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New Quest for the Main Thread into The Waste Land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ppat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荒原》被誉为"现代主义的宣言书",现代主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要求读者的积极参与,另一个特点是艾略特提出的现代作品的"内在复杂性".这首划时代的长诗正是这些观点的生动体现.自1922年《荒原》问世以来,人们就在以各种方式解读它.如何从看似混乱无序的各片断中找出联系,牵出一条贯穿全诗的主线成为人们热衷探讨的话题之一.关于《荒原》的主线,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即"骑士寻找圣杯"和"个人精神世界的崩溃与重组过程".这两种主线各有优点,但前者难以解决"荒原"缺水却有水的矛盾;后者难以统御全诗.针对这种情况,该文重新探讨《荒原》,试图另辟蹊径,找出一条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主线.该文试人论证艾略特创作《荒原》时作为一个非基督徒的基督教视角入手:首先根据精神分析的理论找出艾略特基督教思想的根源,即超我和集体无意识;接着采用排除法从侧面论证艾略特的在督教视角;随后通过对艾略特创作历程的回顾及庞德和艾略特本人的评述从正面确认他创作《荒原》时的基督教视角.从基督教视角审视《荒原》,我们发现了一条基督教主线,即"罪—遭上帝离弃—地狱—救赎".然后,该文以大量例证和详细列表论证了这条基督教主线对各片断的整体驾驭能力,并通过逐一对《荒原》各种水体的分析论证了这条主线能够解决"荒原"上缺水却有水的矛盾.该文最后还讨论了《荒原》的宗教影响及艾略特宗教思想的局限性.《荒原》的发表开辟了艾略特的宗教成长之路,并且为西方社会重新燃起了信仰之火.然而,它却没有能够指引人们最终走出《荒原》.评论家们试图通过艾略特基督教思想的局限性来找出其失败的原因.作者却认为,既要承人艾略特基督教思想的局限性,又应肯定它在那个特定的混乱时代中的进步意义.由于"荒原"现象仍然存在于当今社会,这方面的研究也就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听力理解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使用的重要方面。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传达式听力理解过程被看作是一个被动的、接受性过程。随着信息理论的发展,人们对听力理解过程的
帕特里克·怀特1973年因其长篇小说《暴风眼》的巨大成就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是迄今为止唯一获该奖项的澳大利亚作家。他一生著作颇丰,创作了大约十二部长篇小说,两部中短篇小
在现今众多的外国小说家中,约翰·斯坦贝克作为近代美国文学的代表作家广为中国读者知晓。中国文学界对斯坦贝克研究成果丰富,但大都停留在对斯坦贝克小说的内容分析解读和写作
写作是大学英语学习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也是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中较为薄弱的一个环节.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策略的运用情况,该文比较了不同写作水平的学
该文在阐述了语境的广狭含义之后认为,语境适应是导致经济社会乃至任何一个社会语言改变的文化内力.因此,语境适应理论是该文的理论基础.为了考察经济对语言的影响,该文以近
该文在借鉴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大学非英语专业不同年级的英语学习者的词汇能力和词汇学习策略作了实证调查.研究的目的在于调查:1)不同阶段词汇接受性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