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选择皮肤非结核分枝杆菌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初步了解该类疾病的临床特征、易感菌种分布及相关诊治信息。方法:回顾性研究本中心自2011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时间段内明确诊断为皮肤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的病例资料,按纳入标准筛选入组病例。分析临床相关信息,包括人口学、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特征;通过组织培养和生化试验、抗酸染色、分子生物学方法(包括利用分枝杆菌通用引物Hsp65和特异性引物16sRNA进行PCR后测序比对,以及PCR-RFLP)对分枝杆菌进行菌种分离与鉴定;结合药敏试验结果进行治疗,观察疗效并随访。结果:本研究共入组25例皮肤非典型分枝杆菌病患者中,女性患者13例,男性患者12例。疾病诊断时的平均年龄为52.7岁。感染最常累及的部位是上肢(60%);皮损形态描述以结节(76%)最为常见;外伤占感染诱因第一位(24%);存在免疫抑制状态的患者占20%;32%患者居住于沿海地区;24%患者为水域工作人员。组织病理中70.83%呈现肉芽肿性炎症改变,12.5%形成小脓肿。经组织病理抗酸染色查见菌体结构占35.29%。所有菌种均在培养基上生长,100%涂片抗酸染色阳性,分离自25例患者的菌株通过PCR-RFLP或PCR后进行DNA测序鉴定结果为,M.marinum 36%, M.abscessus 12%, M.haemophilum 12%, M.intracellulare 8%, M.szulgai 8%, M.parascrofulaceum4%, M. shigaense4%, M.colombiense4%, M. conceptionense4%, M.chelonae 4%,M. kumamotonense 4%。包含11种菌,其中RunyonⅠ为1种菌(9.09%);RunyonⅡ为3种菌(27.27%);RunyonⅢ为4种菌(36.36%);RunyonⅣ为3种菌(27.27%)。慢速生长型分枝杆菌占72.72%。25例患者均采用抗菌药物治疗,64%患者治愈,36%患者持续治疗中。结论:25例皮肤非结核分枝杆菌患者以中老年发病居多。皮疹多发于上肢,结节样皮损较多见。外伤及免疫抑制状态为可能的诱因。感染性肉芽肿为常见的病理表现。结合组织培养及分子生物学方法能准确鉴定常见或少见的非结核分枝杆菌。其中M.marinum、M.abscessus、M.haemophilum为最常见的三种菌种。药敏试验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药物不良反应需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