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稠油黏度高、密度大、流动性差等特点,使其采输难度与生产成本加大,因此必须降低其黏度、改善流动性。稠油掺稀是国内外常用的降黏方法之一,但该工艺存在稀油用量大、稀油与稠油混合不均匀、甚至常因稀油含蜡量较高而影响混合油品质等问题。为此,本文围绕掺稀比与掺稀温度、加剂量与加剂温度、降黏剂复配比例三方面,研究稠油掺稀降黏、添加油溶性降黏剂及其复配剂对稠油掺稀降黏的作用效果,以期改进稠油掺稀的降黏效果,减少掺稀过程稀油用量。主要研究工作和认识如下:(1)采用相关规范标准及配套仪器设备,测试分析LD16-3S稠油与稀油的基本组成、流变与黏温特性。结果显示:稠油为普通稠油,含蜡量为0.61%,稀油含蜡量为20.47%,油样均不含水;温度升高,稠油黏度减小;温度低于30℃,稀油蜡晶析出。(2)实验研究掺稀后的黏温特性,分析影响掺稀降黏率的主要因素;实验研究加剂量与加剂温度对油溶性降黏剂降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油黏度随稀油掺入量增加而减小,降黏率随温度升高而减小;1#降黏剂的最佳加剂条件为1600 mg/L与40℃,2#降黏剂的最佳加剂条件为2000 mg/L与50℃,1#降黏剂对30℃下稠油作用效果更优,2#降黏剂对20℃下稠油作用效果更优。(3)配置掺稀10%稠油,改变加剂条件与降黏剂复配比例,实验研究单一与复配降黏剂的增效作用。结果显示:1#降黏剂的最佳加剂条件为1600 mg/L与50℃;2#降黏剂的最佳加剂条件为1200 mg/L与50℃;比较复配后的降黏剂在其各自最佳加剂条件下对掺稀10%稠油的作用效果,FP64降黏剂在20℃时的降黏改进效果最优,降黏率相当于掺稀比为60%时的降黏率;FP82降黏剂在30℃时的降黏改进效果最优,降黏率相当于掺稀40%时的降黏率;复配降黏剂的作用效果优于单一降黏剂的作用效果,通过对降黏剂进行复配,能在减少加剂量、降低加剂温度的同时,降低混合油黏度。(4)研究降黏减阻的管流改进效果,在模拟输送条件下,对比掺稀改进前后混合油压降,说明掺稀降黏减阻输送改进的效果。结果显示:20℃时,混合油单位管长的压降相对于稠油最多能减小97.4%,相对于掺稀10%稠油最多能减小92.3%,30℃时分别最多减小95.6%与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