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帕特里克·怀特1973年因其长篇小说《暴风眼》的巨大成就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是迄今为止唯一获该奖项的澳大利亚作家。他一生著作颇丰,创作了大约十二部长篇小说,两部中短篇小说集,一部诗集,十部剧本,一部自传以及林林总总的各类文章。但在他获奖之前很少有评论家去关注他,甚至在澳大利亚他的声誉远不及当时风头正劲的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亨利·劳森。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后,他的作品开始风靡全球,被认为是和乔伊斯、劳伦斯等齐名的现代主义作家。 论文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简单介绍怀特小说语言和叙事的主要特点。第二部分围绕怀特诗性化语言阐述了他的遣词造句、句法结构方面的特色。他经常重复一些词语和短语,使用能够反映现实的形象性词语,甚至创造一些加后缀的新词。他小说的句法结构显得零碎不堪,经常用一个从句、短语,甚至一个词作为一个句子。而象征和隐喻等修辞手法也被他大量使用。笔者认为他的语言晦涩难懂、意象深刻,突破了传统语言规范的束缚,完全抛弃了劳森的现实主义风格,但同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第三部分集中探讨怀特的叙事策略。他广泛使用第三人称有限叙事视角,以人物作为叙事立场。而音乐和绘画创作手段的使用使他的叙事结构表现为平面化、同一场景的重复化;再加上心理叙事艺术的使用使得他的叙事结构更加支离破碎。心理叙事是怀特小说艺术的特色之一。他糅合了人物的内心独白和自由间接引语,利用人物跳跃式的联想、幻觉充分反映和表现了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怀特独特的叙事表现了他把握社会现实的本领以及对人性和人际关系的深刻领悟,但同时也增加了读者阅读困难。论文结尾部分再次指出怀特独特的语言、叙事风格以及小说中描写的澳大利亚生活使读者感到陌生、困惑。 本文建立于对他两部短篇小说集《不幸的人》和《鹦鹉》研究基础之上,试图从他的语言风格和叙事策略两方面来探讨他的小说艺术特色,从而为读者找到较好的途径去深入理解他的小说艺术魅力以便更好地阅读他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