AK046375在
目的下咽癌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头颈部恶性肿瘤之一,预后较差。放射治疗是下咽癌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在保留器官功能上有明显优势。随着近年来放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就提高放疗疗效进行了多方努力,但下咽癌的疗效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为局部复发或者区域淋巴结复发。复发的原因可能是部分肿瘤细胞在放疗过程中不断突变,逐渐对射线产生了抵抗。因此,放射抵抗是目前下咽癌治疗的主要障碍之一。故探究下咽癌的放疗抵抗机制,寻找预
第一部分基于平扫CT影像学定义良性脑出血背景 早期血肿扩大约占脑出血的三分之一,与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因此,确定哪些患者会扩大(或哪些不会扩大)对指导临床诊疗至关重要。如何识别那些低扩大风险的患者,并把他们排除在抗血肿扩大治疗的临床试验之外,将有利于临床实践和临床研究。目的 提出“良性脑出血”的定义,并探讨良性脑出血、血肿扩大与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采集2011年7月至2017年2月入院的脑
背景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a reperfusion,IS)导致的失语、偏瘫、神经功能损伤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IS患者神经元损伤是导致患者神经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而神经元损伤较难逆转,因此保护IS患者神经元尤为重要。缺血再灌注诱发的神经炎症反应可直接导致神经元损伤,神经炎症反应还可诱发脑水肿、氧化应激等,进一步诱发神经元损伤,可见,减轻神经炎症反应是保护神经元的一个重要途
第一部分右美托咪定对脓毒症小鼠生存率的影响及肝脏保护作用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DEX)对盲肠结扎穿刺法(CLP)建模下脓毒症小鼠生存、炎症反应和急性肝损伤的影响。方法:105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以下组:(i)假手术组(CON);(ii)CLP诱导肝损伤+生理盐水组(CLP);(iii)CLP诱导肝损伤+DEX组(CLP+DEX)。采用CLP法建立小鼠脓毒症性肝损伤模型。术后0、2、4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但迄今为止,其病理生理机制还尚不完全清楚,还未找到其治疗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深入阐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寻找治疗新靶点并开发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具有很高的经济意义和社会价值。大量研究表明脑缺血后细胞间隙谷氨酸过量释放引起兴奋性毒性在脑缺血刺激后神经元细胞死亡过程中起着非常的作用。过量释放的谷
目的:由于全球变暖引起的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但是,环境温度是否会影响葡萄膜炎引起的免疫应答仍未知。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围绕环境温度升高是否会影响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小鼠模型的炎症表现进行了相关免疫学检测,并对其可能的机制进行了研究。方法:C57BL/6小鼠被饲养在正常环境温度(22℃)或者高温环境(30℃)中适应2周,随后对其使用人视黄醇类结合蛋白进行免疫,建立EAU模型。视网膜
目的:通过基因组学测序、蛋白组学测序与临床组织表达检测筛选下咽癌淋巴转移差异基因,结合临床统计资料分析差异基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通过慢病毒转染后的细胞功能实验及裸鼠足垫成瘤模型探究差异基因在淋巴转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及其可能作用的机制。方法:送检下咽癌淋巴转移及未转移患者肿瘤组织行基因组学、蛋白组学测序,结合GEO数据库筛选淋巴转移差异基因。扩大样本量行RT-PCR、Western blot、免疫组
目的脓毒症(sepsis)是一种由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失调,导致危及生命的多器官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持续的过度炎症反应和免疫抑制。由于脓毒症早期缺乏特异性的症状,导致诊断和治疗延迟,尽管现代医疗的进步及新型药物的研发,改善了脓毒症相关的症状和预后,但是脓毒症在重症监护中仍然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是脓毒症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特征是肺顺应性降低
背景:糖皮质激素联合环孢素A(CsA&CS)广泛应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炎症性疾病和移植排斥反应的治疗。在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KH)中,有一小部分患者会对这种联合治疗方案产生耐药。当在此方案中加入苯丁酸氮芥(CLB)时,可以改善这类耐药患者的疗效。然而,VKH患者对CsA&CS治疗的耐药分子及CLB逆转耐药的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揭示VKH疾病中CsA&CS治疗的耐药分子以及CLB逆转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