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盐油料植物再生体系的建立和耐盐生理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mmmmmmmmmmmmmmmm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滨锦葵(Kosteletzkya virginica(L.)K.Presl ex Gray)是多年生多用途的优良耐盐草本经济植物,与其它的能源植物相比,具有较高的耐盐性,可以作为生物柴油原料。再生体系的建立是改善海滨锦葵种子营养成分和油分品质的前提条件。通过对海滨锦葵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的研究,结果表明:1.海滨锦葵茎段外植体较好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组合为MS+KT1.5 mg/L+IAA2.0 mg/L或MS+6-BA4.0 mg/L+IBA0.2 mg/L+Inositol50 mg/L。2.海滨锦葵愈伤诱导不定芽的较好培养基组合为MS+NAA2.0 mg/L+2iP5.0mg/L和MS+NAA0.5 mg/L+2iP5.0 mg/L。3.海滨锦葵腋芽分化不定芽的较好培养基组合为改良MS(含2倍有机营养)+KT0.4 mg/L+IAA1.0 mg/L。MS基本培养基中适当提高有机营养的含量对腋芽的增殖有促进作用,实验中以有机营养的含量为基本培养基2倍时效果较好。4.不定芽在1/2 MS的培养基中附加IBA1.0 mg/L生根最好。   胁迫被认为是影响植物生长和作物产量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对于大多数植物来说,盐害主要是由于体内(特别是地上部)积累了过量Na+所致,而如何维持植株(特别是地上部)[K+]/[Na+]平衡则成为植物耐盐性的重要机制。蓖麻(Ricinus communis)具有很强的耐盐性,温室条件下,300 mmol/L NaCl处理没有对其生长造成明显影响。本实验比较了NaCl处理后栽培蓖麻(淄蓖6号)和天然生长于滨海盐碱地的野生蓖麻体内K+、Na+的分布特点,叶绿素荧光参数,以及植株生长状况和叶片渗透势对NaCl处理的响应。结果显示:(1)野生蓖麻具有明显的喜盐特性,100 mmol/L-1 NaCl处理后生长显著好于对照,栽培蓖麻则不明显。(2)NaCl处理后蓖麻叶片可以通过渗透调节来适应盐胁迫,野生蓖麻的渗透调节能力强于栽培蓖麻。(3)NaCl处理后蓖麻能够维持较高的K+吸收和向地上部运输的能力,并将吸收的Na+积累在根和茎内,阻止其向叶片运输,进而维持叶片的K+/Na+平衡。(4)从Na+净吸收角度看,野生蓖麻对Na+的吸收能力高于栽培蓖麻,但其对K+的选择性吸收能力更强。(5)蓖麻通过维持盐胁迫下光系统Ⅱ的稳定性,进而维持较高的光合电子传递速率。上述实验结果显示:蓖麻的耐盐性机制在于促进K+的吸收和向地上部运输,进而维持叶片的K+/Na+平衡;通过维持光系统Ⅱ的稳定性进而维持盐胁迫下叶片的光合速率。  
其他文献
ZigBee技术是一种新兴的近距离、低复杂度、低功耗、低数据速率、低成本的无线网络技术。它的出发点是希望能发展出一种易布建的低成本无线网络,同时其低耗电性能使产品维持6
随着技术的进步,基于CMOS工艺设计和实现毫米波集成电路成为可能并受到关注。片上传输线作为毫米波集成电路中重要的无源器件,因其可以方便地实现电感和电容的功能,得到了广泛的
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我国6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因此提高水稻产量已成为农业生产上一项主要任务。产量是一个复杂的数量性状,构成产量的三要素包括
近些年来,我国流通产业区域差异性发展水平一直保持持续化状态。在阐述我国流通产业整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我国流通产业的差异性发展水平,并从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
利用生物控制的方法来抑制外来种入侵带来的负面效应,是一种广泛认可的绿色,高效,节能的方式。外来种互花米草的入侵给江苏海滨生态系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为了研究生物控制方
混沌具有类随机性、不可预测性、对初始状态及控制参数的极端敏感性等一系列优良特性,这些特性与密码学的许多要求是相吻合的。因此将混沌密码应用于信息安全领域成为一个重
对全集成连续时间滤波器的研究是当前国内外微电子、电路与系统学界研究的前沿课题,其在通信、电子测量、自动控制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数模混合信号处理及通信集
Ⅲ族氮化物作为带隙从0.7eV到6.2eV连续可调的直接宽带隙半导体材料体系,拥有优越的物理、化学性质,是发展近红外-可见-紫外波段半导体光电子器件的优选材料,研究Ⅲ族氮化物的生
最近几年,随着微波频谱资源的日趋紧张,毫米波电路与系统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与此同时,半导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带动了毫米波电路也由波导转向平面集成技术。混频器作为毫米波系
本论文研究了部分耗尽SOI MOS器件、模型及器件模型参数提取方法,主要内容如下:   1)对SOI技术的应用、发展现状及前景进行了阐述,总结了SOI技术的优点以及问题。总结了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