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在快速城镇化中出现了土地紧缺、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等多种问题,使得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状态迫在眉睫。紧凑城市理论成型于西方上个世纪中后期,在本世纪除逐渐被国内学者所接受和认知。紧凑城市提倡的高密度活动、土地的混合利用、高效率发展等概念内涵对于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和深远的意义。通过对国内外紧凑城市的相关文献的梳理、分析和总结,结合国内城市的现状,本文对紧凑城市的内涵进行了凝练与概括,分为四个部分:一是较高的城市密度,城市密度的提升意味着单位面积内的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的攀升,使城市的无秩序蔓延得到控制,利于城市外自然环境的保护以及外部空间的发展;二是土地的混合使用,土地的混合使用意味着“高效和不浪费”,对城市的每一寸土地进行填充挖掘,使其都能得到其最优价值的体现;三是较高的城市运行效率,紧凑城市的构建需要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寻求城市运行最低成本,寻求最佳运行效率的紧凑程度;四是较好的城市生活质量,城市的主体归根结底是人,如何提升城市中居民福祉、提升生活质量,是紧凑城市的重要内涵之一。合肥是安徽省省会,是泛长三角地区重要的节点城市,对于连接东西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合肥市紧凑度的动态演变进行分析和研究,为实现城市的紧凑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也为其他同等规模城市的紧凑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通过对紧凑城市概念和内涵的研究分析,结合合肥市发展的现状条件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了2000—2018年的合肥市紧凑度,分析其动态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合肥紧凑程度在前期增长较快,在2009年后增长速度放缓,但整体仍呈现上升趋势。对城市紧凑度影响机制进行充分地分析与研究,方可提出行之有效的优化策略。依据多种技术方法,通过对合肥市的现状条件和发展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得到,城市扩张下的二维面积仅仅影响形态紧凑程度,空间紧凑度是提升紧凑度的主导因素,城市运行效率、生活质量以及政府的调控引导都能推进紧凑度的合理提高。因此本文提出确定合理的城市密度分区、TOD模式导向下的交通组织、功能混用下的土地开发模式、合理的紧凑城市发展政策等优化策略来促进合肥市的紧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