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原则下的《平凡的世界》言语互动分析

来源 :黑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74042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原则是廖美珍教授基于法庭互动话语的分析所提出的语用新原则,通常用于解释言语行为和言语互动。同时他也认为,目的原则也同样适用于其他机构话语和日常话语的分析。电视作品中的话语虽然以一种特殊的言语行为形式存在,但其本质仍符合日常话语的基本特征。因此,这种言语互动也可以运用语用学的方法进行分析。本文尝试性地将电视作品中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言语互动与语用目的原则结合起来。作者选取由路遥同名小说改编的获奖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中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言语互动作为研究语料。这部作品反映了陕北地区的农民在面对困难时坚守最初梦想,勇往直前的精神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本文以廖美珍教授提出的目的原则为理论基础,对获奖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中言语互动的目的关系、目的层次、目的与话语连贯、目的与互动中的修辞以及目的的实现结果五个方面对语料进行分析论述。经过对语料的分析,作者不仅证明了目的原则同样适应于电视剧中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言语互动,而且也体现出在电视剧《平凡的世界》语料中,目的关系决定互动结构,当说话人和听话人处于不同目的关系时,互动结构有所不同。说话人和听话人会根据互动的需要选择恰当的目的层次,当说话人或听话人先表达出互动的总目的时,他们会采取自上而下的目的层次,否则他们将采取自下而上的目的层次。电视剧中说话人和听话人为了实现互动目的会经常使用重复、打断、疑问、委婉语等修辞。本文一方面证明了目的原则的广泛适用性和强大解释力,为研究电视剧中的言语互动提供了新的视角,另一方面可以指导互动双方在日常互动中更好地实现言语互动交际目的。
其他文献
对隐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长久以来传统隐喻理论把隐喻看做是一种修辞格。但这种将隐喻看做语言现象的传统隐语观,自从1980年莱考夫和他的同事从认知角度提出了新的隐
本世纪初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中阶段课程改革始于2004年。实践证明,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实践主体——教师,“教师至关重要,改革最终发生在教室中”(
转喻的研究伊始于亚里士多德时期,最初被认为是用某事物的名称替代与其相关的相近事物的名称的一种特殊修辞手段。随着近年来认知科学和认知语言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转喻的认
系统功能语法将语言视为一个包括语义、词汇语法和音系/字系的多层次系统,各层次之间依次存在体现关系,即语义由词汇语法体现,词汇语法由音系/字系体现。因此,本研究认为作为语义
系统功能语法的语篇功能主要涉及主述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系统。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主位系统包括主位选择,主位突显,多重主位等子系统。从小句的“选择就是意
细读乔伊斯文本不难发现其笔下的主人公们总是处于迷失状态,对自我身份的迷失和不确定迫使他们不断追寻。追寻主题始终贯穿于乔伊斯作品之中。然而在都柏林这个瘫痪中心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