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代谢组学探讨炎症性肠病及其湿热证实质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来源 :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11122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炎症性肠病及炎症性肠病湿热证代谢特征;黄芩苷对实验性结肠炎湿热证大鼠血浆代谢物的影响。方法:临床研究:于2020年5月至2021年7月在江苏省中医院,招募活动期炎症性肠病患者(IBD组),包括IBD湿热证(IBD-DH组)和IBD脾虚证(IBD-SD组)、功能性腹泻患者(FD组)、健康志愿者(Con组)。收集所有患者和健康志愿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基本信息及晨起空腹静脉血浆、晨起空腹第2次尿液;记录炎症性肠病患者C反应蛋白、粪便钙卫蛋白、IL-6、TNF-α结果。运用基于超高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ultra-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igh-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UHPLC-HRMS)和三重四极杆质谱(triple-quadrupole mass spectrometry,TQMS)的拟靶向代谢组学技术,首先以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观察炎症性肠病患者血浆、尿液代谢特征,并进行血浆差异代谢物与C反应蛋白、粪便钙卫蛋白、IL-6、TNF-α相关性分析;其次以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观察功能性腹泻患者血浆、尿液代谢特征;以功能性腹泻为对照组,观察炎症性肠病患者血浆、尿液代谢特征;最后以炎症性肠病脾虚证为对照组,分析炎症性肠病湿热证患者血浆、尿液代谢特征。实验研究:50只雄性SD大鼠,分为常温空白组(RNC组)、湿热空白组(DNC组)、实验性结肠炎湿热证组(DAT组)、实验性结肠炎脾虚证组(RST组)、黄芩苷组(DHG组:DAT+黄芩苷),每组10只。RNC组:在常温、常规湿度,自由饮水,普通饲料的条件下喂养。DNC组、DAT组、DHG组:在高脂高糖饲料喂养,自由饮用蜂蜜水(200g/L),每日9h高温、高湿的条件下诱导湿热证模型,其中DHG组大鼠每日给予2ml黄芩苷(100mg/kg)灌胃。RST组:在常温、常规湿度,饱食1天(普通饲料),禁食1天,均不禁水,每日在水温30~32℃游泳至力竭,8个循环。从第10天开始每只大鼠每天给予2ml的番泻叶浸液(200g/L)灌胃的条件下诱导脾虚证模型。DAT组、DHG组、RST组:每只大鼠均单次直肠给予1ml的5%TNBS(100mg/kg)与无水乙醇按照比例1:1配制的混合溶液,诱导实验性结肠炎模型。通过观察大鼠体质量、体毛色泽、饮食摄水量、粪便形态、结肠组织形态损伤、结肠病理表现,评估实验性结肠炎湿热证模型、黄芩苷对实验性结肠炎湿热证大鼠的影响;运用基于UHPLC-HRMS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各组大鼠血浆代谢组学特点,探讨湿热证实质及黄芩苷对实验性结肠炎湿热证的影响。结果:1.本研究共招募到60例IBD患者(湿热证、脾虚证各30例)、23例功能性腹泻患者、30名健康志愿者。共收集到IBD患者血浆样本60份(湿热证、脾虚证各30份)、尿液样本30份(湿热证、脾虚证各15份);功能性腹泻患者血浆样本23份,尿液样本20份;健康志愿者血浆样本30份、尿液样本15份。2.基本资料比较结果:炎症性肠病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年龄、性别、BMI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功能性腹泻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年龄、性别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炎症性肠病组与功能性腹泻组比较,年龄、性别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炎症性肠病湿热证组与炎症性肠病脾虚证组比较,年龄、性别、BMI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情程度构成比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健康志愿者比较,炎症性肠病患者代谢特征:IBD组与Con组比较,在血浆和尿液中分别筛选出73种、98种差异代谢物。