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和乡村是构成社会两个紧密相连的组成部分。城乡关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以及社会大分工的产物,自从城市出现后,城乡关系便随之而产生。城乡生态环境被认为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空间,城乡安全状况直接影响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和资源退化带来的生态威胁在我国已引起高度警觉,生态安全问题由此成为理论与实际都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现场调查和收集有关统计资料,对研究区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从中解析影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开展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研究提供背景支持。其次,在探讨生态安全的概念及生态安全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环境特点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根据生态安全评价标准的基本要求、来源及标准值的选取原则,构建了快速发展期城乡—体的“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模型及相应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突出反映城乡生态服务功能、经济发展以及农业安全方面的特征。运用熵权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值,同时采用安全指数法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把单项指标进行综合,确定综合指数,最终得出综合安全值,并且建立了生态安全程度划分标准,将生态安全度分为5个等级,0-30,30-50,50-70,70-90,90-100,分别对应十分安全、较安全、预警、较不安全、不安全五种状态。将城乡生态安全评估理论方法应用于长沙城乡区域,评价得出1999年至2009年间长沙生态安全状态变化及生态安全等级。长沙生态安全水平总体处于一般安全状态,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由43.6上升至61.4,生态安全呈现上升趋势,分析得到影响长沙城乡生态安全的10个主要敏感因子。应用GM(1,1)灰度预测模型和情景分析法预测研究区域的生态安全发展趋势,发现改变压力和状态层敏感因子,能够显著提升城乡生态安全,为提出具体的调控策略提供了依据。结合GIS方法以及景观学理论对长沙城乡区域发展提出了生态斑块廊道调控策略和生态安全政策调控策略。本文确定了一套城乡生态安全的指标体系,可作为今后该类型区域的生态安全评价的参考。然后根据生态安全评价的结果和已有的资料对长沙城乡不同功能区域存在的生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今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与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