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替格瑞洛(Ticagrelor)是新型的抗血小板药物,属于可逆性的腺苷二磷酸(ADP)P2Y12受体抑制剂。该药本身具有活性,起效迅速,而且血小板抑制率较高,然而由于其具有较低的溶解度而导致生物利用度偏低。为此,本研究拟将其制备成纳米混悬液,以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度。但是纳米混悬液长期稳定性不佳,因此本研究进一步将替格瑞洛纳米混悬液制备成微丸,从而提高其长期稳定性和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并且更适用于工业化生产。方法: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UV)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了替格瑞洛的体外分析方法,并对两种分析方法进行线性、精密度和回收率考察。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稳定剂、采用沉淀法和高压均质法相联合的方法制备替格瑞洛纳米混悬液。在此方法下,考察了搅拌时间、均质压力、和替格瑞洛的浓度等因素对粒径(Size)、分散指数(PDI)和电位的影响。为了对纳米混悬液进行表征,将其进行冷冻干燥。采用X射线衍射法(XRD)和红外光谱扫描法(IR)对其晶型和结构分别进行了分析,利用UV考察了其饱和溶解度和体外溶出度,并从外观形态、Size及PDI三个方面考察了纳米混悬液的稳定性。以PVP-K30为粘合剂、通过流化床底喷包衣技术将纳米混悬液喷至空白丸芯表面制得载药微丸,并以羟丙甲纤维素(HPMC)为隔离材料、滑石粉为抗粘剂包隔离衣。以微丸的溶出度为主要指标,考察粘合剂用量、隔离包衣增重等因素对微丸质量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两种微丸的表面形态确保包衣效果,通过影响因素实验考察包隔离衣微丸的稳定性。将大鼠作为模型动物,采用HPLC测定大鼠给药后血浆中的药物浓度,进行药动学初步研究,考察替格瑞洛在大鼠体内的药物释放和吸收情况。结果:UV法建立的标准曲线在5-30 μg/mL的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HPLC法建立的标准曲线在10-150 μg/mL的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两种分析方法均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好的重现性。通过对纳米混悬液的处方、工艺进行筛选,确定的最佳处方为替格瑞洛:SDS=10:1,水相:有机相=10:1,替格瑞洛的浓度为8mg/mL;最佳工艺为搅拌30 min,均质压力为1200 bar,均质循环次数为15次。通过马尔文粒径仪测得的平均粒径为 166.13±4.21 nm,PDI 为 0.16±0.02,电位为-42.43±1.36mV;IR 和XRD结果表明将替格瑞洛制备成纳米混悬液后,结构不变,晶型也未发生转化;体外溶出结果表明,与原料药和原研药相比,制备成纳米混悬液后,替格瑞洛的溶出速率显著提高,5 min的释放率便达到85%;初步稳定性结果表明,替格瑞洛纳米混悬液在1个月内能保持相对稳定,而放置3个月后其粒径显著增加。以微丸的体外溶出度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筛选得到的处方为:载药层中PVP-K30的含量为1%,隔离衣增重为6%。制备的微丸含量均匀,包裹隔离衣后的微丸光滑圆整;溶出结果表明:包裹隔离衣后的微丸45 min的累计释放率达85%,在不同pH下与原料药和原研药相比均有明显提高;初步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微丸在高温、光照和相对湿度为75%的条件下较稳定,在92.5%的相对湿度下吸湿严重。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结果显示,替格瑞洛微丸的Tmax为1h,Cmax为0.90±0.07 μg/mL,AUC0-∞为 5.35±1.07 μg·h/mL,相对于原料药(Tmax为 1.5 h,Cmax为 0.50±0.01 μg/mL,AUC0-∞为 2.82±0.15 μg·h/mL)来说,达峰时间缩短,血药浓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均得到明显提高。结论:制备的替格瑞洛纳米混悬液能显著提高药物的溶出速率,冻干后,饱和溶解度显著提高;包裹隔离衣的替格瑞洛微丸光滑圆整,溶出相对于原料药和原研药均有明显提高;药动学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将替格瑞洛制备成微丸后,达峰时间缩短,生物利用度显著提高。