差异代谢物主要包括酰基肉碱、芳香族氨基酸代谢产物、甘油磷脂类物质、氨基酸、糖代谢中间产物等。其中ACar 16:1、ACar 18:1、ACar 20:4、LPC P-18:0、苹果酸等物质的丰度显著增加;PC 33:3、甘氨胆酸、马尿酸、对甲酚、对甲酚硫酸盐等物质的丰度显著降低。ROC分析,提示乳酸、L-谷氨酸、ACar 18:1是IBD潜在诊断标志物。血浆差异代谢物中PC 38:7-sn1与粪便钙卫蛋白呈负相关;ACar 18:2与IL-6呈负相关。尿液中黄尿酸、高香草酸、苹果酸、α-酮戊二酸等物质的丰度降低。伴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疲劳症状的IBD患者血浆差异代谢物,以芳香族氨基酸代谢产物、酰基肉碱为主,与IBD代谢特征保持一致。4.与健康志愿者比较,功能性腹泻患者代谢特征:FD组与Con组比较,在血浆和尿液样本中,分别筛选出50种、32种差异代谢物。差异代谢物主要包括酰基肉碱、甘油磷脂类物质、胆汁酸、糖代谢中间产物。FD患者血浆中乳酸、L-谷氨酸等物质的丰度增加;甘氨脱氧胆酸、吲哚丙酸等物质的丰度降低。尿液中甘氨鹅脱氧胆酸、甘氨脱氧胆酸、5-甲氧基吲哚-3-乙酸等物质的丰度显著下降。通过ROC分析,血浆中3-(3,4-二羟基苯基)-2-甲基-L-丙氨酸、3-羧基-4-甲基-5-丙基呋喃戊酮酸可以作为FD潜在的诊断标志物。5.与功能性腹泻患者比较,炎症性肠病患者代谢特征:IBD组与FD组比较,得到48种血浆差异代谢物,69种尿液差异代谢物。差异代谢物主要包括脂肪酸、酰基肉碱、芳香族氨基酸代谢产物、胆汁酸、甘油磷脂类物质。血浆中ACar 6:0、PC 24:0、5b-胆甾烷-3a,7a,12a,24,25-戊醇、3-甲氧基苯邻二酚等物质的丰度显著降低;甘氨胆酸、甘氨鹅脱氧胆酸等物质的丰度增加。尿液中皮质酮、5-羟基-N-甲酰基犬尿氨酸等物质的丰度显著降低。血浆差异代谢物中ACar 6:0、5b-胆甾烷-3a,7a,12a,24,25-戊醇可作为鉴别IBD和FD的潜在诊断标志物。6.炎症性肠病湿热证患者代谢特征:与IBD脾虚证相比,在IBD湿热证血浆中筛选出28种差异代谢物,尿液中筛选出15种差异代谢物。差异代谢物主要包括芳香族氨基酸及代谢产物、甘油磷脂类物质。血浆中PC 16:120:4、PC 18:020:4、LPC 16:0-2、LPC 3:1、L-色氨酸、酪胺、3-羟基丁酸酯等25种物质的丰度增加;吲哚乳酸的丰度降低。ROC分析,发现吲哚乳酸、酪胺、L-色氨酸、LPC 16:0-2、PC 38:7-sn1、衣康酸等物质可以区分湿热证和脾虚证,且有望成为IBD湿热证潜在诊断标志物。在尿液中发现5-羟基-N-甲酰基犬尿氨酸、吲哚乳酸等物质的丰度明显降低。7.实验研究结果:与常温空白组比较,湿热空白组大鼠结肠组织形态损伤评分呈上升趋势且伴有炎性细胞浸润。与实验性结肠炎脾虚证大鼠比较,实验性结肠炎湿热证大鼠结肠组织形态损伤评分呈上升趋势且病理损伤更为严重。其差异代谢物主要体现在甘油磷脂类物质、芳香族氨基酸代谢产物、胆汁酸等物质。其中LPC 22:4、LPC 16:1、甘氨猪胆酸、L-犬尿氨酸等物质的丰度增加;脱氧胆酸、PC36:4、SM d33:1、SM 33:1、二氢吲哚等物质的丰度降低。黄芩苷不仅可以改善大鼠精神、活动、汗出、体毛色泽等湿热证表现,也可以降低实验性结肠炎湿热证大鼠血浆中LPC 16:1的丰度、增加PC36:4的丰度。结论:1.IBD中三羧酸循环、丙酮酸代谢、甘油磷脂、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等代谢途径受到扰动。此外,差异代谢物还主要体现在酰基肉碱、芳香族氨基酸代谢产物、胆汁酸等物质。其中乳酸、L-谷氨酸、ACar 18:1、LPC P-18:0等物质的丰度显著增加;甘氨胆酸、马尿酸等物质的丰度显著降低。2.IBD作为与炎症、免疫密切相关的器质性病变,与肠道功能性疾病FD相比,具有更为丰富的特征性差异代谢物,其中血浆ACar 6:0、5b-胆甾烷-3a,7a,12a,24,25-戊醇丰度变化尤为突出。就不同证型而言,IBD湿热证中L-色氨酸、LPC 16:0-2、PC 18:020:4、酪胺、皮质酮等物质的丰度显著增加,可用于区分湿热证和脾虚证。我们的研究表明,甘油磷脂类物质、芳香族氨基酸代谢产物丰度改变不仅可能是IBD湿热证的物质基础之一,也反映了 IBD这一疾病与IBD湿热证的共同代谢特征。3.动物实验表明,实验性结肠炎湿热证大鼠血浆差异代谢物主要体现在甘油磷脂类物质、芳香族氨基酸及代谢产物、胆汁酸等物质。其中LPC 16:1、甘氨猪胆酸、L-犬尿氨酸等物质丰度增加;L-苯丙氨酸、脱氧胆酸等代谢物的丰度降低,且LPC 16:1、L-犬尿氨酸等是实验性结肠炎湿热证潜在诊断标志物,这与人类炎症性肠病湿热证代谢特征高度一致。黄芩苷对实验性结肠炎湿热证大鼠血浆中的甘油磷脂代谢有一定调节作用。综上,本研究为明确炎症性肠病及其不同证型的特征性代谢产物及代谢通路、阐释中医药治疗IBD湿热证作用机制、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治疗原则,奠定了一定的科学基础,提供了初步客观化依据。
其他文献
目的:外耳道真菌病是外耳道皮肤的一种浅表性真菌感染性疾病,临床非常多见。其病原真菌鉴定多依赖于以培养为主的形态学分类方法,但常面临菌种难以培养、检出率低、鉴定者主观性强等不足,导致延误诊断,影响后续治疗,甚至引发严重的并发症。目前,本病的治疗以广谱抗真菌药物外用为主,然而本病易于反复,迁延难愈,对患者造成很大困扰,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可导致耐药及外耳道菌群失调。因此,寻找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的非抗菌药
信息时代,自主学习已经成为人们的必然选择,信息技术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支持力度越来越明显。可视化技术正是利用人们对于视觉的感知和认知的智能反应优势,为自主学习提供支撑,解决在线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学习者内在自主学习能力局限,引起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策略选择不当,学习效率低下;外在环境因素造成的学习者无法掌握自己的学习状态,不能充分利用学习资源,甚至是“学习迷航”等。可视化技术作为呈现信息
目的:通过以彭氏眼针观眼识病理论为指导,用球结膜微循环检测仪观察健康人群与中风病上肢屈肌痉挛患者左眼肝胆区白睛络脉特点,比较两组人群白睛络脉量化后各指标的差异性,同时观察中风病上肢屈肌痉挛患者经过眼针康复疗法干预后左眼肝胆区白睛络脉、中医证候评分、上肢痉挛情况、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
目的:躯体变形障碍(Body Deformation Disorder,BDD)是整形科常见的心理疾患,为了更好的明确整形人群中BDD的患病情况,提高整形从业人员对此疾患的认识,急需对并BDD筛查工具躯体变形障碍严重等级量表(BDD-YBOCS)进行本土优化,并对其进行信效度检验。通过对门诊就诊的整形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患病率的统计,进一步明确各类整形患者中BDD的发病情况及可能的相关因素。此外
两性聚合物因其优异的化学性能、生物相容性及可调控的电荷性质而被广泛应用于药物递送、防污涂层和制革加工等多个领域。其中,将两性聚合物应用在绿色的无铬鞣制革工序中,通过调节坯革的电荷性质以及纤维网络状态,可有效改善无铬鞣制革中存在的化学品吸收率低、成品革品质及功能性差、工艺操作复杂和生产效率低等问题。但现有的两性制革化学品多由石化材料制备,受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限制,且目前关于无铬鞣配套两性化学品的研究多
研究目的1.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单盲、平行对照方法,观察冠心平治疗老年稳定性冠心病(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CAD)合并颈动脉斑块(Carotid Artery Plaque,CAP)的临床疗效,探究其抗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2.动物实验:通过ApoE-/-AS模型小鼠,研究冠心平对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的干预作用,并从Klotho/FGF21/FGFR1轴角度
背景: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导致进行性关节破坏、畸形和功能障碍。目前临床上治疗药物一定程度能减缓RA的进展,然而伴有诸多不良反应。传统中医在痹证治疗上有悠久的历史,中医药具有多靶点、高安全性等优势,或可从中开发寻找RA治疗的补充和替代药物。姜黄素具有抗炎、抗氧化等特性,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诸多研究表明,姜黄素在RA治疗中显示出较好的疗效。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姜黄素可改善佐剂
第一部分:祛风宣肺汤通过减少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治疗感染后咳嗽的实验研究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在感染后咳嗽发病中的作用及祛风宣肺汤的干预作用。方法:将8-12周龄的Balb/c雌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C组)、LPS联合香烟烟雾模型组(PIC组)、祛风宣肺汤干预组(QFXF组)、NE抑制剂干预组(NEi组)、DNA酶干预组(DnaseⅠ组)。PIC组使用香烟加锯木屑点燃置于染毒缸内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